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英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康泰医院 (湖北咸宁 437600)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临床较为多发的病症之一,属于一系列连续的癌前病变过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反映了宫颈癌的发生与进展过程,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则可发展成为宫颈癌[1]。有研究表明,利普刀宫颈锥切术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有利于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普刀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康泰医院收治的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与对照组(44例)。试验组年龄27~55岁,平均(36.46±3.51)岁。对照组年龄26~56岁,平均(36.51±3.5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实施宫颈锥形电切术治疗:患者取膀胱结石位,对其阴道、宫颈与外阴进行消毒,在宫颈3、6、9、12方位点分别做指示线,牵拉指示线,充分暴露宫颈,以POWER-420BIP电刀(常州市延陵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将宫颈管视作轴线,在病灶0.5 cm处锥形切开宫颈,锥宽3 cm,高2.5 cm,依次切除病变组织后逐层缝合。
试验组实施利普刀宫颈锥切术治疗:患者取膀胱结石位,对其阴道、宫颈与外阴进行消毒,使用窥阴器充分暴露宫颈,采用GD350-E多功能高频电波刀(上海沪通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手术,功率30~40 W,频率3.8 MHz;使用1%聚维酮碘溶液清晰标记病变范围;在聚维酮碘溶液未着色边缘区域做环形切口,1级宫颈上皮内瘤变深度为8~10 mm,2级为15~20 mm,3级为20~25 mm;若切除范围较大,则可通过环形电圈扩大切除面积;切除并刮净病变组织后,电凝止血,最后检查确认后使用可吸收缝线逐层缝合伤口。
(1)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征。(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患者手术后创面愈合理想,临床病症完全消退表示痊愈;手术后创面愈合不良或病变组织切除不彻底,临床病症有所改善表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表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并发症(创面感染、宫颈出血及宫颈粘连)发生情况。
试验组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征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宫颈癌是妇科临床较为多发的恶性肿瘤,而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与宫颈浸润性癌相关的癌前病变的总称,其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中间环节[3]。近年来,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妇科多发病与常见病,已引起临床关注[4]。
为改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预后,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临床十分有必要采取适当、积极的临床治疗方案[5-6]。以往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主要通过宫颈锥形电切术治疗,该术式治愈率高,疗效确切,但切除病变范围较大,对患者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实施过程中易出现创面感染、宫颈出血与宫颈粘连等并发症,手术效果欠佳[7-8]。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利普刀宫颈锥切术,其原理是高频电波刀通过金属丝产生3.8 MHz的超高频电波,在与机体组织接触的瞬间,组织自身产生阻抗,在电波作用下组织内水分子活化,致使组织细胞蒸发与破裂[9]。利普刀宫颈锥切术能够实现电灼止血,有效控制术中出血,且切割迅速,有利于减少手术风险;此外,利普刀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电灼、切割与止血,可促使病变组织坏死与蛋白变性,能够达到快速止血和重建组织的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利普刀宫颈锥切术治疗的效果更佳,有利于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利普刀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加速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