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不是越玄越好,也不是学得越全越早越好。在这方面,我们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学习、借鉴和应用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其中的道理与教育孩子是一样的: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个性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论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想借用这十二个字用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上。
第一,“志于道”,就是要立志高远,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做企业管理的人,要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了解中国经济走势,了解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要有方向、有准则,这种方向和准则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企业离不开环境,只有设定一个恰当的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执行,才能实现梦想。同时,“道”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规律。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努力找到管理中的规律,使得企业发展能够事半功倍。
第二,“据于德”,就是要深层次理解建立执守于企业的价值观,以及支持价值观的延伸理念。“据于德”也可以理解是“志于道”在具体层面的展开。
第三,“依于仁”,我把它改成是“依于术”,这个“术”就是管理技术。西方的管理技术确实有其深度和广度,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入系统地学习。但一定要探讨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不能有其形而无其神。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上下都谈理念,在“术”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第四,“游于艺”,就是寻求自己的表达方式、实现方式。过去,管理往往缺乏系统的方法和踏实的作风,往往搞一刀切,过于强调模式。企业管理者应该娴熟地掌握管理技术,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员工、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管理者而言,还有一个所作所为能否获得员工认可的问题,进而让员工把这种认可传递下去。“艺”必须有“术”的基础,不能过于强调管理艺术。
在这个时代,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已经嵌入智能化的机器,员工的数量大大减少,传统管理的效能在减弱。企业要盈利,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创新、市场和不确定的环境。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尤其是企业一把手,要由管理者转变为经营者,把工作重心从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转向核心经营工作。
管理是企业的基本功,而经营是企业的看家本领。经营面对的是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是做决定和选择,目标是提高效益。经营者的使命就是赚钱,而管理者的使命主要是降低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经营活动的一个子项,重点在于解决成本问题,降低成本则会增加利润。但如果经营出现失误,即使管理能做到零成本,企业也不见得会盈利。
在早期工业阶段,大多是卖方市场,技术相对落后,员工人数众多,管理就是主要矛盾。只要能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企业就可以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进步、竞争加剧,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市场在变化,商业模式在变化,技术在变化,环境也在变化,企业该怎么做选择?
2019年,我到瑞士会见了80多岁的德国联邦雇主协会总会名誉主席迪特·洪德博士,他的企业是给大企业做汽车车身配套的。我问他:“您做企业这么多年,您觉得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是如何去做正确的事,如何能让大家按照正确的想法去做事。”
今天,要经营好企业,不仅需要好的管理,更需要好的经营。今天的经营者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选择技术路线、市场策略、价格策略、商业模式等,经营能力变得极为重要。如果经营者不在经营上下功夫,就会出大问题。
这不是说管理不重要,而是经营太重要了。企业的一把手作为经营者,必须眼睛向外,关注市场。因为在管理方面有人能帮你,但在经营方面没人能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