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263名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影响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个体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个体因素中幼儿的年龄与性别显著影响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时间管理及四个维度的水平显著高于中班与小班幼儿,而小班与中班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孩的时间管理及各维度水平均显著高于男孩。家庭环境因素中,不同出生顺序幼儿的时间管理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孩水平显著高于独孩与二孩,独孩与二孩差异性不显著;家长职业为国家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幼儿时间管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家长的幼儿。家长教养方式、学历、年龄与收入对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影响不显著。教师与家长应根据幼儿年龄、性别、出生顺序等,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3~6岁幼儿;时间管理;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2-0031-06
【作者简介】曾向花(1979-),女,湖南邵东人,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育蕾幼儿园教师、一级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时间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前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研究学前阶段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规律,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能帮助个体尽早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实践表明,幼儿园阶段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能有效促进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1]。
研究幼儿时间管理,必然离不开研究其影响因素。厘清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才能把握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规律,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发展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查阅文献发现,有关幼儿时间管理的实证研究甚少,有关时间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及大学几个学段。研究发现,小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身心發展水平、家长学历水平与职业等个体因素[2]、家庭氛围与家庭教养、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等家庭与社会环境因素[3]。一项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发现,学校、家长、社会引导教育缺失导致的自主时间管理重要性认知不足、时间管理技能及方法缺失、自我效能低是影响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的重要原因[4]。高中生在时间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与性别差异[5];父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能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过度保护能负向预测时间管理倾向[6];自我价值感、心理控制源以成就动机为中介变量对高中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7]。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发现,性别、年龄[8]、心理控制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9],而社会支持、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等外部因素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发展受年龄、性别、自我价值感与效能感等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家长背景因素与教养方式)及社会(社会支持、网络电视)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因素随研究对象、地域等条件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影响效果。
成熟理论强调遗传因素与生理成熟等内部因素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而教育生态理论又注重外部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鉴于学前阶段幼儿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敏感期,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个体,本研究以广州市某省级幼儿园幼儿为研究对象,选取可能影响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作为探索变量,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与规律,进而提出有效的时间管理发展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小、中、大共15个班学号为单数的263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如表1。
(二)研究工具
1. 幼儿时间管理问卷
自编问卷《幼儿时间管理问卷》(教师填写),用以调查幼儿在园的时间管理水平现状。问卷共计26个题项,四个维度的题项分布情况为:时间认知(6题)、时间管理行为(6题)、时间管理调节(9题)和时间管理效能感(5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和5=非常符合。
问卷抽样适当性检验KMO值为0.964,显著性为0.000。问卷总体及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具体情况为:总体0.974,认知0.918,行为0.911,调节0.955,效能感0.966。所有题项区分度在0.5以上。
2.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问卷改编自杨丽珠教授等编制的《幼儿父母教养方式问卷》[10],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对问卷进行了改编,用以调查家长有关幼儿时间管理方面的教养方式。问卷包括基本部分和主体部分,基本部分为家长的背景资料,主体部分共31个题项,其中:民主型(8题)、放任型(8题)、不一致型(5题)、娇惯型(5题)和专制型(5题)。问卷由幼儿父母填写,采取五点计分法,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
问卷抽样适当性检验KMO值为0.813,显著性为0.000,信度系数方面,民主型0.787,放任型0.698,不一致型0.710,娇惯型0.703,专制型0.684。所有题项的区分度均高于0.4。
(三)研究程序
1. 准备阶段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广州市黄埔区某省级示范园小班、中班、大班,共15个班的学号为单数的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将两份问卷进行单号编码,组织园内主班教师了解问卷填写要求、发放与回收方法,确保问卷填写的客观准确与有效回收。
2. 正式测试
主班教师在班级微信群发送《问卷填写须知》,按问卷学号编码将《幼儿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发放给相应幼儿的家长填写,主班教师按学号填写《幼儿时间管理问卷》,评定幼儿在园的时间管理发展现状。研究者一周后回收问卷,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筛选,剔除无效问卷,确定有效问卷。
(四)数据统计
研究者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合成、编码,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个体因素
1. 不同年龄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差异分析
为探究幼儿时间管理的年龄差异,以小、中、大班幼儿为自变量,以时间管理及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幼儿时间管理的年龄效应极其显著(F=12.520,p=0.000,p<0.01),总体趋势是年龄越大,时间管理得分越高。时间认知、时间管理行为、时间管理调节与时间管理效能感等四个维度上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见表2,下页)。
事后检验发现,时间认知、时间管理行为、时间管理调节与时间管理效能感发展最迅速的阶段都集中在“中班—大班”,且达到显著性水平;“小班—中班”段幼儿时间管理发展差异不显著。
2. 不同性别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幼儿时间管理发展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t=-3.603,p=0.000,p<0.01),女孩的时间管理优于男孩。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时间认知(t=-3.124,p=0.002,p<0.01)、时间管理行为(t=-2.246,p=0.026,p<0.05)、时间管理调节(t=-3.741,p=0.000,p<0.01)与时间管理效能感(t=-3.554,p=0.001,p<0.01)四个维度上,女孩均显著高于男孩(见表3)。
(二)环境因素
1. 不同出生顺序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出生顺序是幼儿时间管理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不同出生顺序幼儿的时间管理(F=7.740,p=0.001,p<0.01)与时间认知(F=5.216,p=0.006,p<0.01)、时间管理行为(F=7.595,p=0.001,p<0.01)、时间管理调节(F=6.496,p=0.002,p<0.01)、时间管理效能感(F=5.930,p=0.003,p<0.01)等四个维度上的发展差异极其显著(见表4)。
事后检验发现,一孩的时间管理及四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独孩与二孩(p<0.05);独孩得分高于二孩,但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不同家长教养方式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差异分析
为了解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时间管理的影响,对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时间管理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5,下页)。结果表明家长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发展及各维度相关不显著(p>0.05)。
3.不同家长背景因素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的差异分析
为探究家长个体因素对幼儿时间管理发展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进行了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和收入与幼儿时间管理水平的方差分析。发现家长职业对幼儿时间管理水平的影响差异显著(F=2.435,p=0.04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家长职业仅对幼儿时间认知一项影响差异显著(F=2.549,p=0.040,p<0.05),而在时间管理行为(F=2.153,p=0.075,p>0.05)、时间管理调节(F=1.998,p=0.095,p>0.05)与时间管理效能感(F=1.594,p=0.176,p>0.05)等三个维度上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而家长的文化程度(F=1.446,p=0.230,p>0.05)、年龄(F=1.394,p=0.250,p>0.05)、收入(F=0.082,p=0.970,p>0.05)对幼儿时间管理水平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和收入等各因素间亦不存在交互影响。
事后检验发现,家长职业为国家及事业單位的幼儿时间管理水平最高。
(三)个体、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
为探究个体与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将幼儿年龄、性别、出生顺序及家长教养方式(高低分组)与幼儿时间管理水平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内部因素(年龄、性别)间、外部因素(教养方式、出生顺序)间、内外因素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这表明,幼儿时间管理的幼儿个体、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相对简单独立,未形成复杂的交互影响。
四、讨论
(一)幼儿时间管理水平受个体生理成熟和性别因素影响
1. 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年龄差异显著
本研究发现,3~6岁幼儿的时间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各维度发展水平和速度略有差异。从发展速度来看,时间认知、时间管理行为、时间管理调节与时间管理效能感四个维度,在“小班—中班”阶段发展较慢,两个阶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班—大班”阶段迅速发展,两个阶段的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从发展水平来看,时间管理行为得分最高,其次是时间认知和时间管理效能感,时间管理调节得分最低,是四个维度中发展最慢的。从发展方向看,时间认知、时间管理调节和时间管理效能感在三个年龄段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时间管理行为发展过程相对复杂,得分在中班呈下降趋势(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到了大班显著提高,结果符合成熟理论的观点。成熟学说主张成熟是推进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通过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同一水平上,儿童行为表现会有高有低,甚至表现出反复,但总的趋势是从低端向高端推进[11]。
2. 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显著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幼儿时间管理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女孩在时间认知、时间管理行为、时间管理调节与时间管理效能感四个维度及总的时间管理上显著高于男孩。
生物决定论认为男女行为的差异来自生理差异。荷尔蒙—化学物质与人格特质的一系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在控制和攻击性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性激素的差异引起的[12]。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男女差异是由于父母对幼儿“性别適宜性行为”强化,如父母鼓励、表扬女孩的顺从,而对男孩此类行为给予否定反应[13],这进一步强化女孩产生更多的自我管理行为,男孩则缺少相应的强化。
毕克兰德等人总结大部分研究也发现,女孩在社会性和行为控制上的得分都比男孩高,但在认知控制上则相反,并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这种控制能力的差别有利于繁育后代 [14]。
(二)幼儿时间管理环境因素
1. 时间管理发展的幼儿出生顺序差异显著
本研究发现,不同出生顺序的幼儿时间管理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孩在时间认知、时间管理行为、时间管理调节与时间管理效能感及时间管理上均显著高于独孩与二孩,二孩与独孩差异不显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存在客观环境与文化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环境上看,一孩相较于独孩与二孩,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与保护,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与发展空间,获得“没人管的孩子早当家”的客观条件,从而发展起较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二孩则刚好相反,父母过多的关注与保护,使之缺少自我选择与锻炼机会,从而限制时间管理的发展。从文化角度分析,“长兄(姐)如父(母)”的观念,强化了成人对一孩的高要求,从而促成一孩更优,二孩更弱。独孩与二孩相似。
2. 幼儿时间管理家长教养方式差异不显著
已有研究均表明,家长教养方式是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显著影响幼儿的自理能力[15]、自控能力[16]、学习品质[17]、希望感[18]、焦虑[19]、言语能力[20]、攻击性行为[21]。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能极其显著地正向预测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母亲过度保护则显著负向预测时间管理倾向[22]。本研究也发现,家长过严与放任的教养方式均不利于幼儿时间管理的发展,友爱温和的教养方式更适合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尽管相关不显著。
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相关不显著,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方面时间管理作为自我管理的核心要素,需要高度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家长自身的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尚不强,对于幼儿的时间管理教养意识和方式自然更不理想。另一方面,幼儿年龄小,学习依靠模仿、操作、体验与感知,学习动力受情感驱动,时间管理能力作为学习与实践的结果,可能更多受成人情感的渗透影响,而非教养方式直接影响。
3. 幼儿时间管理家长职业差异显著
本研究发现,家长职业与幼儿时间管理水平呈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家长职业为国家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幼儿时间管理水平显著高其他职业的幼儿。具体来看,家长职业对幼儿时间管理水平的影响仅限于时间认知及时间管理水平,在时间管理行为、时间管理调节与时间管理效能感三个维度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职业为国家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家长工作时间与生活作息相对稳定、个人文化素养更高、育儿意识更强、经济条件相对稳定,这些使得家长更注重对幼儿时间管理认知的引导与发展。幼儿时间管理行为、调节与效能感需要更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引领,这就稀释了他们上述的职业优势,从而与其他职业家长的幼儿时间管理水平不存在差异。
(三)个体与环境因素平行影响时间管理,各因素间不存在交互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时间管理的发展虽然受幼儿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个体环境间、环境因素间、个体与环境因素间并不存在交互影响。这表明幼儿时间管理发展规律清晰明了,尽管受个体与环境因素影响,但各因素影响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存在交互影响。
五、教育建议
(一)关注年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时间管理教育
本研究发现,“小班—中班”阶段发展缓慢,是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准备期;“中班—大班”阶段幼儿时间管理发展迅速,是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幼儿时间管理的引导在小、中、大三个阶段的发展应体现年龄特点。小班宜从习惯养成着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运动能力、激发参与热情,为时间管理发展奠定习惯、身体和情绪情感基础,在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与情境渗透发展幼儿时间管理认知与行为能力。中班增加幼儿讨论与反思等学习方式,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主体验,积累时间管理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大班可依据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发展的特点,在开展专门的时间活动的同时,借助幼儿自身及班集体促进幼儿自主、自助式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性别特点,实施有差异性的幼儿时间管理教育
本研究发现,女孩的时间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男孩。因此,幼儿时间管理的教育引导策略,均应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几方面体现性别的差异性。在目标要求的设定上,要考虑男孩的速度和时间管理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结合其“最近发展区”制定可行、利于男孩行为习惯及时间速度方面的目标要求,让男孩在自身努力和外部支持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与能力。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根据男孩活泼好动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男孩的运动游戏、情境角色扮演、速度竞赛等,让男孩在快乐体验中发展速度、感受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采用男女分组,注重同性纵向对比,鼓励纵向进步,提升男孩信心;减少男女横向对比,避免打击男孩,同时又不影响女孩发展的积极性,让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发展。
(三)调整教养方式,促进二孩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一孩的时间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独孩与二孩。该问题应引起家长重视,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观念、教养行为,尽量放手让二孩、独孩尝试体验,发展其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独立能力,养成勇敢挑战的动力与品质。另一方面要学习一些必要的促进幼儿时间管理的方法,帮助二孩提高时间管理与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二孩家庭、家长要处理好两个孩子的关系,做到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促进一孩与二孩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家长协调工作,实施理性的时间管理教育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时间管理受家长素养、参与教养时间及情感影响较大,与物质条件关系相对较弱。首先,家长应平衡好自身的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尽可能用心陪伴孩子,增进亲子关系。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给予孩子适宜的引导与支持,发展孩子自信乐观、勇于尝试、专注坚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其次,家长应重视时间管理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向花.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刊),2019(10):84-86.
[2] 李姗妮.小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影响研究——以福州市M小学为个案[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3] 杨玉茗.小学生有效时间管理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4] 梁静.初中生自主时间管理的现状研究——以天津市东丽区两所初中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5] 张琴.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沉浸体验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6][22] 董晓玉.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7] 陈本友,张锋,邓凌,黄希庭.老边穷地区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9-13.
[8] 陈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影响因素[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2):5-7.
[9] 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03):568+567.
[10] 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01):43-46+56.
[11] 王振宇.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8.
[12][13]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36,437.
[14]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98.
[15] 张晓纯.幼儿自理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16] 吴梦希,魏 军.父母教养对学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及教养策略探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11): 113-118.
[17] 林朝湃,叶平枝.家长教养方式对小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和家长参与的调节[J].学前教育研究, 2020(01):30-41.
[18] 张洵.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希望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效应[D].开封:河南大学,2018.
[19] 李凤.父母教养方式、4-6 岁幼儿言语能力对行为发展的影响[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
[20] 王柳.3-6岁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父母养育压力的中介作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21] 陈珂.家庭教養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9.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文溪雅荷”专项研究课题“‘文溪雅荷背景下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WXYHKT2019-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曾向花,279183020@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