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我们欣喜地发现统编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增加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在整个小学的12册语文书中,选入的优秀古诗文是所有选篇的三分之一,跟原来的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百分之八十,可谓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刮起了一股强而有力的“中国风”。
教材只是学习的载体,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课堂上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海量阅读,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抓住诗“眼”,理解诗句,发挥想象,品味意境
抓住“诗眼”对有效地解读文本起了关键性作用,使学生不仅将古诗诵读于口,更将诗情濡染于心。《夜宿山寺》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用语夸张而简洁,是低年级的学生感知李白诗歌的一个非常好的接触点。因为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又在《语文园地》里学过《赠汪伦》等作品,他们对于这位诗仙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李白诗歌最大的特点:浪漫的想象、大胆而淋漓尽致的夸张,却是第一次正面遭遇。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想象”,本课教学重点可以设定为了解李白诗歌想象、夸张的艺术特点,从作者的角度贴近诗歌,按照“走近李白——读懂李白——亲近李白”三个环节,以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好奇与敬仰之情,为以后读更多李白的诗,以及读更多的古诗做好铺垫。
高,是诗中这座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诗眼,围绕“高”字顺势而导,启发学生围绕文本独立思考,让学生到诗中去寻找答案,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古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出: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点燃学生朗诵古诗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重在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挖掘古诗最深层次的意境美,使学生了解古诗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培养小学生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夜宿山寺》的理解赋予这首诗一个颜色。在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令人惊叹,有的学生说这首诗是蓝色的,他读诗时仿佛看到了夜晚深蓝色的天空;有的说这首诗是白色的,他仿佛看到了诗人身着白色的长袍,飘飘欲仙地站在山顶吟诗时的样子;有的说这首诗是黄色的,因为深蓝色的天空中一定挂着金黄的明月和闪闪的星星;有的说这首诗是灰色的,因为他仿佛看到了山寺的白墙灰瓦……这些色彩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这首诗的意境之美。原本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能够读懂这首诗已经很好了,而巧妙的问题设计,却引导学生穿越了千年,仿佛同李白一起身处山寺之上,感叹于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想象着当时的画面,情不自禁地动情吟诵起这首诗来,真是读得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包括配乐朗读、加上动作朗读等,在一次次的想象中把整首诗的意境传达给每一个学生。
二、了解背景,读中理解,体会风格,感悟诗情
古诗产生的年代距离现在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加上古诗词所具有的特殊规律、表现方法,要让学生真正地读懂它,领悟其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习古诗,应该要了解古诗的背景,这里就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态,也就是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了解这些以后,再去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就容易多了。
在学习《夜宿山寺》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有关李白的诗句,并结合之前的学习说一说自己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在学生零散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短的关于李白的评价加以总结提升,让学生知道李白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魅力、成就很高的诗人,让学生对李白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产生了想要走进、读懂李白的欲望。诵读是学习古诗文最好的方式之一。学生只有带感情的朗读,才能体会到古诗文的味道。从“读准——读好——读懂”,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目的性也要很明显。例如:在读懂部分,教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诗,将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扫清了阅读障碍。在读好部分,可以设计画停顿、抓重点词、介绍辅助读文的符号等方法,引导学生将诗读出音韵美和节奏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至于读懂,可以在读好的基础上,结合书中的插图及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采用多种方式再次品读这首诗,感受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运用到的独特的写作手法。
在学生读懂了《夜宿山寺》这首诗,知道这首诗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之后,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李白诗歌的写作特点,那就是大膽、神奇、感情充沛式的想象和夸张,这是李白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这里也可以补充介绍关于李白的性格特点,人生成长经历,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他能有不同于常人的想象和夸张,是和他的浪漫豪放的性格特点,他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盛唐开放包容、不压抑人性的时代环境有关。这种神奇大胆、感情充沛的夸张想象才是李白独有的表达,是任何人都模仿不出来的。这才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李白才是“诗仙”,他的诗才是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高峰!这才是李白的魅力所在,才是我们要读懂李白的原因。
三、整合教材,群组学习,拓展迁移,落实语用
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将古诗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学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主题明确群组学习的目标,目标明确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才会更有指向性和目的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有效思考。语文教学的主题拓展环节,要多思考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一课的语用点是夸张和想象。学生经过前期的教学了解到诗人李白善于在创作中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通过拓展李白其他的诗(《早发白帝城》)及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感受到这种写法的魅力,体会到夸张与想象能让诗更有张力,从而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读懂李白,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考虑学生的学情,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不能一味地追求拓展文章的数量,而忽略主体课文的讲解,否则学生在拓展学习时就找不出文章中运用夸张与想象的地方,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主体文章时都没有理解诗句的含义。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可以多结合书中的插图来辅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不仅创设了意境,还有了抓手。
总之,这些策略的实施效果主要依靠教师的问题引导,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师面对生成性问题时如何巧妙地应对,这些都是课堂上教学智慧的体现。主题拓展阅读是我们主题学习背景下的一个亮点,教师应该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去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设计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来进行教学。我们的问题设计要考虑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一个班的学生。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