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2021-06-16 15:32杨俊
关键词:贫困治理中国共产党

摘 要: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形成与发展时期、深化与拓展时期和创新时期。依据不同历史时期政治路线、中心任务及客观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地采取发挥制度优势、强化以人为本、扩大治贫视野、适时调整贫困标准与贫困治理目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综合减贫等多种经验做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后脱贫时代,应更多地关注精神贫困问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重视多维贫困问题、防止脱贫后返贫问题,以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贫困问题;贫困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1)03-0021-07

收稿日期:2020-09-27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3.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7AKS010);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6ZC085)

作者简介:杨俊,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和贫困治理。

贫困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为解决贫困问题,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开展多样化帮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贫困,保障贫困人口的权利,促使社会均衡发展[1]。有效的贫困治理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预防或减少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帮助贫困群体脱真贫、真脱贫。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把消除贫困作为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贫困治理的历程、成就及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吴国宝在中国既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及经验,指出中国贫困治理经验可为中国未来减贫和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参考范式[3];李海金等从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社会稳定与减贫之间的关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脱贫的历史进展与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研判[4];邢中先等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时间节点,从历史、实践、价值三重维度对中国扶贫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思路[5]。上述学者从不同视角,选取不同的时间段对贫困治理做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中国的贫困治理不再是单一主体包揽、简单物质投入、粗放式“大水漫灌”的传统治理模式,而是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且这些经验做法在相对贫困治理阶段仍将值得借鉴。

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将贫困治理的时间跨度向前推移,选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这一历史性节点作为研究起始点,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历史演变脉络,总结百年来贫困治理的经验和启示,试图更加全面清晰地把握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历史规律,以期充实贫困治理理论研究,为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实践提供重要遵循。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治贫的历程

贫困治理一直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反贫困作为自身一项重要工作和职责,经过百年不懈地努力,在应对和缓解贫困问题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并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中心任务以及客观形势的变化,全面、科学地梳理不同历史时期贫困治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可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治贫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1921-1949年)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萌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千头万绪,其中心任务便是领导工人运动,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解决老百姓吃饭穿衣问题。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它号召贫困农民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反饥饿、反压迫农民运动,通过开展抗租减租斗争,保护自身利益,开创了早期贫穷农民革命斗争的先河。紧接着毛泽东指出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6]。要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就必须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制度。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四大讨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指出解放广大农民主要得依靠农民自身力量。

这一时期,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彻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劳苦大众进行了长达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1949年,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也非常关注贫困治理问题,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左倾、右倾错误的出现,各项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贫困治理实践仅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尽管如此,萌芽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等贫困治理思想[7],为后面大规模开展农村贫困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二)形成与发展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基于当时工业技术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国情考虑,为改变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贫穷思维,他指出:“中国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使农民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8],对导致贫困的根源以及解决贫困的基本思路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战乱,贫困严峻的形势难以快速扭转,人民生活穷苦不堪,为了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帮助老百姓摆脱贫穷困境,1955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思考,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的农民都要富裕。”[9]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大力调整生产关系。1956年至1966年,在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贫困治理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但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绝对贫困的现象依然严重。随后的十年“文革”,贫困治理工作受到严重冲击,“文革”结束后,党的贫困治理工作才得以有效展开。总之,这一时期,中国的贫困治理在曲折中探索前进。中国共产党对产生贫困的根源问题进行了阐释,对贫困治理的方式和路径也有进一步探索,此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三)深化与拓展时期(1978-2012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直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深化与拓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贫困治理的主体和路径入手,将贫困治理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为动力源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治理中心任务,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导致贫困的根源,提出“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和发展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10]229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到:“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得摆脱贫穷。”[10]375消除贫困与实现社会主义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001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扶贫开发战略,倡导“他扶”与“自扶”相结合,通过扶贫开发来推动贫困治理工作。“不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其他一切权利都难以实现”[11],这一科学内涵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成为贫困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实现了升级改造。2011年,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世纪贫困治理工作,立足科学发展与和谐理念,强调贫困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提出了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贫困治理的全过程[12],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主体理论。这一时期,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年-2020年)》,为之后的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段艰难时期的历史可以说也是贫困治理的奋斗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

(四)创新时期(2012-2020年)

党的十八召开以后,习近平根据我国贫困治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要求全党要以高度的政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做好新时代贫困治理工作,“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13],从贫困治理战略定位、战略指导、目标和任务等方面对贫困治理战略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一,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战略定位。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曾多次指出全党要高度重视贫困治理工作,各级政府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地位,贯彻群众路线,推进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明确以“乡村振兴”为战略指导,将脱贫工作贯穿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使两者耦合发展,补足农村发展短板,建立完善的农村贫困治理体制机制,实施与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理念相融合的精准扶贫。第三,以“现行标准下攻克深度贫困,开展多维扶贫”为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贫困治理的重点任务在于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确保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脱贫目标,进而解决区域性深度贫困问题。”[14]2018年,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在经济脱贫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脱贫、智力脱贫以及教育脱贫。2019年,通过异地搬迁扶贫、精准帮扶、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举措的深入实施,利用外部帮扶与自主脱贫的双重作用,使贫困治理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中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贫困治理完成了减少贫困人口1 000万人以上,34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15]。2020年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前提下,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后扶贫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治贫的历史经验

在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期,我国贫困治理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消除绝对贫困转为治理相对贫困,意味着我国贫困治理的范围更广。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体系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工作的现实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贫困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党和国家一切事业中都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6]350自建党以来,中国的贫困治理实践就在党的领导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和完善,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把贫困治理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整体考虑,并从国家制度层面对贫困治理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制度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保证,彰显了我们党在百年贫困治理过程中的制度自信,更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对贫困治理所具有的重大意义。2020年后中国农村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贫困治理进入缓解相对贫困的新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新的形势对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一如既往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优势,激发制度活力,增强制度动力,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贫困治理协同效能,善始善终继续抓好后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工作。

(二)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指导中国脱贫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启了探寻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之路径。百年治理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中国贫困的实际情况,走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有效减缓贫困发生。改革开放以后,党的主要领导人一以贯之地强调必须坚持和弘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贫困治理实际相结合这一经验做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我们贫困治理工作的动力,以共创幸福美好生活为目标,持续开展大规模的贫困治理工作,并在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指导下,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创新中国特色扶贫方式,使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工作阔步向前推进。面对未来挑战,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国共产党人还必须以更大决心、更精准策略,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

(三)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贫困治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贫困治理实践中可知,人民群众是贫困治理工作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之所以不断强大,就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我们党所领导的贫困治理工作,也只有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获得成功。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年来,以人为本一直是我们党在贫困治理演进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原则,从毛泽东时代强调党要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很高的威信,到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进而到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为人民谋利益贯穿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习近平同志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贫困治理过程中,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着他们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对贫困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人民群众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丰富的贫困治理实践经验,他们迫切地希望改变贫困现状。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可以获得无穷力量,才可能谱写贫困治理的辉煌成就,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理想。

(四)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贫困标准与贫困治理目标

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窘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制定多层次、多维度的贫困治理政策,并配套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机制,以满足贫困治理过程中标准和目标制定的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贫困治理体系演化进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如根据人民群众收入不达标,或者是自然灾害高发、意外事故伤残、大病重疾致贫以及就业不稳定等建立返贫风险预警机制;根据新时代脱贫攻坚中提倡的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扶贫,建立起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长效脱贫机制等,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贫困现状调整贫困标准和贫困治理目标的经验做法。进入新时代,中国的贫困呈现出多维性和发展性,贫困识别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习近平同志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要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17]通过鼓励贫困地区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化的治理模式,坚持外部帮扶与自主脱贫互动相结合,适时调整贫困标准与贫困治理目标,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缓解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工作深入拓展的必然之举。

(五)扩大贫困治理视野,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综合减贫协同合作机制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贫困治理实践证明,仅依靠贫困户自身力量解决贫困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将贫困治理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规划中,协同推进。贫困问题作为一个民生问题,在长期的贫困治理实践中,党和政府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使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得到帮扶。但贫困治理不能仅靠党和政府的一己之力,需要扩大贫困治理视野,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力量参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市场配合的贫困治理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从分工合作转向合作分工,既激发贫困群体在贫困治理中的内生动力,培养主人翁意识,又凝聚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机制,完善贫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贫困治理格局,促进国家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治贫的启示

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持之以恒的理想追求,为实现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向贫困宣战,根据不同时代的历史特点,制定出了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贫困治理方针和政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进贫困治理向纵深发展,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得出了贫困治理的以下启示:

(一)关注“精神贫困”,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精神贫困是相对物质贫困而言的贫困,主要指对理想信念淡化、工作不思进取、生活消极悲观、内生动力不足等现象的一种隐喻[18]。从贫困治理的实效来看,暂时解决物质贫困是不够的,只有从精神上脱贫才意味着真正摆脱贫困。解决精神贫困,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是有效减缓相对贫困的重要举措,但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结合以往贫困治理经验,思想上做好与贫困问题进行长期斗争的准备,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减缓精神貧困的措施,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前进。贫困地区长期形成的落后观念造成了部分贫困户思想上的懒惰,要让他们真正摆脱贫困,除了帮助其解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导致其贫困的真实原因,消除长期错误观念影响下贫穷的固化认知,彻底改变骨子里的懒惰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扶贫只是脱贫的手段,想要使贫困户彻底告别贫困,使扶贫中“养懒汉”的情况不再出现,还需要引导贫困户找到正确的人生航向,在脱贫攻坚战中找准自身价值定位;要授其以渔,在帮助贫困户获取脱贫致富新路径、新经验的同时,要让他们懂得唯有靠自身的诚实劳动和辛勤汗水,才能换来丰硕的成果,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二)识别“相对贫困”,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9]按照目前贫困治理进度,2020年之后,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贫困将更加隐蔽,更加难以把控,对贫困资源的需求也会有更高要求。因此,党和政府在应对相对贫困问题时,首先需要制定相对贫困的评定标准。通过实地调查与科学研究,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之上对相对贫困的人口数量进行测算,建立起科学的标准评估体系;其次,应该从党和国家的宏观视角、农村的中观视角、农民的微观视角三个方面认真分析导致相对贫困的原因,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精准帮扶措施准;再次,要强化党和政府保障兜底作用[20],并多渠道探寻缓解相对贫困的办法,形成多层次、多体系的资源供求链,在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下,丰富社会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建立和完善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三)重視“多维贫困”问题,构建多渠道贫困治理体系

多维贫困主要指人的贫困不仅仅是收入贫困,还包括身体健康不达标、生活质量差、工作压力大等新特征。判断个体贫困与否,不仅仅要从物质状况进行评判,还应重视由于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文化方面的缺失而导致的多维贫困,要综合考虑文化、社会、自然等影响指标,及早发现、预防潜在的贫困问题。在解决多维贫困的问题上,除了体现减贫目标的多维度,还要构建多渠道贫困治理体系,以打造“造血式”扶贫为依托,通过扶贫开发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脱贫能力,再结合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组合拳”[21-22],进一步提高多维贫困治理的精度。

(四)破解“脱贫后返贫”问题,多措并举稳定脱贫成果

一步脱贫易,稳定脱贫难。要巩固好脱贫成果,破解脱贫后返贫难题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脱贫质量和脱贫工作任务的完成。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最关键的是帮助脱贫人口提高抵御外界风险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非可控因素的影响,帮助脱贫户实现自身发展,确保其在脱贫后不返贫[23]。现实中还存在部分已脱贫群众由于自身资本积累不够、能力不足、资源缺乏等原因,无法抵御生产生活中各种不可控因素而返贫的问题。因此,后扶贫时代,首先要为相对贫困人口创造良好就业机会,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脱贫致富不能仅靠扶贫干部,需要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其次,党和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政策要跟上,除了将贫困户“扶上马”,还要做到“送一程”,防止其重新沦为贫困人口;再次要发挥社工等专业人才的帮扶介入作用,通过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脱贫人口提供后续防返贫的心理辅导以及脱贫能力建设等综合服务,提升帮扶效果,实现助人自助;最后,还要出台一些继续关注贫困的政策措施,引导脱贫人口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持续稳定增加其收入来源。总之,破解“脱贫后返贫”问题是长远之计,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多措并举,巩固好脱贫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雪萍,陈艾.社会治理视域下的贫困治理[J].贵州社会科学,2016(4):86-91.

[2]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BE/OL].(2021-02-26)[2021-03-05].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1-02/26/c_139769567.htm.

[3] 吴国宝.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及经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6):17-30.

[4] 李海金,贺青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脱贫的历史进展与发展趋向[J].中共党史研究,2018(8):5-17.

[5] 邢中先,张平.中国扶贫70年:基于实现共富的三重向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8-15.

[6]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9.

[7] 张丽芳.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思想历史演进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9:24-25.

[8]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

[9]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3.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7.

[12]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9.

[1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3.

[14]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

[15] 向德平,华汛子.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前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2):59-69.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2014:15.

[17]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18] 刘欢,韩广富.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20(4):170-178.

[19]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7(9):4-9.

[20] 李迎生.后脱贫攻坚时代构建一体化的反贫困制度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3):14-20.

[21] 汪鹏.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着力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2):66-69.

[22] 马超林,丁慧.新时代中国返贫困事业的逻辑生成与特色经验[J].理论导刊,2020(10):4-9.

[23] 陈燕,陈昌健.“精准脱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42-51.

The Course,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Poverty Control in the Past Century

YANG Jun1,2

(1.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2.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Poverty is a global problem faced by human society.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regarded the elimination of exploitation,poverty eradic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goal and historical mission in its centennial growth.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line,central task and objective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the CPC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y improving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strengthening people-oriented idea,expanding poverty vision,timely adjusting poverty standards and poverty governance objectives,and actively exploring government-led and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in comprehensive poverty reduction.Combing the 100-year course of poverty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to spiritual poverty,coping with relative poverty,paying attention to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after poverty alleviation,we can find a way out for thoroughly solving the poverty problem that has plagued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roblem of the poverty;poverty control;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bility

(責任编辑:张洁)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互异与共融:民间组织参与藏区贫困治理的能力比较与路径探究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