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的一份通报引发关注。2020年11月-1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部门对“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审批的35个重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和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工作开展专项检查。结果发现,35个建设项目中有25个项目存在问题,涉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问题率之高、涉及范围之广,令人震惊。这些问题包括环评要求措施未落实到位、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变动未履行相关手续、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明显落后于主体工程施工进度、验收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等。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然而,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投资数十亿元的重大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三同时”不落实的问题一直存在。
在此次通报的项目中,既包括石油炼化等高环境风险项目,也包括铁路、码头、机场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项目。这些重点建设项目在投资建设之初,都经过详尽的调研论证,对存在的环境风险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不可能不清楚。不是不知,实则不为。建设单位一心想着早日建成投产,产生经济效益,对于环保设施则是能拖就拖,环保投资能省就省。企业的侥幸心理一直存在:环境风险未必会发生,监管部门未必会发现,弄虚作假未必不能过关。
当前,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依然迫切,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部分建设项目办理环评手续时政府做出大量承诺,但项目落地后政府承诺事项存在不兑现等情形,增加了生态环境风险。此次检查发现4个项目涉及此类问题,项目投资少则几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GDP的诱惑巨大,但地方党委政府也要清楚,必须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如果由于监管不力出现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会被追究责任,而且是终身追责。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排查整治政务新媒体运营中存在的四种突出问题:发布类账号2周内无更新;不分场景“卖惨”“卖萌”,过度“娱乐化”;发布与政府工作或本部门本行业无关信息;已停止维护的账号未履行注销程序。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但在日常运营中存在三类乱象。
不言不语,长期未更新信息。一些省级政府相继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抽查的情况,在这些通报中,“僵尸”“空壳”仍是高频词汇。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通报,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有政务新媒体号开通至今未发布任何消息。
?自言自语,只管复制粘贴,没有互动服务。在2020年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通报中,个别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存在服务不实用、互动不回应等问题。今年3月14日,一则“市民私信马鞍山市政府官微反映问题疑遭拉黑”的消息引发关注。舆情发酵后,该官微发文说:未拉黑网民,与该网民取得了联系。
胡言乱语,盲目“吸粉”,有的“公号私用”,甚至被盗用。去年10月,某地派出所因拍摄短视频走红,一名穿着警服的女子看似一本正经地在宣传法律知识,但专业人士指出,她讲的内容完全偏离常识,有时连专业术语都没分清楚。
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沈爱国表示,一些地区的政务新媒体片面追求关注量和点赞量,为了绩效考核往往匆忙上马新媒体项目,容易埋下舆情等隐患,如果地方施加过于苛刻的考核追求流量,“蹭热点”现象难以避免。
业内人士认为,政务新媒体出现的乱象,本质上还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祟,必须坚决予以长效整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沙飒建议,政府部门发展新媒体不能只看下载量、关注数、阅读量,而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意监督机制,从“给领导看”转变为“给群众用”,真正把政务新媒体办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沟通和办事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