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文化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6-15 12:28高彦刘永慧张少茹杨荔
高教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能力素养课程思政实践

高彦 刘永慧 张少茹 杨荔

摘  要: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以实现政治或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已成为往日,逐渐转向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终身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公共文化课在培养综合素养,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公共文化课程教学严重滞后于当前职业教育需求现状,化解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冲突,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索基于终身发展视域下融“课程思政”于实践教学改革有效途径,创设以“课程思政”“能力素养”“特色行走”为亮点的多元教学方法模式,培养学生知识品德、能力素养相融合,改变公共文化课程单一教学模式,发挥公共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能力素养;特色行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4-0121-05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realize political or economic interests has become the past, and gradually to focus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and the lifelong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Public culture cours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ing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public cultural teaching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resol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conflict, grope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lifelong development, this essay explore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Ability literacy+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public culture teaching effective way while creates the highlights including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literacy" and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to mode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train students' knowledge, accomplishment, ability and change single teaching pattern of public culture so as to give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public cultural course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literacy;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practice

一、概述

2015年7月、10月教育部連续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强调高职教育要为终身发展服务。

中国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应该服务于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融知识、品德、能力、素养于一体,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进。公共文化课在培养综合素养,提升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困境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社会声誉,重专业技术训练,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现象有目共睹。急功近利的实用思想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课边缘化,课时被压缩,甚至被取缔,出现高职毕业生文化底蕴、职业素养缺失,发展后劲不足等负面现象。不少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浅尝辄止,即使开展改革,也是本着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宗旨做“配角”改革,忽视公共文化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当人文教育置身于专业化原则中时,它们只是配角,完全丧失掉自己的权威性、独特性、目的性[1]。

基于公共文化课程教学严重滞后于当前职业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突破高职教育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的矛盾,提出“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动”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知识、品行、能力并举,文化素养、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融合教育的“再生式”发展,同时为促进职业教育能力、全人培养、终身学习服务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三、课程思政融入公共文化课教学思路

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为例,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动”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课程思政+文化素养+专业化”教学模式探索

最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认为“学院应该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3]。”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核心价值观,培养品德、能力全面的人,构建健康积极的生命姿态。结合公共文化课程及所在专业的不同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及课程思政融為一体的学习模块,颠覆传统公共文化课程僵化线性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探索教学改革途径。

(二)构建学生主角视域下“任务能力素养化”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主角视域下,以“能力素养”任务为载体推进课程内容。师生依据学习内容共同策划能力素养任务,学生可在模块内自主选择相关任务完成。通过能力素养化、专业情境化、岗位多元化等活动任务的构建实施,学生以主体探索性学习与协作性学习方式,获得自我认同的有价值的生存与发展,颠覆了以线性知识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实现由单一知识型任务向综合能力素养为核心的多元型任务发展,探索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的可行性教学策略。

(三)“意义互动+特色行走”教学方法探索

美国教育界著名理论家和实践者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S.Knowles)认为,教育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增长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成熟的自我。不仅局限于校园,更是为了学习者的终身发展[4]。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陶冶和训练,无论其职业是什么,首先关注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5]。“意义互动+特色行走”教学方法突破“形式”互动,达成师生“谐振”。通过师生共同策划,学生主动自愿参与相关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职业体验、地方民族活动等特色实践,由静态“文本”学习转为动态“特色行走”,在“特色行走”中构建认知,产生提升能力的“意义”互动。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精神,获得知识与能力并举,文化与素养提升。

四、课程思政融于公共文化课教学改革实践(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一)突破传统中心观念

“教师传授”视域转为“学生终身发展”视域,“知识”中心转为“能力素养”中心,“文本”转为“特色行走”。

(二)整合教材

为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近年来对公共文化课程教材进行了整合修订,突破知识线性传统结构,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构建。先后编写教材《素养语文》《素养语文(全新版)》《应用数学》《新编高职体育与健康教程》等教材,以情感熏陶与职场人生历练为递进,构筑篇章框架。体现学生认知、感悟、主动参与、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认识规律。

(三)创设以“课程思政”“任务能力素养化”“特色行走”为亮点的多元教学方法

1. 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专业化+文化素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而是应该贯穿人的一生。职业教育亦不例外,专业知识只有上升为一种思维品质,积淀为文化素养,学生才能终身受益,达到教育的原本目的。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储备现状重新整合课程学习模块,将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及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会贯通,由“教师传授”视域转为“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公共文化课为例,应用数学课程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挖掘数学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素养提升有机融合,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和功能。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非枯燥冰冷,相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师生走进不同专业实训室,学习实训设备、操作按钮上的常用英文标识及专业术语,翻译说明书、进行机器设备使用流程介绍等,如表2所示。

体育课程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幸福生活”的理念,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不同专业特色,结合企业对体能的不同需求,开发专业内容、文化素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教学设计。如汉语、计算机专业学习模块篮球、网球、羽毛球中,通过高低手运球、正手接球、直拍横打等训练,培养耐力素质、提升职业健康保健意识,培养持久坚韧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实训室,或营造职业情境,与专业课老师配合,将知识与技能、品德与素养彼此渗透,形成“专业化+文化素养+课程思政”再生式融合教育模式,将学习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活动相结合,学生身临其境去感悟训练,既提高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增强了工作职责意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6]。

2. 构建学生主角视域下“任务能力素养化”教学模式

诺尔斯认为发展性任务在个人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一个人的成熟,他的学习准备越来越倾向于社会角色的发展任务,倾向于完成任务所带给他的各种感受与能力素养的积累提升[4]。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策划设计一个明确任务,学生以主角视域参与、组织实施完成活动任务,理解并实践体验建构知识,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策划能力及创新意识,体验由此产生的成功喜悦或经验教训。摆脱了僵化的知识面孔,以能力素养型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体现综合素养与职场应用能力的双赢理念,如图1所示。

(1)活动任务“能力素养化”。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素养语文》为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共设计了42个能力素养型活动任务,实现能力素养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积淀,如表3所示。

(2)活动任务“专业情境化”。创设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或专业相关联的情境任务,再现生活与职场中可能发生的境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自觉于情境任务完成中实现知识、品德、能力与素养的整合。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例,如表4所示。

(3)活动任务“岗位多元化”。活动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和自我特点,自主选择实施任务岗位。实现多元岗位体验,在岗位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素养,突显能力素养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以《素养语文》为例,在《求职信》学习中,学生自主设置求职岗位,按组分为招聘方与求职方,进行现场应聘活动项目设计,如图2所示。

3. “意义互动+特色行走”教学方法探索

公共文化课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及传统教学方法制约,互动含义通常定格为“师问生答”或“老师布置学生活动”的模式,使互动成为纸上谈兵,失去本真意义。“意义互动+特色行走”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策划,参与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地方民族活动等系列特色教学活动,突破教师与教材、课堂与学校的局限,充分利用鄂尔多斯地方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开展地方特色教学活动,强化专业、课程特色实践活动设计,在“特色行走”中整合学习内容,感悟认知,熏陶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思政课程为例,如表5所示。

五、结束语

一百多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7],这里的学理,更多是指一个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缘由及为谁用、怎么用的意义,即要培养人的综合文化素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人”。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文化素养、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通过“文化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走”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实践,改变了公共文化课程单一教学模式,切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职业能力,知识与品德并举,能力与素养相融。拓展教学改革视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探索公共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教学途径,提供了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Nancy Warehime. To Be One of Us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2]章昌平.国内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11:1-7.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4]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冯永刚,魏敏敏.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挑战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20,03:59-64.

[6]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7]吴舸.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97-101.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课程与教学研究”(编号:201601Z03)

作者简介:高彦(1969-),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文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教学;刘永慧(1968-),男,满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教育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张少茹(1969-),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高职教育教学;杨荔(1974-),女,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能力素养课程思政实践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浅谈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企业政工师能力素养分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