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ST分析的智慧教育城市建设和发展策略研究

2021-06-17 18:56汪于祺
中国商论 2021年8期
关键词:PEST分析智慧教育智慧城市

汪于祺

摘 要:源于“智慧地球”的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其可持续发展内涵不断扩展。在新型的智慧城市中,新型教育生态体系既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涵,又是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其对于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城市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均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智慧教育城市的建設必不可少,且应不断延伸。本文基于PEST分析模型,对于智慧教育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各方面进行解析和阐述,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新型智慧城市;PES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4(b)--05

城市建设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被誉为“功能主义之父”的20世纪建筑大师、城市规划专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于1923年和1933年分别发表《走向新建筑》( VERSUNE ARCHITECTURE)和《光辉城市》(LA VILLE RADIEUSE),这两本影响至今的著作开启了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进程。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化的转型升级和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城市中人们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的转变。在智慧城市的构成框架中,包含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智慧政府、智慧经济、智慧社会、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部分,其中属于社会事业智能化的智慧教育既是智慧社会的必要组成,也是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基底。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带动了智慧教育城市理念的产生和实践。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于智慧教育城市进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地发展建议和策略。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智慧城市”发展沿革

2008年11月,IBM公司首席执行官S·J. Palmisano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以及“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运算”“智慧银行”“智慧医疗”等战略内涵,并于2009年推出《智慧地球在中国》计划书,打造“六智慧”——“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的综合解决方案。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和增长需求,为IBM“智慧地球”的落地实施提供了良好机遇,而我国的“智慧城市”从建设伊始,内涵不断延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1 2008—2012年,概念导入期

以“智慧地球”“数字城市”相关概念导入为阶段特征,主要由行业应用驱动,以IBM、Oracle等国外软件系统集成商为主导,开展行业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1.1.2 2012—2016年,试点探索期

以智慧城市试点探索和发展建设为阶段特征,主要由新兴技术驱动,以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为指导,设备商、集成商参与城镇化加速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

1.1.3 2016年至今,统筹推进期

以“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为阶段特征,主要由数据驱动,以国家统筹、政府指导、市场主导为特征,国内互联网企业、运营商、软件商、集成商各聚生态,进入以人为本、统筹集约、协同创新、注重成效的发展阶段。

1.2 新型智慧城市

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对于新时期持续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城市发展实际,顺应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

近年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其内涵不断延伸。例如,腾讯公司的“We City”未来城市概念提出了有别于让城市在基础建设上更加智能化的另一种思路,即当一个城市现阶段无法提供大规模资金投入建设时,则可以以“生态化的多元应用”“敏捷化的通用支持”“集约化的基础设施”等方式促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和新发展。

1.2.1 现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以互联网产业和工业智能化为标准,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以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城市。在目前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传感网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从不同层面影响城市空间,而以技术驱动带动城市产品服务层面的迭代更新,正在重构新型城市空间:以空间搜索为核心的行为选择被个体定制化算法所改变;“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催生以土地用途为核心的功能布局和结构的“人本”发展方向。

1.2.2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

新兴技术自身不断发展,也将在纵向的技术融入和横向的广泛覆盖方面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发挥更加深入和显著的作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在以人为核心的功能与服务聚集的布局之上,呈现更加灵活自由的城市空间和形态特征更加模糊的城市边界,而数字创新融入空间设计以及数字化的运营方式将带来虚实交融的未来城市空间和更加高效节能的城市运行。

1.3 智慧教育城市

“智慧”这一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个层面,与教育相关的“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也应运而生。“智慧教育”一词衍生自“智慧地球”。正如“智慧地球”所代表的智能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推动地球的智能化。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变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教育是民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全新阶段性特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总体规划、细化目标、精准施策等方面明确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并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教育服务作为成效类指标“民生服务”之一,教育的智慧化也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智慧教育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应有之义和不断发展的内涵之要。根据新东方OK智慧学院的定义,“智慧教育城是城市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教育城市坚持以应用为驱动,以数据为支撑和基础,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汇集区域内教育教学数据、教育管理数据,使用数据模型、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城市的智慧教学精准性、管理科学性和学习的高效率。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以深圳市为例,2020年3月5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思路》。文件提出,2020年,深圳市要率先开展智慧教育城市建设,构建“校内与校外”互联互通、“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新型学校形态。深圳率先开展智慧教育城市的建设实践,正是对《教育现代化2035》的积极响应和落地实施。

2 智慧教育城市的PEST分析

2.1 智慧教育城市的政治因素(Political)分析

2.1.1 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指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明确将“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作为工作方针,并提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自此,我国开启了以“融合创新”为目标和核心理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征程,对于智慧教育的建设具有指引和促进作用。

“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等出台,助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要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同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突出特征,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经过长期建设和逐步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深化不断加速、创新案例不断涌现、制度安排日益完善,正在实现从量变过渡至质变的升级和转变,不断推动智慧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1.2 智慧教育城市亟需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在国家为教育现代化和智慧教育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应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层面的共同合作。正如智慧城市包含智慧政府、智慧经济、智慧社会三大领域。智慧教育城市的建设也应由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教育模式、释放数字经济活力,并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教育的需求和期盼。例如,以数据为基础的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智慧教育城市建设中的数据挖掘、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需要政府对相关技术发展的规划和支持,也需要技术研发相关企业发挥市场中的主体作用。而智慧教育之于民生领域,是否能满足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需求,也有赖于社会层面的协同参与。

2.2 智慧教育城市的经济因素(Economic)分析

2.2.1 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向好

信息革命时代,数据价值化加速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万亿元,占GDP的36.2%,同步提升1.4%。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在数据产业化的基础之上,以数字化治理为保障,带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应用潜能不断迸发释放,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模式新业态展开全面变革。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激活消费新市场。文件提出,由教育部牵头负责,“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为数字经济发展下的智慧教育城市建设持续加强统筹协调,积极营造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良好氛围,并促进其在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模式下可以有效降低创新发展成本,并不断释放改革活力。

2.2.2 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现象

在“互联网+”行动、大数据、AIoT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引领下,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然而在数字经济的增速持续高位运行、贡献水平显著提升、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区域发展百花齐放的多重发展亮点中,依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总量来看,2019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区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辽宁、重庆、江西、山西等地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从GDP占比来看,北京、上海的数字经济对于GDP贡献超过50%,占据主导地位,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占比超过40%,重庆、湖北、辽宁、河北等占比超过30%;从增长速度来看,贵州、福建数字经济增速超过20%,居全国前列,重庆、浙江、河北等增速超过15%,其余大部分省市增速处于10%~15%。与此同时,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之一,各地区的数字产业化发展同样呈现差异化。廣东、江苏作为信息产业强省引领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在地区占比超过15%,而中西部省份占比不足5%。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不同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从区域分布观察,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以及东、中、西地区之间。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城镇网民占比已高达71.8%,农村网民占比仅为28.2%。而以东中西部地区比较,根据第25期《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4G移动宽带用户与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呈现出较显著的差距。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其发展的不均衡也将不利于基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之上的智慧教育城市建设。

2.3 智慧教育城市的社会因素(Social)分析

2.3.1 应对“新冠疫情”的智慧教育建设

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疫情对于信息化教学和智慧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保障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020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就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支持学校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学工作开展作出部署,就改善网络支撑条件、提升平台服务能力、汇聚社会各方资源、采取适宜教学方式、优化教育管理服务、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等提出要求。疫情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缓解新冠肺炎学习停课的远程学习解决方案》(Distance Learning Solution),为全球学习者推荐了“远程学习的应用程序和平台列表”,推动各国优质教育资源贡献,促进远程教学有序进行。

得益于近年来在智慧教育方面的开拓进取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全国近3亿师生有序开展在线教学。这一场全社会协同参与的超大规模信息化教学的社会实践,其覆盖范围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多元、影响之深入,均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面貌。社会各层面对于智慧教育的认可度、接受度、适应程度不断提升,同时也对未来智慧教育建设、智慧教育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3.2 智慧教育城市建设的未来要求

疫情期间全國范围内的在线教学实践显示了我国学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和应用水平的显著改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机制逐步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学校教师队伍整体信息素养得到普遍提升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疫情期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弥足珍贵,而推进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在线教学形态较单一。(2)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实质等效”有待提升,质量保障仍较弱。(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信息技术支持能力仍显不足。(4)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实操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素养仍需完善。

智慧教育城市的建设,需要以城市为依托,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而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正在成为新型的教育组织方式。未来的智慧教育需要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达成规模化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统一,依然面临着如何真正做好教育的各方面挑战。

2.4 智慧教育城市的科技因素(Technological)分析

2.4.1 5G时代引领教育变革

自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牌照,我国正式步入5G商用时代,5G基础设施进入快速而高效的建设阶段。截至6月底,我国以1.5万个/周的速度累计已建成40万以上5G基站,在网络建设速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高于规模预期,且在2020年底建成覆盖34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30万个基站建设人物。

5G技术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5G持续深度融入千行百业,将带动更加庞大、立体产业链的完善,其对于智慧教育的影响也在持续深入。“5G+智慧教育”既是利用5G优势特点,为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赋能助力,也将推动教学方式互动化、智能化,培养模式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一体化和教育生态的网格化、智能化。5G时代新基建的完善,从三个层面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智慧教育的发展。首先,从广泛覆盖的横向影响而言,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数量增长超过一倍,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等较2018年底呈现以下变化:

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与2018年统计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而在5G时代,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基建大发展,将为经济社会提供重要的底层支持。包含智慧教育在内的互联网相关产业基于近9亿网民的庞大市场,也将呈现全新的蓬勃发展态势。其次,从产业发展的纵向影响而言,充满技术革新、思维迭代和内容演变的5G时代,将极大提升信息的功效效率和传递能力,并为“3R”技术(VR、AR、MR)融入在线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广阔前景。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将带动更加多元的数字经济消费需求,也将催生更丰富多元的数字内容呈现、数字产品形态和数字服务方案类型,而新业态、新模式在智慧教育城市建设中的呈现也将更加有效和顺畅。与此同时,5G时代将为深入推进和落实有关“产教科”的国家理念、国家政策提供良好契机——以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先进技术同时赋能教育与产业,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质量的5G数字化人才资源建设和制造业、服务业等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

2.4.2 “数字鸿沟”的不利影响

2005年,新闻记者出身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出版《世界是平的:21世界简史》(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提到“碾平世界的十大动力”(Ten Flatteners),包含互联网经济崛起等21世纪科技和通信领域的迭代更新,使“世界正在被抹平”。但正如2018年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Stephen D. King)所著《世界不是平的》(Grave New World)所暗含的现状,伴随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实世界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世界并未被完全“抹平”,却愈加沟壑纵横,其中便包含数字落差和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传播学家Norris认为,从考察对象的角度来看,数字鸿沟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全球鸿沟,即工业化国家和发展国家在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二是社会鸿沟,主要指每个国家内部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差距;三是民主鸿沟,表示不同群体在使用ICT技术参与公共获得方面存在的差距。从纵向的发展程度来看,数字鸿沟具体表现为“接入鸿沟”“使用鸿沟”“能力鸿沟”;而从横向的覆盖延伸来看,数字鸿沟具体表现形态呈现多样化,既包含宏观地理范围的区域层面、国家层面数字鸿沟,也包含企业层面以及主体视角下个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的区域数字鸿沟不仅关乎技术,还涉及社会问题的多个层面。在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数字鸿沟将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其中包含:加剧个体机会的不均等;加剧企业竞争的不平衡,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协调。这些负面影响均对于智慧教育城市建设产生负面作用。

3 智慧教育城市的发展策略

3.1 国家、企业、社会的融合建设

智慧城市发展环境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內容:(1)智慧城市相关的政策指引、法律法规和建设规范。(2)智慧城市相关的信息安全情况。(3)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情况。(4)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人才培育情况。在智慧教育城市的建设中,教育是目标、智慧是手段、城市是依托。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物联网等新基建不断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过程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如何构建以数据为要素,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业态,来自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的指引对于智慧教育城市建设发挥着引领作用。而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相互配合同样至关重要。智慧教育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而智慧教育成功的关键指标,是要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学习者。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与通信信息领域服务商之间在研发、实践等方面相互支持、协同配合,从而有效促进智慧教育这一跨界应用体系的发展。

3.2 推动数字经济互联互通

“新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新方式,数字经济发展为智慧教育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发挥统一市场规模经济优势。从国家层面,我国政府应当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构建并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线上市场,破除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壁垒;打通市场经济,从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强大内需。从地区层面,应鼓励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例如,东部地区应当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鼓励先进数字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可以充分发挥环境气候优势和电价低廉等能源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坚持多措并举,挖掘既有经验、培育新兴优势、创新数字经济治理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程度、更多维度发展。

3.3 智慧教育城市建设消弭数字鸿沟

尽管受到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智慧教育城市建设本身,却有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在未来发展中,在以硬件升级为建设重点弥合“接入鸿沟”,以软件优化为有力抓手弥合“使用鸿沟”的措施之外,应以数字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发展特色缩减“能力鸿沟”。在智慧教育城市的建设中,应倡导有教无类,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工作类型的群体,将数字综合素养培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建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育模式。例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将推动形成“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格局,并促进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广泛共享。

4 展望

智慧教育的建设在之前的一定发展阶段,曾被认为与教育信息化相当,但经过多维度多层面的发展,智慧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已大大丰富,且将继续延伸。今天的智慧教育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而且将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带动下,既促进新基建建设,智慧教育技术提供商,智慧教育内容提供商以及技术、内容集成商的发展,同时还将促进包含智慧教育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实现面向“人”、基于“人”、满足“人”的内在要求。

纵观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生产力的变革在重塑生产关系的同时,也不断影响知识传递的形态和模式,而城市的发展与教育的演变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浪潮推动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城市的现代化,其现代化发展契机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而未来的教育也将在AIoT等信息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下进阶至更深层次的智慧教育。因此,智慧城市中的教育应当实现,也必须实现智能化、智慧化,而智慧教育城市正是未来城市教育演变的方向和目标。智慧教育城市的建设需要以智慧城市为依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基础上,有赖于国家政策、相关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从而不断弥合数字鸿沟,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核心。

参考文献

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 Castells).信息化城市[M].崔保国,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智慧教育城市”值得期待[EB/OL].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0-03/11/content_22947290.htm,2020-0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R].2018-0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R].2016-06-07.

云亮,赵龙刚,李馨迟,等.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等教育大转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新东方OK智慧研究院.智慧教育城市白皮书[R].2019-10-22.

中国信息通信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EB/OL].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007/t20200702_285535.htm,2020-07-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20.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何帆,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刘芸.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2006.

DOONNAL.H.,THOMAS P. N. The digital divide[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01:47-9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rt Education City Based on PEST Analysis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Graduate   WANG Yuqi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Smart City",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Smart Earth",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In the new smart city, the new educational ecosystem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connot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2035 strategic goal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felong learning of individual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urban civilization.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education cities is indispensable and should be continuously extended. Based on the PEST Analysis Model,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on all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education cities, and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words: Smart City; wisdom education; new Smart City; PEST analysis

猜你喜欢
PEST分析智慧教育智慧城市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PEST分析的中国农业众筹发展研究
重庆职业教育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