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与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学诊断及鉴别

2021-06-17 06:51黄丛改李孟泽汪少华王洁琼唐晓琴杨志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细针细胞学涂片

黄丛改,李孟泽,汪少华,刘 云,万 宇,王洁琼,唐晓琴,杨志惠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EC)是涎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40%,腮腺恶性肿瘤的50%[1-3]。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是涎腺常见的肿瘤之一,占腮腺肿瘤的75%~80%,颌下腺肿瘤的44%~68%,小唾液腺肿瘤的38%~43%[4-5]。涎腺MEC临床表现与PA相似,患者多以面部或颈部肿块就诊。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涎腺病变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7]。现收集2014年8月~2017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细针穿刺的21例涎腺MEC及190例涎腺PA的细胞学涂片,镜下观察区分两种肿瘤的细胞形态学差异,以期为涎腺MEC与PA的细胞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2014年8月~2017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细针穿刺的21例涎腺MEC及190例PA的细胞学涂片。所有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本实验均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1.2 穿刺方法确定涎腺肿块确切部位,选定穿刺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肿块,右手持10 mL注射器、7号(22 G)针头,2~3 mL负压下快速抽吸数次,解除负压退针,针吸物均匀涂玻片1~3张。

1.3 固定、染色和阅片所获涂片在95%乙醇中固定15 min后行HE染色,由两位高年资细胞学医师作出细胞学诊断。所有患者的组织学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观察阅片,部分标本行免疫组化标记确诊。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涎腺MEC及PA的人群分布特征涎腺MEC男性8例(38.1%),女性13例(61.9%),男女比为0.62 ∶1;肿块直径0.5~6.0 cm,年龄24~76岁,平均53.2岁,中位年龄53岁。年龄分布:21~30岁1例,31~40岁2例,41~50岁4例,51~60岁9例,61~70岁4例,71~80岁1例。其中,51~60岁患者的发病率最高,为42.9%(表1)。涎腺PA男性79例(41.6%),女性111例(58.4%),男女比为0.71 ∶1;肿块直径0.5~7.0 cm,年龄13~78岁,平均40.9岁,中位年龄43.5岁。年龄分布:11~20岁20例,21~30岁40例,31~40岁20例,41~50岁53例,51~60岁41例,61~70岁13例,71~80岁3例。其中,41~50岁患者的发病率最高,为27.9%(表1)。

表1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及涎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分布的一般特征[n(%)]

2.2 涎腺MEC细胞学涂片MEC细针吸取物多为白偏黄色颗粒样物,常带黏液,呈拉丝状。涂片主要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背景可有黏液以及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图1)。黏液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小,居中或偏心位,核染色质均匀,核仁极小,细胞质呈空泡状或蜂窝状,核质比1 ∶3~1 ∶2;表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常居中,胞质嗜伊红;中间细胞常紧密结合成团,细胞界限清楚,细胞质较少且嗜伊红,类似于涎腺导管上皮细胞。

①②

2.3 涎腺PA细胞学涂片PA细针吸取物多为白色黏稠颗粒样物,涂片的成分有纤维软骨样黏液状物质、肌上皮细胞、纤维细胞、腺导管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腺导管细胞散在、片状或成团分布。肌上皮细胞呈梭形、钉形、浆细胞样散在或束状分布。黏液样物呈不规则团块状分布(图2),周边呈羽毛纤维状。肌上皮细胞常与黏液样物并存。

2.4 涎腺MEC及PA细胞学与组织学结果对比细针穿刺成功率为100%。21例涎腺MEC细胞学诊断为涎腺PA 7例,占所有病例的33.3%(7/21)。190例涎腺PA细胞学诊断为涎腺MEC 3例,占所有病例的1.6%(3/190)。涎腺MEC及PA有相似的黏液样物背景,纤维软骨黏液样物质可被误认为黏液,导致误诊。涎腺MEC及PA细胞学特点对比详见表2。

表2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及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学特点对比

3 讨论

涎腺MEC临床表现与PA相似,两者不易区分,医师仅凭临床经验很难明确判断肿块性质,尤其是低度MEC与PA难以鉴别[8]。涎腺肿瘤活检可能造成肿瘤种植转移,一般不主张组织活检[9]。术前确诊涎腺肿瘤性质有助于选择最佳手术方式。细胞学诊断涎腺肿块准确率在70%~90%,且经济、快速、安全,具有临床诊断价值[10-13]。本实验对21例涎腺MEC及190例PA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MEC和PA可见于任何年龄,41~60岁高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涎腺MEC的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取决于其组织学分级。高分化型(低级别)MEC吸取物为大量黏液,可见少量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中分化型MEC镜下见3种细胞成分以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为特征;低分化型MEC细胞表现为大量中间型鳞状细胞,伴或不伴黏液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本组MEC诊断正确率为66.7%(14/21)。回顾阅片,分析误诊原因:(1)穿刺标本取材不典型。1例高分化型MEC因肿块囊性变,吸取物为2 mL浅褐色液体,背景中见散在鳞状化生的腺上皮细胞,误诊为PA。由于细针穿刺的局限性,未取到病变部位具有典型诊断意义的细胞。类似这种病例,穿刺时尽量将囊液抽吸干净后,重复穿刺质硬结节区域有助于确诊。(2)阅片不仔细,遗漏重要确诊视野。因患者包块穿刺出血明显,2例MEC涂片中有大量血细胞,见少量成团排列死亡中间细胞,未仔细寻找可供诊断的黏液和相关MEC细胞,故诊断为PA。(3)包块炎症较重,炎症背景中辨认黏液困难。1例低分化MEC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背景,黏液背景辩识困难,表皮样细胞呈团状排列误认为腺导管上皮细胞,从而误诊为PA。(4)细胞学医师在临床病例积累早期,辨别瘤细胞的经验不足。有3例MEC的中间细胞误认为PA腺上皮细胞发生鳞状化生,且涂片背景中黏液少见,从而误诊为PA。

涎腺PA富含肿瘤细胞,瘤细胞为立方或多边形,多呈片状或腺样排列。核多为圆形,大小较一致,核染色质细腻或略深,偶见小核仁,胞质丰富。涎腺PA黏液样物质可见,也可发生囊性变及鳞状上皮化生,肿瘤的多形性给细胞学准确诊断造成一定困扰。本组中有2例PA并发囊性变,在细胞涂片中未见典型的黏液样物质,其吞噬细胞与MEC中的黏液细胞或中间细胞难以区分,因此误诊为MEC。1例PA因部分瘤细胞发生鳞状化生似表皮样细胞,部分较小瘤细胞误认为中间细胞,背景可见大片状黏液样物,从而误诊为MEC。

通过对比观察涎腺MEC及PA细胞学涂片,发现这两肿瘤的细胞学表现既有相似又各有其细胞学特点。MEC与PA均有黏液样物质的涂片背景,证实MEC涂片中黏液成分的形态对其定性和定型具有重要意义。其鉴别要点为MEC的黏液样物呈云团状或点滴状,黏液背景中可见数量不等的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PA的黏液样物呈团块状,稠厚,周边呈羽毛纤维状,并有散在的肌上皮细胞和成团的腺上皮细胞。工作中,诊断涎腺MEC易出现假阴性,可能与涎腺MEC的发生率低及分化程度有关。涎腺PA诊断准确率高,偶尔也会出现假阳性。因此,细针穿刺细胞学虽是一种重要的涎腺肿瘤术前诊断方法,但少数涎腺MEC及PA在细胞形态学上鉴别诊断困难,需通过快速冷冻切片或免疫组化确诊[14]。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学检查对涎腺MEC及PA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涎腺PA的准确诊断率较高,但准确诊断涎腺MEC仍有局限性,细胞学对鉴别涎腺囊性变的PA及低级别MEC仍有挑战,需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细胞学诊断准确性直接取决于细胞医师“一体化”穿刺、固定、染色和阅片水平,要求细胞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胞病理学基础,结合临床全面观察,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细胞学报告。

猜你喜欢
细针细胞学涂片
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临床筛选的临床价值
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标本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甲状腺结节活检要“扎针”,听着很疼其实……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6种操作方法的比较
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比较
不同采样时间,不同性状痰标本抗酸染色阳性率分析
阴道镜检查在异常细胞组织学中的必要性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在宫颈癌及前期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