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信息化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抓手。本文对南通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1、总体情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环保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江苏省《江苏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苏政发〔2016〕113号)等文件也对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做出要求,要求实施环境保护大数据重点工程,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扩大动态监控范围,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交换标准,逐步实现各级政府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
目前,南通市通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大数据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大数据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大数据资源体系日益健全,大数据应用局面日益活跃,但仍存在应用“烟囱”和数据“孤岛”林立、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综合支撑和公众服务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和满足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为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适时提出了新一轮南通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求,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的特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为目标,旨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南通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缺少统一的标准体系与管理机制,整体信息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不符,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未建立长远且可持续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规划,未根据当地的发展趋势及具体问题进行全面性设计,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性、目标性不明确,当前使用的信息系统中,大部分为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要求,被动使用的外部系统,而且信息化仅停留在获取数据、查看数据层面,环保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和应用深度较低。
(2)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暂未建立起“市县统筹”的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各地对信息化的理解、认知及投入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市内各地环境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也侧面体现了各地监测监控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导致各部门、各层级机构建设的信息系统在网络通信协议、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信息编码规则、业务流程定义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标准,信息化管理标准、业务标准、数据管理机制不明确,存在信息孤岛,进一步导致协同机制难建立、系统建设易重复等问题。
(3)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系统自建程度低,大部分依靠国家、省、横向部门、第三方建设的平台进行管理,系统较为分散,部分系统存在功能重复、边界不清的问题,协调各方获取数据存在障碍,而且各系统间未能实现流畅贯通,变相造成“软件系统是增加工作量”的误区,系统有待整合、融合和数据打通。
(4)自有环境数据资产匮乏,主要体现在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归集标准和渠道,无法形成完善的自有环境数据资产,同时由于当前缺少数据中心支撑,无法实现各类生态环境数据的有效归集,大量数据零散分布在各个业务系统中,大量已维护的数据分布在相关工作人员手中,未形成相关联的数据管理规范,而且数据仅停留在查看和基础的统计层面,数据的应用与分析较浅,挖掘能力较弱,未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数据资产在“循数”治理、辅助决策、趋势研判等方面的价值。
(5)缺乏新兴技术与地域特色应用,目前的信息化还停留在“业务流程电子化、监测数据可查看”的传统模式中,未能实现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卫星遥感等新兴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前瞻性应用,也未能体现出南通通江达海的地理区位特点,缺少“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环境信息化设计,监测监控能力无法实现创新突破。
(6)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薄弱,数据及应用存在安全风险。《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19)已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对安全等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网络安全基本满足等保二级要求,但是对照当前“安全可靠工程”的发展趋势,安全保障不够全面,主被动安全防御能力较为薄弱,环境数据及应用存在安全风险。
3、相关建议
(1)市县统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从顶层设计“市县共用”的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和信息系统平台,保证市域内环境信息化均衡、统一发展。已建系统充分利旧,在用好用的系统进行集成,使用不佳的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对未覆盖信息化的业务进行建设。
(2)建设资源丰富、共享共用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市级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统一市域内环境信息资源目录,匯聚自有系统数据、国家及省厅回流数据、横向部门数据,涵盖所有环境质量要素数据及环境管理数据,采用“政务外网+专网”两个中心设计,保障市县内部系统数据、环保纵向条线数据以及外部横向部门数据可以融合共享。
(3)深化大数据应用分析能力。在数据资源中心的基础上,挖掘各类监测监控结构化数据,并结合视频、遥感、无人机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深度的全景式大数据研判分析,让环境数据成为具有价值的数字资产。
(4)搭建强大的中台支撑前台应用及大数据分析。以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为契机,搭建强大的中台架构,统一环境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通道,改变现有多家厂商、多种技术、多个平台、多套存储的数据采集处理格局,并以订阅数据的形式开发对外交换的数据中台服务,满足各类内外部数据交换要求。
(5)完善现有机房的安全系统。以最新的等保三级为指导,以满足环保专网数据交换为目标,补充相关网络安全设备,提升机房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为党政办公及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国产化替代蓄力。
结语:
针对目前的现状,通过一体化的系统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完善可靠的大数据服务,夯实数字化应用、数据资源体系、数字支撑能力,力争使环境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精准化转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从经验判断向大数据科学决策转变,真正形成从源头监控到监察督办的全流程管理,充分释放大数据在环境治理、指挥决策等方面的创新驱动作用,构建“生态环境小脑”,组成“南通城市大脑”,实现从“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的跨越。
参考文献:
[1]严兴祥.地级市智慧环保平台建设的思路和体会[J].信息系统工程,2016,5.
[2]汪自书,胡迪.我国环境管理新进展及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18,5.
作者简介:
陈琰,男,1989年11月出生,浙江温州人,汉族,硕士,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工程师,从事环境管理、生态监测监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