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1-06-15 18:25王珏珂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3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问题对策

王珏珂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较为活跃,绿色金融政策的施行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发展难题需要我们攻克。文章着重分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绿色金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3-0134-03

綠色金融是经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物,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通过金融业带动环境保护,例如将企业环保指数、废水排放等列入发放资金贷款的指标之一,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层含义是金融业自身的循环、可持续发展[1]。随着绿色金融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绿色发展对绿色金融的依赖度逐渐提高,使绿色金融形成体系,绿色金融体系是指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和基金、碳交易和碳金融等工具和有关政策支撑经济实现绿色转型。本文将阐述绿色金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助力绿色金融的发展。

1 绿色金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在我国萌芽于1995年,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是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中重要的一年,在此期间,“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三大措施的基本规则初步形成,这意味着我国正式启动绿色金融政策。2012年发行的《绿色信贷指引》,更加明晰地引导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2015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同年央行发布了《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第一期报告。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出台,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建立相对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通过该《意见》,政府可以通过信贷等手段对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进行调控。同时,政府部门、监管主体及其他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在各自的领域积极探索和推动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2017年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依据绿色金融的不同领域,在浙江、广东、贵州、江西、新疆5省建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8年,香港品质保证局启动了第三方“绿色金融认证计划”,用以支持环保项目投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1.1 发展绿色信贷,实施优惠利率

绿色信贷是银行利用相对优惠的利率,用以支持符合环保效益或限制破坏环境的项目。目的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降低能耗,使生态因素成为金融决策的要素之一,让生态与金融有机地结合。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绿色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绿色金融的银行逐渐增加,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已进入绿色金融市场。银保监会披露的绿色信贷情况表明,截至2017年6月末,绿色信贷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241.7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37%,而各项贷款不良率为1.69%,绿色贷款远低于同期贷款平均不良率的1.32%。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的21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合计为10.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9.6%。

1.2 绿色债券规模快速扩张,全球规模第一

绿色债券是指将资金专门用于符合规定和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相比普通债券,它主要有4个特殊性: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绿色项目的评估与选择程序、募集资金的跟踪管理及要求出具相关年度报告等。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低于普通债权,同时期限错配的风险较低。2018年,中国境内外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总额为2 675.93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8.02%;发行数量总计144只,同比增长17.07%,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总额的23.27%。目前,中国是全球绿色债券最大的发行市场之一,我国绿色债券行业发展良好。

1.3 增加绿色基金和股票的种类,拓宽绿色金融资金的获取渠道

绿色基金简而言之就是专门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战略及环境优化改造项目设立的基金,绿色股票则是指绿色产业发行的股票,两者都能有效提高企业绿色融资的便利性,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绿色行业,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截至2017年底,A股市场绿色环保产业中的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总计2 200亿元,同比2016年下降18%。同期,A股股权融资总额为1.7万亿元,同比下降18.5%,融资规模下降幅度略小于整体水平,绿色股权融资占全市场融资的12.8%。

1.4 碳交易和碳金融不断完善,市场化高效解决污染问题

碳交易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及改善气候环境为目的的一种市场机制[2],其交易遵循科斯定理,大体内容是各国根据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可选择性地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因此,解决污染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碳交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活动等,其实质是把碳排放当作一种可交易的商品。根据中国碳交易网发布的信息,2019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别下降约18.2%和48.1%,已超过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并且,自2013年我国开放碳交易以来,其成交量和成交额都迎来蓬勃发展,尤其是2013—2015年呈现井喷式增长,2013年交易量仅为31.94万t,2014年猛增到1 564.09万t,2015年更是增加到2 660.12万t,同时交易额从2013年的2 047.44万元高速增长到2015年的70 180.95万元(如图1所示)。可以说,我国在这3年间碳交易的规模急速扩张,而后几年基本持平,实现平稳过渡。截至2020年8月末,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t,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2 绿色金融国内发展的问题分析

2.1 绿色金融体系不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不足

我国绿色金融的法律水平较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和阐明,绿色金融市场无法准确识别和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与此同时,政策激励机制的不足使得金融机构缺乏内生动力,参与绿色金融的相关部门和银行数量较少,使得绿色金融相关产品及衍生品的规模数量有限,抑制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2.2 绿色金融相关制度不健全,相关标准缺乏统一

目前,我国尚未统一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相关制度不健全,绿色项目的界定、绿色认证和评级等定义没有明晰,绿色债券发行和存续期的监管要求由于监管口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各种产品之间不能有效衔接。中国银保监会对于绿色信贷服务贷款及节能环保项目的统计口径有12种,而央行的绿色债券目录(2019年版)将绿色项目分为六大类,六大类下又细分为30个子类。支持项目范围及分类方法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可纳入绿色债券投资范围的项目并未包含在绿色信贷之中。

2.3 金融机构绿化程度不足,国内市场不够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起步较晚,绿色金融市场完善度不高,项目发展需求与政策指导匹配度不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与绿色金融有关的业务,着力于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认知程度还是有所欠缺,绿化程度不足。2003年由美、德等发达国家的10家知名银行联合宣布实施旨在呼吁银行机构将生态环境考虑金融投资决策的“赤道原则”,截至2019年6月底,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总计有96家,但是我国目前仅有两家银行采纳“赤道原则”——2008年加入的兴业银行与2017年加入的江苏银行,其他银行则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3 相关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绿色金融的基本制度,加强政策支持

要想使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应该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参考国际经验,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使得评级标准能统一口径,规范行业标准,完善基本制度。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从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使制度服务于绿色金融,从而能切实实施政府部门下达的规定。此外,应该加深对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一个优良、便捷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地参与绿色金融的建设当中。

3.2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综合发展能力

促进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展,同时银行应遵循绿色金融发展的创新理念,提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支持力度。在银行发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要保证能够获得中长期、低成本资金的特惠,并且持续跟进信息化交流,创建有效且高速的信息共享体系。在我国产业政策及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下,不断规范和完善绿色信贷的指导标准,逐步引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并根据这些评估结果提供侧重不同的支持政策。要想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相关部门,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并完善流程。积极鼓励银行参与“赤道原则”,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绿色信贷管理模式和发展经验[3],并将金融创新改革、业务全面发展和绿色金融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3.3 创新监管体制,加强风险防范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环保的标准也会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所以需要对监管体制进行创新,对环保信息进行完善,加强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并且环保单位制定的环保标准要与时俱进。此外,对银行机构环保评级信息的采纳需要做到全面、完善,对评级不合格的不予提供贷款等,极力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防患于未然。

3.4 健全市场驱动机制,构建双重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的核心分别是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应通过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等政策把金融机构不断引导到参与保护生态的环境中来,为绿色金融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市场驱动则需要不断健全外生与内生机制,让奖惩措施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收益中充分體现。不仅要关注可再生资源、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正外部性”产业,改善它们的收益性及现金流,做到降低融资成本,实现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应该高度关注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加生产中出现的污染环境、占用资源等不良现象的生产成本,逐步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断推动生产企业落实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责任,激励生产企业控制产品源头、持续绿色生产。

3.5 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提升绿色金融市场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也开始变革。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进行环境数据确权和资产化,建立环境产权交易平台,可以让环境数据和资产在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间实现高速有效的流通、共享及交换。再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和绿色金融信息平台,及时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后,可降低相关金融风险,还能为有关监管部门提供帮助。因此,需要鼓励省内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相关部门加入绿色金融市场,增强绿色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此外,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使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识别环境风险的能力,进行数学建模和智能定价,建立绿色评级模型和数据库等。

参 考 文 献

[1]杨青.浅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创新发展的趋势[J].今日财富,2016(17):44.

[2]陈玲,潘鑫婷.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发展研究,2020:62-69.

[3]迟震.我国绿色信贷的实施现状[J].区域治理,2019(38):20-22.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