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康里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的现代转译

2021-06-15 08:36赵永茹张杰
设计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符号学

赵永茹 张杰

摘要:为打破当下对建筑装饰纹样只研究而不应用的局面,以“福建康里村”为例,针对传统建筑装饰这一特殊纹样载体构建其纹样的现代转译模型。以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的诞生过程为切入点,将每个步骤产生的信息视为康里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的研究内容,以符号学为理论支撑,将纹样信息划分为外延层次和内涵层次两个层面,并提出相应层次的转译策略。通过提取康里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设计因子进行现代转译实践,验证了转译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为整个建筑装饰纹样族群的应用转译提供了参考思路。

关键词:康里村 传统民居 建筑装饰纹样 符号学 转译

引言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不同器物载体上的传统纹样展开了现代创新应用实践,内容涵盖彩陶、青花瓷、漆器、青铜器、针织刺绣、民族服饰等各个品类。建筑装饰纹样不管从数量上、体量上还是文化深度上都在中国传统纹样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自上个世纪建筑学界就已展开了对建筑装饰的专题研究,但设计学届对建筑装饰纹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却迟迟没有进展,这不仅是建筑装饰文化未能在现代生活中被继承发扬的一大遗憾,也是传统纹样文化资源宝库未被充分挖掘的一大损失。本文试图以福建康里村的传统民居为案例,思考建筑装饰纹样区别于其他载体纹样的独特之处,有针对性地探索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转译模型,让建筑装饰纹样不再束于屋瓦梁枋之上,为其搭建起与现代日常生活互通的桥梁。

一、建筑装饰纹样的创作过程

本文的转移模型是基于符号学系统中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进行搭建的,而符号学的一切信息都是在人类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因此本文将首先剖析建筑装饰纹样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指定装饰部位、明确装饰思想、运用装饰手法、选择装饰题材、结合装饰審美,最终创作出装饰纹样。因为建筑装饰纹样一定是适合纹样,所谓适合,就是让纹样形象“屈就”在某种几何形体中,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因此,一个已知的建筑装饰部位形体是建筑装饰纹样创作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主体进行创作活动时的一整套思维运转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三个具体步骤一装饰的思想、题材和手法: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是谈及艺术创作时绕不开的两个方面,建筑装饰艺术亦然,思想感情提供创作动机,客观生活提供创作素材,在装饰题材和装饰思想的互相转换中往往就会有约定俗成的创作手法被继承下来。当思想、手法和题材都准备就绪,最后一步就是赋予纹样特定的审美,审美根随时代的发展和创作者的个人经验而不断变化,由此产生丰富的建筑装饰纹样(图1)。

二、康里村建筑装饰纹样分析

康里村位于福建省屏南县,系属闽东地区,是国家第五批传统保护村落,全村共有传统民居119座,其建筑装饰在闽东地区即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也具有地域独特性。本文对村落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对纹样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康里村建筑装饰纹样的以下特点:

(—)装饰部位

对于装饰部位的认识,要从功能和造型两个角度出发。认识建筑部位的功能,是了解建筑文化的基础,有助于设计师加深对纹样载体的理解。归纳建筑部位的造型,则有助于设计师对纹样进行合理运用。众所周知,所有的适和纹样在画面组织上都会受到纹样载体造型的限制,建筑部位就相当于纹样的画布,因此建筑部位的造型必然对纹样整体构图有直接影响。不同于器具纹样或印染织绣等纹样,建筑部位品类多种多样,因此为后人提供的适合图案解决思路也较为多样。建筑装饰工匠创作的过程,就是在画面被不同边框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实现画面美感的最优解的过程,这其中必然有值得学习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建筑部位的造型进行分析和概括。康里传统民居出现建筑装饰的部位包括:隔扇门、吊筒、雀替、斗拱、额枋、梁枋、梁托、门环、门楣、余塞板、柱础等(装饰部位整理见图2)。

(二)装饰思想

“装饰,不仅赋予建筑以美的外表,更赋予建筑以美的灵魂”。古代人民在建筑装饰中表达本民族的意识观念,而这些观念的涉猎范围常常极为广泛。本文将康里村传统民居的装饰思想概括为四个方面:祈福纳吉、陶冶情操、伦理教化、宗教风水:①祈福纳吉类。吉祥是中国传统纹样核心思想的核心,是整个华夏民族心灵发展的期待。所谓“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是民居装饰纹样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②陶冶情操类。古代人常借物抒情,崇贤慕德,追求君子之道。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刻画在建筑装饰上,不仅时刻提醒保持良好的品性,更是追求精神的清高和愉悦的体现。③伦理教化类。“成教化、助人伦”是建筑装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古代人民利用建筑装饰充分反映“家国同构”的宗法伦理特征,宣扬“忠孝义节”,倡导“仁义礼让”。民居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栖身之所,更是一家血脉秉性传承的见证者和承载者。④宗教风水类。人们出于驱凶求吉、祈求平安等目的,在营造住宅时往往会选择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宗教法器如阴阳八卦图、暗八仙等装饰建筑空间,求得镇邪伏恶、生活安宁的心灵慰藉。

(三)装饰手法

装饰手法指借用题材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取材于客观生活的现实主义常常通过谐音取意、托物象征表达装饰思想:谐音取意可以理解为民间所说的“讨口彩”,在汉语文化的联想下,“蝠”通“福”,“鹿”通“路”,“莲”花和鲤“鱼”表示“连”年有“余”,花“瓶”和麦“穗”构成“岁岁平安”,它没有深奥难懂的先贤哲理,图的就是通俗易懂。托物象征是运用客观事物表达它本身所不包含的意义,“是一种与其对象没有相似性或直接联系的符号,它可以完全自由地表征对象……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约定俗成、稳定不变的被应用”。典型例子如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这些本是因进化而导致的自然现象在有心人眼里便成为了高尚品德的象征。当然除了从自然事物中寻求装饰灵感,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还会创造出奇幻的艺术形象和神话典故以传说附会的方式呈祥。古人通过以己观物、依靠形象和寄托情感,赋予每一个故事形象生命力,不管是图腾艺术、神话传说还是文学典故,都为建筑装饰的题材提供了重要来源。

(四)装饰题材

题材是纹样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题材决定了整个画面的“形”,是一切装饰思想外化的直观载体,也是所有艺术活动的操作落点。康里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继承中国传统纹样的装饰题材,可归纳为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器物类、几何纹样类以及文字类。其中植物类有牡丹、荷花、菊花、松柏;动物类又可分为神兽类、飞禽类、走兽类、水族类,神兽类主要为龙、凤、麒麟,飞禽类主要为鹤、喜鹊、蝙蝠,走兽类包括狮子、兔子和鹿,水族类主要指鱼、虾蟹和鳌龙;人物类主要是福禄寿和八仙;器物类主要有瓶、鼎、铜钱、暗八仙;几何类纹样有云纹、回纹、“卍”字纹、卷草纹;文字类装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福、禄、寿、禧”等经过图案化处理的单字装饰,第二种是二到四个字的文字组合,一般见于牌匾或门楣处,所表达的语意内涵主要是“标示身份”和“祈祥纳福”,最后一种是书法装饰,可以是单独的对联形式,也可以是与图案一起构成完整画面的形式,起到突出主题、渲染文化氛围的作用(康里村装饰纹样整理见图3)。

(五)装饰审美

形式美有四条基本法则: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康里村的装饰审美法则可以概括为均衡和秩序。均衡可以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形式,对称是一种特殊的均衡,是均衡的完美形态,具有稳定、端庄、平静的特点,是最常见的形式美原则。非对称的均衡相对来说就显得自由活泼一些,更加富于变化,易于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秩序就是给予图形以某种规律性的安排,在图案类纹样中,这种秩序可以是重复、可以是渐变、也可以是节奏。在图画类纹样中,秩序主要体现在主次关系的安排上。除了均衡和秩序之外,康里民居传统纹样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力求饱满,饱满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整幅画面充斥着主体物的各种形态,呈现出气势磅礴的震撼感,同时,饱满的布局也营造出一种圆满的氛围,更能表达出人类祈求团圆的心理。

三、纹样转译的思路和原则

(一)转译概述

国内对转译的解释有两种认知,第一种观念认为转译属于语言学范畴,是指一种文字通过媒介语言被翻译为另一种文字的特殊的翻译行为;另一种观念认为转译是生物学概念,引入到创新设计当中就是以某种初始形状为模板,按照一定规律,将原有形状作为遗传特征合成新的形状的方法。但是不管确切定义到底如何,可以认为转译一定是离开旧有存在载体在新载体上表现原有特征的一个过程,即“一套表义系统以一定规律对另一套表义系统的生成产生影响的过程”。

(二)康里村建筑装饰纹样的现代化转译思路

刘启明博士对传统造型元素的当代转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作者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引用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瑞恰兹的“语意三角”观念,使用符号的“所指”和“能指”来解释符号在使用过程中与人们发生的关系,并从内涵层次和外延层次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转译策略,纹样基因再造者(设计师)根据现代审美趣味和自身的设计经验对传统造型元素基因进行处理,最终应用到新的传播媒介上(图4)。

基于本文的语境,针对建筑装饰纹样这一特定载体类型的纹样转译过程可剖析为以下内容:

1.符号系统的界定:根据前文,整个建筑装饰纹样创作过程涉及装饰部位、装饰思想、装饰手法、装饰题材和装饰审美五个方面,这些过程产生的信息,属于能指系统的是装饰部位和装饰题材,但因为装饰部位是转译模型中的“旧有传播媒介”,正是装饰纹样转译过程中要脱离的部分,所以能指系统主要为装饰题材。所指系统包括装饰思想、装饰手法和装饰审美,但因为建筑装饰纹样的审美是需要在纹样基因再造者(设计师)的帮助下调整为现代审美的内容,因此装饰审美不应当成为纹样因子,所指系统主要为装饰思想和装饰手法两方面内容(图5)。

2.转译层次的界定:装饰纹样的转译对应“能指”与“所指”分成两个层次:由具象符号所组成的能指系统构成接收者通过视觉就可以理解的外延层次,没有具象形象支撑的所指系统构成需要接收者靠感受、顿悟或联想才能理解的内涵层次。外延层次实现的是从“物”到“物”的转换,设计师对纹样造型可以采用直接引用或重构等方法进行处理。内涵层次实现的则是从“思想”到“物”的轉换,常见的处理手法是隐喻或类比(图6)。

3.转译过程的梳理:建筑装饰纹样转译的过程:首先,设计师从不同建筑部位上提取和处理装饰纹样因子,按照因子类型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看得见的能指系统中提取不同题材(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器具类、文字类、几何纹样类)的纹样造型因子,采用直接引用或重构的方式实现从“物”到“物”的转译;另一方面,从看不见的所指系统中提取装饰思想(祈福纳吉、陶冶情操、伦理教化、宗教风水)的内涵因子和装饰手法(谐音取意、托物象征、传说附会)的方法因子,采用隐喻或类比的方式实现从“思想”到“物”的转译。然后,设计师根据自身的设计经验将建筑装饰纹样由传统审美(均衡、秩序、饱满)调整为现代审美,最后将处理好的纹样应用到新的传播媒介中(图了)。

(三)转译原则

在实际的转译过程中,或出于产品开发的明确要求,或是因自身审美的喜好,设计师提取的纹样因子以及处理手段往往多种多样,因此转译过程中涉及的关系不同,具体的设计转译要点也不同。本文针对替换传播媒介和调整现代审美这两个步骤提出几点原则,以期为广大设计师和学者提供一定参考。

1.替换传播媒介:在研究纹样的应用时,一般只转译纹样本身,对纹样的载体很少关注。但是,不同于印染织绣等纹样,一件衣服,其造型和功能往往是固定的,因而在转译时对载体的文化表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建筑装饰纹样的载体因为装饰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丰富的造型特点和不同的功能内涵,其文化表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既然激活的是建筑装饰纹样文化,在应用纹样时,产品自然最好能体现建筑意味,突出建筑装饰纹样的主题,避免形成纹样衍生品的千篇一律。前文从造型和功能两个角度对建筑装饰部位进行了分析,这里相应地提供两条设计思路,一方面是在替换传播媒介时,尽量使新传播媒介对纹样的约束与建筑装饰部位的约束保持一致,即尽量保持适合纹样的一致性,设计师要给不同建筑部位的适合纹样找寻最佳栖身之所。另一方面则是从原装饰部件的功能出发,在选择新产品时,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原装饰部件的功能内涵,设计师可以在这一步充分使用联想设计法则,让新产品中的建筑文化最大化。

2.调整现代审美:传统纹样均衡、秩序、饱满的审美特点显然无法应对现代社会丰富多元的审美需求,本文总结出现代纹样类文创产品消费审美的三个特点: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实用性有两个好处,一是促进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二是在日后生活中最大化地实现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前者是实现文化传播的前提,后者是促进文化传播的推手,不具有实用性的文化产品往往在第一步就会被人拒之门外,日后也会被人束之高阁。艺术性是文化创意产品对设计师的基本要求,相较于一般商品,文创产品往往有着更高的审美追求。总的来看,当下的审美主流有两种偏好,一种是用繁复的图案纹理配以金线勾边渲染精致高雅,一种是用简约的小面积图案或文字展现清新质朴。设计师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要努力挣脱个人审美,积极拥抱大众审美。趣味性是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购买文创产品的有力抓手,当下获得巨大成功的文创产品无不是具有趣味性的,这种趣味可以用“萌”、“恶搞”、“戏谑”、“土酷”等关键字眼来概括。快速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使得当下中青年群体或多或少都被“丧”文化浸染,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受众喜欢以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方式表达不满与压力,既能带来愉悦,又不致使人反感,还能够找到共同群体,获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减轻人们对“落单”的恐惧感,对人们的情绪具有安抚作用。因此,具有“自我调侃”精神的产品往往能收获受众情感上的认同,极大促进购买决策。

四、纹样转译案例

(一)案例一

案例一的设计目标是将康里村传统民居隔扇门顶堵上的纹样转译到任意新的传播媒介上,让新纹样尽可能对更多媒介具有普适性,将设计工作的性价比发挥到最大。笔者从旧有传播媒介中提取卷草纹和梅花纹样两种原始纹样造型因子进行组合设计。从装饰题材上看卷草纹属于几何类纹样,梅花属于植物类纹样,在转译时采用重构的方法利用卷草纹和梅花纹样生成新图案,实现从“物”到“物”的转换。从装饰思想上看卷草纹样旨在祈福纳吉,寓意延绵不绝、长寿安康,梅花纹样旨在陶冶情操,借以表达清高、坚韧之意,二者在装饰手法上都属于托物象征,在转译时通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连续性隐喻长寿吉祥。最后在调整现代审美时,遵循艺术性原则,并采用柔和、淡雅的色调呈现纹样细腻的质感。

新纹样的具体重构设计方法:首先提取康里村民居窗户上的几何形纹样和另一栋民居窗户上的米字格骨架,将几何形纹样纹样两端稍作调整,中心旋转45°后作关于x=0的镜像,构成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基本骨架,即图形a。然后提取民居隔扇门顶堵上的卷草纹纹样特征,对纹样的长宽比作一定的适图调整,垂直镜像后整体作关于y=x和y=-x的镜像,与图形a结合后形成图形b。最后沿用顶堵纹样的构图思路,使用梅花图案填充画面中心,提取花瓣特征,适当调整并增加细节后,同样作关于y=x和y=-x的镜像,与图像b结合,最終得到图形c(图8)。填充色彩后的新纹样在多种传播媒介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图9)。

(二)案例二

案例二的设计目标是将吊筒上的装饰纹样转移到与吊筒具有相同纹样约束的新传播媒介上。吊筒在造型上的主要特征是四方体,四个侧面是装饰重点且图案连续,顶部和底部装饰少有装饰纹样。学生文具笔筒是很常见的立方体造型,没有顶部且底部不需要纹样装饰,因此与建筑吊筒对纹样有着一致的约束,是相同思路的适图纹样。笔者将旧有传播媒介上的纹样加以描摹后进行微调,在外延层次上采用直接引用的方法,内涵层次上也直接利用原纹样的装饰内容延续原纹样的装饰思想。最后在调整现代审美时,遵循趣味性原则,追求与学生审美的一致,选用活泼靓丽的色彩(图10)。整个案例巧妙地将吊筒部位上的纹样转译到了学生文具笔筒这一新传播媒介上。

结语

转译就是按照现代审美将建筑装饰纹样从原有传播媒介(各种建筑装饰部位)转译到新传播媒介(现代生活用品)上的过程。构建建筑装饰纹样的现代化转译模型,首先基于符号学剖析原始纹样诞生过程,每个步骤产生的信息构成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符号系统,能指系统从外延层次转译,所指系统采用内涵层析策略转译。本文以康里村为例,从新传播媒介的选取,到实际转译内容的制订,最后到新产品现代审美风格的把控,较系统的探索了建筑装饰纹样在现代设计上的应用理路,希望本文的研究探索能够对当下建筑装饰纹样只研究不应用的局面有所改善。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符号学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交流.拓展.展望:记2008年南京国际符号学研讨会
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