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四库”,是指它的内容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全书”,就是说它是一套很全的书,内容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所有的学术领域。全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图文并茂,成为查找古代资料文献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四库全书》修成,近八万卷,三万六千册,被郑重放入紫禁城文渊阁。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欧立德(Mark C. Elliott)说:“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手写本丛书。”(欧立德:《乾隆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此后,乾隆皇帝又下令为《四库全书》加抄了六个“备份”,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后七部《四库全书》全部抄完,分别藏在七座藏书阁内,其中四座分别在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盛京(沈阳)故宫的文溯阁,这“北四阁”,全部在皇家禁地;另有“南三阁”,分别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的文澜阁,因为它们都在江苏、浙江,因此也被称为“江浙三阁”。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历尽了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九一八事变前,尚留在人间的,只有3部半,分别为:沈阳文溯阁《四库全书》,存沈阳故宫博物院;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1914年1月初到京,暂存故宫文华殿内,1915年9月由京师图书馆正式接收;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战火,部分藏书损失或散佚,后经清代、民国三次抄补,恢复了大半内容,被称为半部《四库》。还有一部保存一直完好,就是深藏在紫禁城文渊阁里的《四库全书》,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修成,一直藏在故宫文渊阁里。
《四库全书》与故宫文物南迁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故宫及所藏文物全部落入日寇控制之下。1932年3月,在日本策划下伪满洲国宣布成立,溥仪担任伪满洲国的执政。沈阳故宫藏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划归伪奉天图书馆。
8月,日军进犯热河,山海关告警,平津形势日益危险。在如此急迫的形势下,易培基终于下了决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呈文行政院,拟议将故宫文物精品迁移至北平东交民巷及天津、上海租界区域保存,并提议在南京设立故宫分院以存文物。
1932年8月,湖南石门市市民多奇云等致信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信中说:“辽东变起,沈阳四库全失。申沪烽烟,南地图书尽丧。千年古物,毁于须臾,凡属国人畴不痛惜?”日本军队如果继续南下,北平就可能成为战场,“夫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所藏古物,咸为希(稀)世之珍。为本国之文化计,为世界文化计,均宜早为之所,妥为保存”。
9月21日,北平文教界人士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朱启钤等30余人举行会议,商议北平文物保管办法。
会议指出:“孔庙的石鼓,中央研究院的殷商甲骨,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汉代木简,北京大学的元代壁画,北平图书馆的《四库全书》、敦煌经卷及其他善本书籍,天坛皇穹宇的乐器,都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无上价值的珍品,当得上国宝的称号。至于故宫和文物陈列所的建筑及其宝物,尤其是全世界各国博物院所仰望不到的”。这些文化物品,“足以表扬国光”,“是国家命脉、国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断断不可以牺牲的”。
1933年,日军第8师团第4旅团3000多人,携野炮、重炮40余门,飞机8架,铁甲车3列,坦克20多辆,兵舰2艘,于元旦之夜向山海关发起攻击,中国东北军第9旅第626团只有1346人驻守,他们与敌军血战,伤亡十分严重,626团三连连长关景泉、二连连长刘虞宸、四连连长王宏元、五连连长谢振藩、一营营长安德馨相继阵亡,终因敌众我寡,弹尽援绝而突围,日军占领山海关,全面入侵热河省。
山海关古迹亦遭破坏,原本收藏在魁星楼的“天下第一关”匾,也被日军运回东京,作为“战利品”存入靖国神社的游就馆。
山海关距离北平只有280公里,一旦山海关失陷,日军机械化部队可以高歌猛进,华北局势岌岌可危。
1月8日,行政院代理院长宋子文签署行政院训令,决议北平故宫文物运送上海保存。曾经反对文物南迁的江瀚、张继等人都表示遵从中央命令。
13日下午4时,故宫博物院协助会召开临时会议,会长司徒雷登和常务委员铎尔孟、朱启钤、周诒春、周作民、任叔永、傅泾波等出席,司徒雷登任主席,吴瀛、李麟玉、袁同礼任秘书,院长易培基列席,商议故宫文物南迁上海。
25日,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召开临时会议,会议决议首批文物定于1月30日起运。
26日,易培基致函张学良:
此次运沪之件,至多不过三千箱,档案居其大半,拟于本月三十一日起运,除密函北平军事分会暨市政府选派得力军警沿途保护及随车押运外,尚乞我公指麾若定,严令所属,特别警戒,以策万全。(《故宫博物院·文物保管类》第52卷第7页)
30日,易培基急电宋子文,请示故宫文物“由平汉路启运南下,到浦后是否改由商轮运沪,抑仍由火车直达?”
31日,行政院下达第四六五号密令,令故宫博物院迅速起运文物。
《四库全书》的打包与运输
如此大规模的文物搬迁行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对于成立不到8年的故宫博物院来说,也是一个从未经历过的难题。
大家开会商议装箱事宜,吴瀛先生指出装箱太急,装《四库全书》的木箱有缝,裹面未包,应当重新加入油布装包,箱缝也要想办法,以防路上下雨。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李宗侗先生急了,日军随时可能攻占北平,装箱不容耽搁。吴瀛说:“我知道至少今年日本是不会来的,既然不要保护这些文物,你何必搬呀!”散会后,吴瀛和李宗侗先生打一个赌,就是日本人当年會不会到北平。(吴瀛:《故宫盗宝案》,华艺出版社,2008年)后来,袁守和让手下人重新装箱,为《四库全书》加了油纸包。
除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国子监、颐和园、先农坛等处文物,也委托故宫博物院代运,一同“搭车”南迁。故宫博物院亦“派员分赴颐和园、国子监等处装箱”。“其工作紧张时,匆遽忙迫,不可名状,譬之振溺救焚不为过也。”已完成装箱的文物,垒放在故宫博物院内搭起的四个席棚内,宫墙屋角下也小山般堆起文物箱,等待着装车的一刻。
2月5日,工作人员接到命令,当天晚上将打包好的文物箱子连夜装车,就在这一天,大批的板车被推进故宫,在故宫装车,汽车不如板车方便。大家齐心协力,把文物箱子装上板车,推到太和门前,又装上汽车,只等夜幕降临。戒严开始后,满载文物的汽车驶出午门,到火车西站,装上列车。6日,第一批南迁文物共2118箱装车完毕。其中文物馆452箱,图书馆602箱,文献馆1064箱。10日,第一趟文物南迁列车终于到达南京浦口火车站。
列车徐徐驶进浦口火车站,站台上岗哨林立。众多的面孔中,吴瀛一眼认出两个人的面容,一个是张继,一个是褚民谊。
吴瀛先生从褚民谊先生口中得知,就在一天前,张继先生趁宋子文在上海,在中政会议上提出一个紧急议案,要求故宫文物分运洛阳与开封。在他看来,故宫文物存放在上海的外国租界里,是国耻,必须另外择选安全的地方。与会人士没有特别的意见,议案就这样通过了。
南行的列车就这样在浦口停了下来。吴瀛被临时安顿在中央饭店住下,夜半醒来,不能入眠。南方的初春多雨,他担心下雨会淋湿火车上的文物,尤其是那部文渊阁《四库全书》。
吴瀛先生后来回忆说:“如此大的责任压在我的肩上,真出了事自己要砍自己的头呀!我迷糊地似睡非睡,似乎天已黎明,东方发白了。一骨碌爬起来,先开窗看一看天气,可不是么?有些迷蒙的细雨。”(吴瀛:《故宫尘梦录》,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吴瀛披衣而起,穿过雨幕,赶到军政部,借了大批油布,又赶往火车站,看到火车并没有漏雨,放心了些,然后派人去军政部领回油布,盖在火车的顶篷。
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第一批南迁文物运离北平后,北平其他文化单位也开始运筹文物迁移保护事宜。2月27日,历史博物馆将第一批文物36件运往上海,由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接收保管,存放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保管库。第二批37箱文物运出后,第三批便搭乘故宫博物院的专列,运往南京。第四批文物共35箱后来也运往南京。
北平图书馆在1912年对外开放。1917年,《永乐大典》残本和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入藏北平图书馆。1931年,在北海西侧的文津街上,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成为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热河抗战以后,战争阴云逼近北平,北平图书馆也做了迁移的准备。1934年4月1日,教育部密电北平图书馆:“北平图书馆承内阁清学部藏书之遗,为全国图书馆最大者,所藏宋元精本及《永乐大典》甚多,而明代实录及明人集,仍系本来面目,远非《四库全书》删改者可比,尤为重要”,特此电令北平图书馆“挑有精本南迁,以防不虞为要”。(《看历史》杂志主编:《战争拾遗》,九州出版社,2016年)
北平图书馆虽然没有安排这些古籍珍本南迁,却仍挑选了善本舆图等藏书,共装233箱,于1934年分四批运往天津大陆银行货栈,以及北平德华银行、北平华语学校秘存。
1935年,日本不断增兵,华北战云密布,北平图书馆又挑选古籍珍品共586箱,于年底分批南迁,运往上海、南京,并設立了北平图书馆南京分馆。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