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祥
2021年是江苏省实施新高考模式的开元之年,新高考模式不设考试说明,对于新高考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尚不明确。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在颠覆了大家传统认知的同时,给大家的复习备考带来新一轮思考。以2020年山东卷第16题为例,谈谈一轮复习中,识图与析图能力的历史教学路径。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第16题: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从试题呈现上看,本题以一组不同时期的人口密度图为载体,通过时代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考查核心素养下的时空观念。但这只是表象,本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特定时空的认识指向历史解释,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王朝集中于一个设问中进行考查,凸显通史观念,建构人口密度的时空变迁,综合考查时代特征,实现对中国古代史历史解释的考查,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核心素养高度融合,体现较强的综合性。
从历史情境看,本题设置的历史情境跨度较大,横跨汉、唐、明三个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统一王朝,历史情境要学生自己判断,不仅情境复杂,试题难度也相应增大。从材料来源于构成看,本题的材料来源指向比较明确,均出自历史地理学大家葛剑雄先生的《中国人口发展史》,从试题地图的构成要素看,材料涉及地图的各种图示、图例、比例等,构成要素比较复杂,要求考生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阅读思考,才能实现材料、观点、论述和历史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才能较好的作答。
结合新课标,以及前文对2020年山东卷16题的研读,应该看到试题的综合性特点,也应该看到识图与析图能力在解答此类历史试题中的积极作用。在现行高三历史教学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识图与析图的能力。
培养学习历史地理识图的基本能力。历史地图一定包含地图的属性。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空间与时间概念,有些空间概念是动态发展的,每当遇到这样的历史教学问题时,利用地图的形式,往往比抽象的文字叙述更能让人理解与接受。想用好地图,要具备一定的地理概念,提高识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地图涵盖的信息非常广泛,这些信息隐藏在地图的各种符号和文字背后。这种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定符号叫做图例,把地图中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陆高海深的数字、文字等叫做注记。如前文研读的试题16中的图1,就用不同填充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人口密度,用不同的形状表示州界、国界、政权部族界,就是图例,图1中的数字及文字说明则叫注记。通过识别地图语言,能很有效的获取有效信息,借助有效信息,就能析图,解决历史问题,进行精准作答。
以图引文,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历史地图形式多样,表达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疆域图主要表达的是疆域四至;形势图主要表达事态发展变化的趋势;路线图重视历史的活动轨迹;布局图注重有关史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时代特征。
如前文研读的试题16中的三幅图,都是布局图,通过人口密度的布局分布,通过表象的分布,分析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特点,判定时代特征,确定地图对应的时期。以图2为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其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10-150之间的地区为江苏地区,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片是另一种文字,利用图片引出文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就能从地图上读出“知识”。
图图对比,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区别,把区别与联系进行归纳,才能精准获取有效信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对历史地图的准确分析,要具备一定的析图能力。
比较图1、图2、图3,发现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區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南北有差异,但相对差异比图1小。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南北差异不甚明显。在比较的基础之上,进行“析图”,人口密度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差异大,说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南北人口密度小,说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人口密度集中在南方,说明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通过这样的比较,研判与分析,便能准确作答。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以大开大合的架势,展示了新课标标准下的历史试题的新方向,其试题结构的创新性,材料来源的多样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无一不在要求教师在新一轮的高考备考中多思多想,多培养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能力。
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