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希望教育课程的构建策略

2021-06-15 00:59汪凌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儿童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全国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深圳市宝安区海裕小学基于Snyder的希望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了儿童希望教育课程,以期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希望水平及幸福感。

第一,建设显性希望环境,让氛围孕育希望。童年期(6~7岁至11~12岁)是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希望首先源于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向往。所以,建立一个充满安全感、色彩优美、空间灵动、活动自由和让儿童充分感受到尊重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为搭建显性希望环境,学校在校园设计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倡导儿童优先、儿童平等和儿童参与的理念,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未来学校”的发展要求为定位,围绕“人文底蕴、科技创新、阳光积极、绿色环保、国际视野”五大主题,营造三大生态系统。首先是生活场生态系统。学校校园以海洋之家为主题,以充满童趣的海洋生态元素点缀环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其次是学习场生态系统。学校充分利用新技术,形成以学生体验式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场生态系统,并通过创建创客空间、机器编程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等智慧校园空间,创设校园立体式研学环境。最后是成长展示生态系统。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的创作为核心,利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学生提供展示成长与收获的舞台。

第二,实施多元希望课程,让活动促生希望。当前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极端心理与行为问题时常出现。所以学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辅导,充分挖掘其积极的心理潜能,从而增强其抵御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多元希望课程,采用故事欣賞、团体游戏和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主题式、单元式心理活动课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希望水平,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具体课程包括:(1)多学科融合课程。学校多学科融合课程将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等知识进行整合,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桥梁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希望水平。(2)希望教育专业课程。该课程基于现代心理学理论并形成特有的框架系统。学校从帮助学生确立有意义的适应性目标、培养追求目标的决心和意志以及制定各种达到目标途径的策略三方面入手,建构了适合本校师生的希望教育专业课程。(3)活动课程。希望教育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渗入体育、艺术、兴趣休闲的活动,结合少先队活动、德育晨会、升国旗仪式、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和体育节等进行,配合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开(散)学式、毕业典礼等特殊纪念日等开展。同时学校还组织多种类型的希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

第三,整合周边资源平台,让实践激发希望。处于童年中期和青春前期的学生,其各项能力迅速发展,已经可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精细复杂的计划并付诸实施。所以学校应充分发挥周边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联系实际及身边的真实案例,充满希望地计划出实现人生长远目标的路径。一方面,学校让学生从小树立职业理想,据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将来会面临的机会及困难进行分析,让他们知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有助于让学生尽早知道并验证自己职业目标(希望)的可行性,进而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我调整、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希望扎根现实。志向是理想,更起源于童年的希望,从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投入劳动,让希望扎根现实,会为学生立志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和社会发展现状,使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汪凌,深圳市宝安区海裕小学,广东 深圳 518100)

实习编辑:刘源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儿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心理小测试
“六·一”——我们过年啦!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