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苏式课堂”实践

2021-06-15 04:17高芳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灵动真实

高芳

【摘要】苏式课堂根植于苏州的历史,其独有的语文教学情怀,能让学生在真实、灵动、精致、创生的教学中浸润诗意,塑造品格,获得生命和智慧的成长。

【关键词】苏式课堂;真实;灵动;精致;创生

“苏式”课堂,有着鲜明的吴文化印记,它生长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传承着苏州教育的优秀文化传统,并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一种独具苏州味道、呈现苏州风貌和苏州教育精神的教学流派。延续“苏式”课堂的印记,“苏式语文”课堂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追求,以全面发展好每一位学生为根本目的。它根植于苏州的历史和人文,其独有的语文教学情怀,能让学生在真实、灵动、精致、创新的教学中浸润诗意,塑造品格,获得生命和智慧的成长。

一、真实—让课堂“有滋有味”

(一)课堂源于生活

唯有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纳知识。如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学生却很难真正走进文本,领悟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究其原因,发现文章中阿炳这一形象,学生很难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在课之初,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所见所闻讨论:你身边有哪些像阿炳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却身残志坚的人呢?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对民间艺人的敬佩之情,对阿炳这一热爱音乐、追求理想的人物形象理解得也更透彻。

(二)课堂基于学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则应建立在学生真实的需求上。如今,在很多公开课、比赛课中,为了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视了扎扎实实识字、写字、朗读、复述等环节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被弱化,留给学生的是充斥着浓烈人文性色彩的课堂。真实的语文教学应基于学生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和情感需求,从学生角度开展的教学活动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课堂指向发展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提到:“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不谋而合。言下之意,语文课堂所在意的不是文章的固定内涵和外延,而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启发和发展。苏式课堂,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才能最终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之能力。

二、灵动—让课堂自然生長

苏州水脉众多,四通八达,可谓“上善若水”。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为语文教学更增添了一份独有的韵味和灵气。这一份灵气弥漫在课堂学生浓厚的探究过程中,弥漫在老师灵动的点拨和激疑中,弥漫在智慧自然生长的生命拔节中。

(一)引入活水

在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笔者通过歌曲《童年》导入课文学习,围绕“趣”让学生学习感悟:“从哪些地方看出童趣?”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相关词句,设置问题:“这句话有趣在哪?”“哪个词能看出有趣?”“你能读出他的趣吗?”……学生从一开始的热情发言,渐渐产生了疲倦,是什么遮蔽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萧红,走出了课堂,戴着草帽,拿着锄头,来到了这园子里,看见那蜻蜓、蜂子、倭瓜、黄瓜,你最想干什么?”同学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课堂充满了生气,充满了动感。这自由灵巧的“活水”,让如水的苏式课堂成了学生智慧自然生长的源泉。

(二)融会贯通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学生自由朗读描写园子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围绕“自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词语、句式最能体现出这种“自由”。学生抓住“愿意……就……”“想……就……”等词句进行交流,感受花、鸟、倭瓜、黄瓜等动植物的“自由”。只有学生的感觉和课文中的“我”相通了,教师才能顺水推舟,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随后设置疑问:“作者为什么会从花、鸟、倭瓜中感受到自由?”学生思考,从“大自然的自由”联系到“人的自由”,教师需要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才能让学生沉浸在阅读和感悟的美好体验中。

三、精致—让课堂生机勃勃

以苏州为代表的吴文化清雅明慧,精细玲珑,体现在园林造景中,则表现为匠心独运,情景交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早已深入苏州人的生活,园林文化渗透进了苏州教育的骨髓。苏州园林的地位除了体现在其独创的艺术性外,更在于它对民族意识、情感表达、思想和文化呈现的一种价值追求。精致而高效的苏式语文课堂,正是秉承着这一思想理念,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做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对每一次教学活动做精细打磨、潜心营建,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同时,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汉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审美因素和人文精神的感悟能力。

(一)精彩过渡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写道:“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由此而感,苏式的语文课堂更像是一首诗,或一幅画。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巧妙地运用过渡语,为各个环节引路搭桥。特级教师的课堂为何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他们幽默机智、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过渡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过渡语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中,令他们感受到文本的魅力,营造出了吴门派的“人在画中游”水墨般的感受和意境,令学生受到诗意般的教化,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一种“润物无声”般的濡染。

(二)精致评价

课堂上教师生动、丰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苏式语文”课堂独具诗味、韵味的个性特征,主张教师通过精致、精心的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来实现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苏式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就在于丰富的人文性内涵。为更充分地展现课堂评价的魅力,苏式课堂中的教师应避免传统课堂中单一、盲目的评价方式,利用多样化、科学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幽默、诗意、积极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学习的信心,使课堂妙趣横生。课堂评价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苏式”评价不仅锁定在学生知识技能的表现上,更应把评价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上,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呼吸、共成长。

四、创生—让课堂生生不息

(一)实践创新

苏式教育根植于苏州的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份优势体现在苏式的课堂中,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以构建具有实践性、教育性、探究性和创造性为个性特征的教学形态。以阅读教学为例,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上《爱之链》这篇课文后有感而言:“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薛老师善于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寻找并创设读写的结合点。《爱之链》一课中,老师通过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明白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结尾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设置环境描写的训练点,并引导学生根据小说发展的情感基调,选取恰当的景物进行写话。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有了语言潜能的迸发,不但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领悟,又锻炼了学生在模仿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探究生成

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以学为核心”,这与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别无二致。“苏式语文”傳承叶圣陶教育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挥探究精神,克服阅读障碍,习得方法和技巧,则领悟之源广开。“苏式语文”课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通过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催生灵感,精彩生成。在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时,笔者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母亲在夏夜月光下为作者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美妙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温柔、善良、美丽的形象,当课堂接近尾声时,出示了一张作者孙友田母亲满脸沧桑的照片,并告知学生母亲已患上老年痴呆这一无情的事实,“此时,作者多么想再听母亲唱歌谣、讲故事啊!”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妈妈,你可曾记得……”,学生安静地盯着黑板,有人红了眼眶,有人低头捂眼,有人几度哽咽……课堂上这样的生成不是老师能预设的,也不是任何语言能代替的,学生最真的体验、最深的感受定是来自于真实的探究学习。精彩的“苏式课堂”是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经历实践并获得体验,让他们在语文独有的教学情怀中自由、灵动、真实的发展生命个体,获得生命、智慧的成长。

从知识走向素养,是对语文教学价值的重新认识,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诠释。苏式语文课堂应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努力走科学途径,在实践与反思中总结经验,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追求,以全面发展好每一位学生为根本目的,成为守望和提升语文教育精神,呵护和滋润每一颗心灵在教育中理性、诗意地成长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林春曹.重新审视语文双基教学[J].江苏教育,2007(02).

[2]周永沛.苏州教育的一张名片[J].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02).

[3]刘珊.苏州园林(中文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郑海英.课堂评价,一种被忽视的教学行为[J].小学科学,2018(03).

猜你喜欢
灵动真实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