常春雨 许蓓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朗读的独特魅力,并熟读成诵。
2.综合运用学过的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抓住人物对话体会语言的精妙,通过逐步感受杨氏子的有礼貌、说话委婉、才思敏捷而感悟到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的精妙,正是人物思维敏捷的外在表现;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过了好几篇文言文,分别是——(课件出示。)
生:《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
师:文言文与平时我们学习的现代文有什么不同?
生:文言文的语言都很简练。
生:他们都言浅意深。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从对文言文完全陌生到如今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更感受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在《自相矛盾》中“之”就是“的”的意思,那“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生:我们在一年级《姓氏歌》中就知道“氏”在古代指“家族”,“杨氏之子”自然指杨家的儿子。
师:大家能灵活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那你们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介绍自己是谁家的子女吗?
生:老师,我姓李,是李氏之子。
生:我姓王,在古代就是王氏之女。
二、正音通句
师:真不错,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就是读,现在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108页,先来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课文中有两个生字,谁能带领大家读一读,并说一说意思?(生领读“诣”和“禽”。)
生:“诣”书上注释说是拜访的意思。
师:联系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是我们经常运用的方法,“禽”这个字注释中没有给出解释,其实它是一个象形字,读音和上面的“今天”的“今”相似,下面本义是有长柄的捕鸟网,这形象的捕鸟图演变成的就是“禽”,所以“禽”的意思和捕鸟有关,在这里就是鸟的意思。
师:文中还有两个多音字“为”和“应”,在这里该读什么呢?别急,其实读古文还有个小妙招,很多古文会省略一些词语,把它们补充完整,自然就会读准字音了。
生:联系上下文,这里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摆放好水果,所以“为”在这应该读四声。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我们的文言文就是这样,能省则省,这里面包含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理解古人的智慧,补充上省略的部分,就可以立刻明了句意,从而读准字音。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应”在这里该读几声呢?
生:我认为“应”在这里读四声,因为联系上面的句子,这句话是杨氏子应答孔君平的问题,所以读四声。
师:真不错,你能运用《自相矛盾》中学习的联系上下文猜测句子意思的方法理解句子,帮助自己读准字音,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儿应声答曰。
师:认识了生字,确定了多音字的读音,谁来读读课文?(指名读文。)
三、读好停顿
师:字音都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读好这篇古文的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了。在《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课文中我们知道要在谁做什么、谁怎么样中的“谁”后面稍做停顿。谁能读好这两句话?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生: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断句读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
师:到文中圈出分别表示两个人物的词语,看看对同一个人的称谓,文中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孔君平”“孔”“夫子”都指孔君平。
生:“杨氏子““其”“儿”“君”都指杨氏之子。
师:看来,具体的语境变化,称谓也要发生变化。课文中有一组对话不太好读,能运用之前的方法试着自己读好停顿吗?(学生采用补充省略句子成分、在人称后面做停顿、联系上下文或者注释理解句意的方法,读好: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停顿得比较合理,听老师来读读这句话,你们发现什么了?
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老师在“君家”后面又停顿了一下,这样就让人更明白是君家的水果。
师:看来咱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对应这个问句的停顿方法,大家试着读好回答的句子。
师:看来读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可以根据意思来停顿。大家完整地练习读一读课文,要想读出古文的韵味,要注意合理停顿,还要注意声断气不断。
(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全班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赛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出了古文的韵味,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知道古时候文言文是这样呈现的。(出示:竖版课文)你们还能读好吗?(生自由练读。)
四、读懂意思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也读出了古文的韵味,现在你能把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吗?要想把故事讲好,我们首先得读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之前我们都运用什么方法读懂古文的?
生:最常用的就是借助注释理解古文。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句子意思。
生:借助插圖,还可以展开想象。
生: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理解全句。
师:就运用这些我们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吧。自己说完后,同桌可以在相互交流交流。(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汇报古文的意思。)
五、读出智慧
师:读了课文,讲了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吗?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说明他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师:杨氏子的聪慧机智体现在哪里?从哪些看出来的?
生:“为设果”,可以看出杨氏之子虽只有九岁,却能周到得体地待客,可见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甚聪惠”。
生:“儿应声答曰”可以看出杨氏子在听了孔君平的问话后立刻回答,没有半分犹豫,可见反应机敏,“甚聪惠”。
生:杨氏之子的机智主要表现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话语上。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联想到了孔雀,反应特别快。
师:那我们看看以下两种回答方式,你更喜欢哪个?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喜欢第一种回答方式,因为杨氏子知道孔君平是在逗自己,并无恶意,所以回答得也很有技巧,幽默而且婉转,第二种回答感觉生硬。
生:第一种回答感觉话里有话,意犹未尽,让孔君平自己去琢磨吧。意思就是“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自然就不是我家的果”。
生:对反过来就是说如果杨梅是我家的果,那孔雀自然就是夫子家禽了。
师:咱们古人说话就是这么委婉,不说破,让你自己去体会。然而这思维敏捷的回答却出自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难怪文章开始这样写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感受杨氏子的机智幽默,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练。
师:古书中文言文不但是竖着从右到左书写的,而且还是没有标点呢,这下谁还会读?(两名学生挑战读文。)
师:此处的确应该有掌声,不但读对,而且韵味十足。如果只出现一部分文字你还能读好吗?
生:尝试背诵。
六、语言实践
师:相信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已经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中,聪明的杨氏子也令我们十分佩服,同学们如果当时问话的不是孔君平孔先生,而是李先生、陶先生、石先生、龙先生,你们猜猜杨氏子又会怎么回答呢?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生:未闻桃子是夫子家果。
生:未闻石榴是夫子家果。
师:看来同学们也正逐步学习这种随机样变、巧妙组织语言的方法了。我国古代《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记录了好多这样聪明的孩子,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故事,课前预习时有了解这本书的同学吗?
生:这本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我们学过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也出自这本书。
生:这本书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美学等几乎所有领域,《杨氏之子》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告诉人怎么更好地说话,怎样有礼貌地言谈应对。
师:如果想学习说话的技巧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再来读读这本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徐孺子赏》你能感受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吗?
生:徐孺子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说明道理。
师:古人如此聪慧,现代人也不落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是一个思维敏捷,说话语言精妙的人,来看看这则小故事,课下你也开动脑筋,猜猜总理是如何化解美国记者的刁难。
一次,周总理接见美国记者,美国记者故意刁难:“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 ,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_________,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_________,当然是低着头走。”
那个记者尴尬地笑了笑,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_________,一个_________ 。”
评析: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学习,但每学期最多只安排两篇,五年级下学期《杨氏之子》是学生接触的最后一篇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只接触过十篇文言文。所以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文言文还是比较陌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如何教好小学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我和群实语文团队——传统文化课题组教师们分年段开展了“把握统编教材特点 准确定位文言文教学课时目标”的主题研修。在和常老师共同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努力践行着以下三方面理念:依据教材编写理念,精准定位课时目标;依据课后练习内容,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尝试语言实践,提升语文能力。
一、依据教材编写理念,精准定位课时目标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纵观教材中各年级安排的十篇文言文,除五年级上册两篇文章以外,其余篇目内容故事性都很强,特别像历史故事《司马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都是学生早就熟知的故事,只是用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呈现出来,而著名的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曾经说道:“学生只对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感兴趣。”而统编教材选文的方式正凸显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这个教学重点。而且纵观每一册教师用书开篇的编写说明中,都对文言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强调,“以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由此可见统编教材对文言文教学“一以贯之”的总体目标就是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们确定本课的第一点教学目标。
而《杨氏之子》所在单元的主题是“风趣与幽默”,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意在带领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學生的语言品鉴能力。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我们又确定了教学目标的第二和第三条。
二、依据课后练习内容,恰当选择教学策略
确定了教什么,教师进一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教”,这正是决定一节课是否高效的核心问题。备课时我们依据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它不但是单元语文要素得以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推进课堂教学的有力线索和抓手。常老师的课堂正是从课后题入手,以朗读为依托,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完成了朗读训练、理解内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多层朗读训练中落实朗读及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
梳理各册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学生经历着“跟着老师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教师的帮扶下尝试着自主朗读——运用所学方法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自主朗读”的过程,朗读能力是逐步提高的。而且每个年段都要求背诵课文,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增强着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常老师的课堂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朗读训练,完成了课后第一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着重读好重点句子,并背诵课文”。这既是朗读目标,也是语言积累的目标。教师每一步的引领和帮助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语文能力。
“初读,正音通句”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多种方法选择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既达到了讀通句子的目的,又为后面理解意思读好停顿做好准备。
“再读,读好停顿 ”的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旧知识(在读“谁做了什么”或者“谁(什么)怎么样”的句子时,一般在表示人称的词语后面稍作停顿),自主读好文中前两句的停顿。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补充文中省略句、范读等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最后教师以竖版、去标点、填空等多种形式呈现文言文,引导学生完成熟读成诵,背诵积累的教学目标。
2.新旧知识衔接中落实“理解感知”教学目标。
常老师不但在朗读训练环节中,采用新旧知识衔接来突破难点,在“思读,读懂故事”环节中,也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理解古诗和古文的方法,学生总结出“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想、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过的方法,试着自己理解古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出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即可,并不要求逐字逐句进行理解,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完成了课后第二题。
三、尝试语言实践,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见“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与本质。课堂上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需要教师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文本特点,精心设计恰当的语用训练点。本节课,常老师就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的语言训练内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设想如果当时问话的不是孔君平孔先生,而是李先生、陶先生、石先生、龙先生,杨氏子又会怎么回答呢?学生联系原句和教师出示的李子、桃子、石榴、龙眼的图片,猜想杨氏子可能会说“未闻桃子是夫子家果”“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等可能,在这个过程是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和语言的构建。
接着教师又通过《世说新语》中其他篇目文言文的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风趣的语言正是思维敏捷的外显。最后以预留的课后思考题结束全课,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兴趣,潜移默化提升着学生的思维品质。
文言文教学对我们来说毕竟是新的尝试,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略显拘谨。当学生朗读最后一句停顿出现问题时,教师直接进行了纠正,如果能听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读法,让学生依据意思自主发现纠正停顿的错误就更好了。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