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赵盼 郑少锋
摘 要:基于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645个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地理标志会同时增加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成本、产值和纯收入,但收入指标的增长幅度更大,能够对猕猴桃种植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2)种植决策者的受教育水平、猕猴桃收入占农户总收入比重、是否加入产业组织以及亲友中是否有农技专家都对农户选择使用地理标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建议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提升农户受教育水平以及发挥农业技术专家推广作用等方面着手,引导农户使用地理标志;从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着手,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的维护,确保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收入;倾向得分匹配;猕猴桃种植户
中图分类号:F304.5;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1)02-0119-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309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Z109021414)
作者简介:李赵盼,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引 言
农业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对生态资源与环境有特殊要求。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地区,要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促进当地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通过自然再生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产品质量优势,通过经济再生产将质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传统农业进行提质增效,从追求产量的粗放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并重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1-2]。农产品地理标志就是一种以质量优势为核心,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工具[3-4]。
我国地缘广袤,气候多样,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产品種类丰富,蕴含大量可供发展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了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原农业部于2007年出台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由原农业部批准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合计为2 521个。中央政府连续六年通过“一号文件”形式,多次强调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地理标志认证,强化地理标志保护,促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并提出了以地理标志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质量兴农促乡村振兴。
因此,评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地理标志的经济效益进行论证:一是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对农产品使用地理标志与否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如Bardaji等利用西班牙纳瓦拉牛肉产区1996-2006年的月度牛肉批发价格,得出地理标志认证的牛肉比未经认证的平均价格更高,价格波动更小的结论[5];Williams等分析了英国两个地理标志羊羔肉产品的价格和成本,验证了使用地理标志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的正向作用,并得出地理标志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结论[6];周曙东等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12个苹果种植区的生产成本收益数据,结果表明地理标志认证使苹果种植的成本收益率提高20.78%[7];陈玉兰等比较了新疆阿克苏苹果和库尔勒香梨在地理标志认证前后的成本收益统计数据,发现在地理标志认证后,新疆总体苹果生产总成本降低、产量增加,但成本利润率降低,而新疆总体梨果生产总成本降低,产量与成本利润率都有所增加[8-9];邰秀军等使用山西省110个县级数据,采用OLS和加权OLS回归方法,得出地理标志农产品及产业聚集度对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业人均生产总值有显著正向影响的结论[10]。二是分析区域内地理标志数量对区域经济指标的影响。刘华军基于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标志数量,结合地区农业总产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截面统计数据,运用回归估计法测算了地理标志的经济溢出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地理标志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11];夏龙等根据2008-201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空间分布数据,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计算出区域内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每增加1个,实际农民收入增加0.1%,地理标志农产品对实际农民收入的总增长贡献为8.12%,平均每年贡献为2.03%[12]。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地理标志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已有研究多运用宏观统计数据,难以有效识别农产品地理标志产生经济效益的微观机制;其次,现有研究忽略了对内生性问题的考察:一是地理标志数量较多的区域通常也是优质生产资源聚集区,容易形成优势产业集群[13-14],可获得的政府支持也更多[15-16],良好的生产资源和政策倾斜都会影响当地的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农业生产总值以及农民人均收入等,如果不排除这些因素对区域经济指标变化造成的影响,会因遗漏重要变量导致内生性问题,使研究结果缺少说服力;二是农户的能力水平、社会网络等资源禀赋既影响其农业经营水平,也决定了农户是否使用地理标志[17],即使用地理标志是农户的自选择行为,而已有研究较少考察因自选择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进而产生估计偏误,影响因果推断。因此,本研究以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为例,利用农户调查的微观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消除农户自选择行为带来的选择偏差和混杂偏差,考察使用地理标志对农户农业经营收入的实际影响。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作为极具亲农性的特殊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具有取决于产地自然生态或人文因素的特定质量和声誉特征,这种与地缘相关的自然环境稀缺性赋予地理标志农产品天然的价格差异和产品内垄断地位,并通过地理标志的商标属性传递质量和声誉信号,为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18-19]。
区别于普通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1)在有较强同质性的农产品市场中,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天然的品质不可替代性和产量有限性[20];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地理标志农产品与同类产品的差异越大,生产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斜率就越大,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优势[21]。(2)地理标志作为区域内集体共有的知识产权,任何单个生产者都无法单独享有垄断权利,具有区域内的完全竞争性[22];为了确保与同类产品的差异,维护以质量特色为主的市场优势,持续生产并且销售高质量的产品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者的动态最优选择[23-24],这要求农户遵守特定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这些规范限制了农资投入品的自由使用,比如用价格较高但环境污染小的有机肥、低毒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替代价格低且增产效果明显的化肥农药等,从而增加了农资投入成本;还促使农户使用果园生草等基于精细管理的水土环境维护技术,增加了相关设备与劳动力投入。(3)区域外的生产者如果使用地理标志,将会显著增加生产成本[25]。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地理标志使用增加了农户生产成本。
地理标志农产品存在的基础,就是依靠地理标志传递出的质量差异与品牌声誉能够被消费者识别且信任[26]。农产品属于信任品,其质量的隐蔽性必然会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搜集成本[27]。在过剩经济的条件下,消费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一方面具有为信任的品牌支付额外费用的动机[28],另一方面,这一额外的支付意愿包含了信息搜寻所产生的成本[29]。这足以弥补生产者因遵守地理标志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即使用地理标志带来的质量溢价,通过消费者额外的支付意愿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激励,最终体现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者可获得较高的产值及生产纯收入上[30]。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地理标志使用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生产产值。
假设2b:地理标志使用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纯收入。
综上所述,地理标志通过技术限制和质量溢价对农户的农业经营收入产生影响,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二、估计方法、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一)估计方法
是否使用地理标志,是农户的自选择行为,由农户的个体特征、生产特征、社会特征等资源禀赋变量X决定,并非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给予农户。变量X在决定农户是否使用地理标志的同时,也对其农业经营收入水平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消除农户自选择行为带来的选择偏差和混杂偏差,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数据的倾向匹配得分法(PSM),将总样本分为使用地理标志的处理组和未使用地理标志的控制组,通过倾向得分为处理组的样本在控制组中寻找合适的可比对象进行配对,以匹配成功的控制组样本的生产经济水平模拟处理组对应样本在不使用地理标志情况下可能的农业生产成本和经营收入,构建一个反事实的分析框架,从而对使用地理标志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有效探讨。
第一步,计算倾向得分。根据Rosenbaum等为解决随机匹配可能造成遗漏变量问题的研究成果[22],基于“依可测变量选择”的“可忽略性”假设,样本i的倾向得分为:
倾向得分值即在给定Xi(可观测的协变量)的情况下,i进入“使用地理标志”处理组的条件概率。其中Di为表征个体i是否使用地理标志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使用地理标志,0=未使用地理标志}。本研究选择Logit模型对倾向得分值进行估计。
第二步,对匹配过程进行相关检验。首先考察匹配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共同支撑域,确保匹配质量。其次,对匹配结果进行平衡性检验,判断检验匹配后的处理组和控制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若能够通过平衡性检验,表明本次匹配基本消除了样本自选择所带来的估计偏误。最后,运用多种匹配方法对样本进行匹配,考察匹配结果的稳健性,以消除不同样本损失可能造成的偏误。本研究选择k近邻匹配(k=4、6)及核匹配(带宽=0.06、0.1)四种匹配方法。
第三步,计算使用地理标志的平均处理效应ATT为: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8年5-10月课题组成员在陕西省周至县和眉县进行的猕猴桃种植户入户问卷调查。陕西省是世界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的聚集区,其最佳优生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周至县和宝鸡市眉县的秦岭山脉辐射带,该区域内生产的猕猴桃肉质极好,品质上佳。截至2017 年底,陕西省猕猴桃栽培面积103万亩,产量139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周至县及眉县贡献了陕西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的65%、猕猴桃产量的63% 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8》。 。基于天然的资源优势和质量优势,两地先后于2007年和2010年分别申请注册了“周至猕猴桃”和“眉县猕猴桃”地理标志,也是陕西仅有的两个猕猴桃地理标志。因此,选择周至县、眉县为调研区域,研究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研究采用系统抽样法与简单随机抽样法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样本,首先在充分考虑地理标志猕猴桃的种植区域布局的基础上,从每个县选取6个猕猴桃种植面积较大和种植历史较长的乡镇,在每个乡镇选取2~3个村,最后在每个村随机选取20~30户农户,共完成问卷693份,剔除掉信息缺损问卷,共获得有效样本645个,有效率为92.54%。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三)变量描述
1.结果变量。本研究将猕猴桃种植户的成本收益情况用亩均生产成本(千元)、亩均产值(千元)及亩均纯收入(千元)表示,并分别作为计量模型的结果变量。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关于水果作物生产的成本核算指标解释,结合猕猴桃生长的生物特性和经营特性,猕猴桃生产成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和服务费XF(直接费用:肥料费、农药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工具材料费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财务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保险费、固定资产折旧等)、人工费用XL(每个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和土地成本XN(租赁地租金、自营地折租);本研究中,农户亩均生产成本C=(XF+XL+XN)/S,S為猕猴挑种植面积;
样本区域猕猴桃品种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海沃德、徐香、翠香、秦美等,农户亩均产值Y=∑iQi Pi /S,其中i为农户种植的不同猕猴桃品种;农户亩均纯收入R=Y-C。表2简单描述了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生产经营的成本收益情况,可以看到地理标志猕猴桃种植户所产生的成本、产值及纯收入均高于未使用地理标志的农户。具体核算结果见表2:
2.处理变量。本研究中的处理变量为农户是否使用地理标志。在645个有效样本中,使用地理标志的农户256个,未使用地理标志的农户389个,分别占比39.69%和60.31%。其中,周至县332个样本农户中,有111个使用了“周至猕猴桃”地理标志,占比33.4%;眉县313个样本农户中有145个使用了“眉县猕猴桃”占比46.3%(见表1)。
3.匹配特征变量。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农户主要生产决策者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禀赋及社会资源禀赋特征对农户是否使用地理标志有重要影响[17,19],也对农户的农业经营成本和收益有显著影响[7-10]。结合样本区域的具体生产情况,本研究选择以下变量作为匹配变量:一是生产决策者的个体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种植经验;二是农户的家庭特征变量,包括猕猴桃收入占比、农业劳动力数量;三是生产禀赋变量,包括猕猴桃种植面积、土壤类别;四是社会资源禀赋变量,包括是否加入合作社或企业、亲朋好友中是否有可以咨询意见的农技专家。具体的变量解释及统计描述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周至县及眉县的猕猴桃种植户在各特征变量上有所差别,但差别不大。就总体情况来看,猕猴桃生产决策者中79%为男性,平均具有初中程度的受教育水平,农户平均种植经验在12年以上;户均果园面积5.1亩,其中有45%的土壤为适宜猕猴桃生长的沙壤土,每户有2人参与猕猴桃种植;猕猴桃种植收入是当地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76%;样本地区猕猴桃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有55%的样本农户加入合作社或企业,有35%的农户拥有可获得生产技术的社会关系;样本区域的猕猴桃亩均生产成本为7 081元,亩均产值13 616元,亩均纯收入6 535元。
三、相关检验与估计结果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地区使用地理标志的农户在生产成本和纯收入上都比未使用地理标志的农户高,但是将两组样本直接进行对比,会导致样本选择偏差,无法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结果。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对特征变量进行匹配则可解决因样本自选择导致的估计偏误。
(一)倾向得分值的Logit估计结果
为了匹配使用地理标志的农户和未使用地理标志农户,本研究采用Logit模型估计倾向得分。估计结果见表4。
表4给出了基于Logit的倾向得分结果。结果表明样本农户中,种植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猕猴桃种植收入占比、是否加入合作社或企业、以及亲友中是否有农技专家均对农户使用地理标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能的解释是:(1)种植决策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理解地理标志传递的质量信号和品牌声誉,更倾向于生产地理标志农产品;(2)猕猴桃收入占比反映了猕猴桃种植对家庭经济的作用,占比越高的农户,对猕猴桃种植效益有更高的预期,更倾向于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3)加入合作社或企业等产业组织的农户组织化水平较高,更有可能采取一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限制的生产方式,生产地理标志农产品;(4)亲友中有农技专家说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及相关信息的可得性更强,增加了农户选择使用地理标志的可能性。另外,眉县地区的样本户中,种植经验对农户的地理标志使用行为有显著的负影响,务农劳动力个数则有显著的正影响。
(二)匹配效果检验
1.共同支撑域检验。为了保证匹配质量,需要考察匹配的共同支撑域,若共同支撑域的范围较广,在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时损失的样本更少。以倾向得分的核密度函数图为例呈现本次匹配的共同支撑域(见图2),其中(a)、(b)、(c)图分别为样本总体区域、周至县及眉县的匹配前后处理组(使用地理标志)和控制组(未使用地理标志)的倾向得分的核密度图。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匹配后的处理组和控制组共同支撑域更广,样本特征更为接近,匹配效果较好。
2.平衡性检验。为了确保匹配结果的可靠性,将对处理组和控制组的特征变量进行平衡性检验。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4近邻匹配法的检验结果为例,图3直观显示出各特征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在匹配后有所缩小,表5则给出各变量匹配前后的变化细节。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使两组农户的受教育程度、种植经验、猕猴桃收入占比、务农劳动力数量、是否加入合作社或企业不再有显著差异,且各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大幅缩小,除了周至县内部的种植经验偏差为12%,其余特征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小于10%,满足不具有系统性差异的要求。
3.稳健性检验。本文研究选择4近邻匹配、6近邻匹配、0.06核匹配、以及0.1核匹配四种方法对样本农户的倾向得分进行匹配。通过考察每种匹配的总体平衡性检验结果是否相近,判断匹配的稳健性。具体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匹配后解释变量的均值偏差整体小于5%,显著降低了总体偏误。就样本区域的总体情况来看,Ps R2(Pseudo R2)值由0.047下降至0.000~0.001,LR χ2值由40.74下降至0.18~0.75,平均值偏差由14.7%下降到1.0%~1.7%;周至县及眉县的匹配过程也呈现出相似结果。而且四种方法的匹配结果较为接近,均能有效地减少样本总体偏误,说明本研究的匹配结果具有稳健性。
(三)估计结果
运用四种匹配方法对使用地理标志的平均处理效应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四种匹配方法的估计结果是一致的,且均可以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1.亩均生产成本。从总体情况看(见表7),匹配前处理组(使用地理标志)农户的猕猴桃亩均生产成本为7 257元,比控制组(未使用代理标志)的6 954元多302元。匹配后处理组的亩均生产成本为7 261元,控制组为6 969元,二者相差292元。从两县情况看,匹配后,周至县使用地理标志比未使用地理标志的农户所面对的亩均生产成本高271元,眉縣则高265元。证实了假设1。
[7] 周曙东,张西涛.地理标志对陕西苹果经济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6):56-61.
[8] 陈玉兰,刘瑞峰,陈彤.地理标志对阿克苏苹果生产经济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阿克苏地区220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84-86.
[9] 陈玉兰,刘瑞峰,宋玉兰.地理标志对库尔勒香梨生产经济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库尔勒地区215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2):257-259.
[10] 邰秀军,杨慧珍,陈荣.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的减贫增收效应——基于山西省110个县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44-149.
[11] 刘华军.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品牌溢出效应——基于中国三部门地理标志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1,37(10):48-57.
[12] 夏龙,姜德娟,隋文香.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空间分布与增收效应[J].产经评论,2015,6(1):78-91.
[13] 胡铭.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8(5):26-31.
[14] 蒋冰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集聚的发展与法律保护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6):112-114.
[15] 王军,李鑫.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的政府行为研究——以长白山人参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5):21-26.
[16] 崔保华,尹念红,王贵清.政府角色与农业产业集群研究[J].农村经济,2012(8):86-88.
[17] 薛彩霞,姚顺波.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生产行为影响分析:来自黄果柑种植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6(7):23-35.
[18] 李启平,赵溯,晏小敏.地理标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4,31(3):26-30.
[19] LIKUDIS Z,COSTARELLI V,VITORATOS A,et al.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Olive Oils With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or Designation of Orig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49(2):484-492.
[20] JASON A,WINFREE,JILLl J MCCLUSKEY.Collective Reputation and Qua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1):206-213.
[21] HAJDUKIEWICZ A.European Union Agri-food Quality Schem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Traditional Specialities:An Economic Perspective[J].Folia Horticulturae,2014,26(1):3-17.
[22] CORINNE LANGINIER,BRUCE A.BABCOCK.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ubs:Viability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6(1):1187.
[23] 張黔生,李晶,龚映梅.常菁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灰色关联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9):51-58.
[24] 杨鹏程,周应恒.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声誉衰退及治理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14(3):47-51.
[25] DOGAN B,GOKOVALI U.Geographical Indications:The Aspect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roduc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2(10):761-765.
[26] 吴春雅,夏紫莹,罗伟平.消费者网购地理标志农产品意愿与行为的偏差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9(5):110-120.
[27] LOUREIRO M L,MCCLUSKEY J J.Assessing Consumer Response to Protected Geographic Identification Labeling[J].Agribusiness,2010,16(3):309-320.
[28] ALBAYRAM Z,MATTAS K,TSAKIRIDOU E.Purchasing Local and Non-local Products Labeled With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J].Operational Research,2014,14(2):237-251.
[29] 尚旭东,郝亚玮,李秉龙.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以盐池滩羊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123-128.
[30] SEPúLVEDA W,MAZA M T,PARDOS L,et al.Farmers Attitudes Towards Lamb Meat Production Under A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J].Small Ruminant Research,2010,94(3):90-97.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