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与中非关系

2021-06-15 09:55曾爱平
唯实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非抗疫非洲

曾爱平

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和国际关系演变。疫情对中国和非洲以及中非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最早遭受病毒攻击,但目前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方面同步领先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新冠疫情在非洲仍处持续蔓延状态。截至2020年12月底,非洲报告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260万人,死亡病例累计近7万人。虽然非洲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比重一直维持在3.5%—4%的较低水平,但考虑到非洲病毒检测和数据采集能力有限,非洲实际疫情恐比数据反映的状况要更加严峻。疫情重创非洲公共卫生体系和经济发展前景,并已外溢至政治、社会和安全等各领域,在各国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中非关系在新冠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定位、实践和发展走向具有其特殊意义。

一、中非关系面临新冠疫情和百年变局的新形势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世界已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中国崛起和西方衰弱是大变局的主要特征之一。新冠疫情推动百年变局更快演变,加剧国际格局转换的不确定性。各国应对疫情的最终结果,将影响国际秩序的转型和重构。在“东升西降”的百年大变局下,中美关系近年来也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采取单边打压和霸凌政策。中美战略博弈未来或将持续较长时间。2018年12月,美国推出对非洲新战略,其目标之一是制衡中国在非洲日益上升的影响力。2020年5月,美国国会发布报告《中国与非洲的接触:一种替代治理机制的基础》称,非洲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治理模式的试验场,在中国模式影响下,非洲正经历自由和民主的“倒退”。可以預计,中美博弈会反复外溢至非洲,对中非关系产生影响。

非洲在中国外交中的既有定位,其实已经比较高。它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中非关系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非洲共有54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由于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基础和依托,非洲因此成为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其二,中非关系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在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和非洲把彼此间的新兴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战略合作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与安全等各个领域,是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其三,中国和非洲是命运共同体。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中非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在发展经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征途中,中非是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捍卫多边主义的国际舞台上,中非是天然的同盟军。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和非洲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冠疫情和百年大变局不会改变中非关系的既有定位,而会让上述定位在经历重重考验中更加明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规模参与和介入非洲经济建设,为非洲国家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选择。中国目前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最大的基建工程承包商以及最大的双边投融资来源国。这使得中国日益可能改变以往由西方主导的国际对非合作秩序,增加非洲的外交选择空间,大幅提升非洲的国际地位。由于中国给非洲发展提供了一项强有力的替代选择,非洲国家日益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中国在非洲外交议程中的优先地位。在香港、台湾、南海、新疆等事关中国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一系列核心利益问题上,非洲国家决不含糊,坚定支持我立场。中非关系的迅猛发展引发全球大国竞相加大对非洲的重视。美欧日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为了避免自身在对非合作中不落后于时代潮流,纷纷对标中国,增加对非投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美欧自顾不暇,难以给予非洲实质性帮助和支持。中国率先在国内控制疫情和实现经济正增长,成为全球最大抗疫物资供应国。因此,无论在联合抗疫还是复工复产方面,中非合作都领先于国际对非合作。这为后疫情时代中非关系提质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非团结抗疫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前列

新冠疫情再次彰显了中非传统友谊和兄弟般团结的巨大韧性。疫情暴发初期,中国首先经受新冠病毒的冲击和考验。在部分西方政客和媒体诋毁中国抗疫努力之时,非盟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纷纷致函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表达对中国的同情、慰问以及战胜疫情的信心。非洲主流媒体普遍客观理性报道疫情在中国的发展,赞赏中国抗疫举措和成效。埃及、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赤道几内亚、加纳、吉布提和科摩罗等众多非洲国家向中国捐献抗疫资金和物资。非洲广大民众、在华留学生和侨民为中国抗疫奔走呼号,通过捐款、标语、横幅和视频等形式对中国表达团结和支援。非洲不少在华医科留学生和医生积极投身中国抗疫前线,在中国各地医院里治病救人,并向其非洲母国宣介中国抗疫经验。众多非洲留学生在中国大学及其所在城市充当志愿者,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中国抗疫故事,驳斥美国等西方部分政客和媒体对中国抗疫的抹黑和不实之词。2020年9月8日,中国在北京举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毛里求斯外科医生苏玛·豪森尼和南非医务工作者布雷特·林德尔·辛格作为非洲人士代表受邀出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洲民众对中国抗疫的积极贡献以及中国政府对此的高度认可。

非洲自2020年2月出现首个确诊病例后,中国也是第一时间驰援,采取“全政府和全社会”参与的路径支持非洲抗疫。中国党政军、中央政府和地方省市、中资企业、公益基金会以及在非侨团纷纷向非洲捐赠了大量病毒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额温枪、红外测温仪、呼吸机以及其他诊断设备和医疗物资。中国政府向15个非洲国家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实地协助非洲国家抗疫,分享诊疗方案和救治经验。①中国政府、企业和医院还通过各种渠道与非洲国家卫生官员及医生开展专家视频交流会,共享抗疫经验。中国驻非洲国家使馆和中资企业全力支持非洲国家建设新冠肺炎定点诊疗医院、方舱医院和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2020年12月14日,中国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一期工程在亚的斯亚贝巴破土动工。非洲至少有42个国家的46所医院参加中非对口医院合作,以提升非洲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

在新冠疫苗研发和使用方面,中国承诺为疫苗在非洲的可及性做出贡献。目前,中国已向埃及和摩洛哥等非洲国家提供新冠疫苗,与埃塞俄比亚合作开通中非之间首条定期运营的跨境医疗冷链运输路线。该路线已获得运输包括新冠疫苗在内的温度受控药物的认证。中国将在尊重非洲国家意愿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非洲的疫苗合作。中国还大力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发起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这是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履行承诺、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的重要举措。参加该计划的国家分为“自费经济体”和“受资助经济体”。由于大多数非洲国家是中低收入经济体,有望得到该计划资助。然而,“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目前面临资金不足、供应风险和复杂的合同安排等挑战。虽然所有非洲国家均已加入该计划,但后者最多(在理想状态下),只能为非洲20%的人口提供疫苗。非洲的中低收入国家可能要比西方富裕国家至少晚两年以上才有可能全面接种新冠疫苗。中国疫苗在价格和冷链运输条件上比西方国家疫苗更具竞争优势,有望为疫苗在非洲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做出更大贡献。

2020年6月17日,中国和13个非洲国家元首及非盟委员会主席通过视频方式召开“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②双方承诺要建设“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将视疫情发展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抗疫物资,派遣医疗专家组,为非洲国家来华采购医药用品提供便利。中国将优先落实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制定的“健康卫生行动”,提前启动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建设,加快中非友好医院和中非对口医院合作。双方还认为,抗疫情与稳经济和保民生同等重要。中非团结抗疫除了聚焦医疗卫生合作之外,还应重视复工复产和改善民生。因此,疫情发生以来,中非合作在复工复产和发展经济方面,也取得不菲成就。

三、中非经贸合作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前列

疫情以来,至少有10万名中国技术和劳务人员在非洲坚守岗位,确保中非1100多个经贸合作项目不停摆。截至2020年10月,中国通过商业航班和临时包机等方式,安排2000多名中资企业员工赴非洲20余国复工复产。虽然受疫情影响,中非贸易额在2020年有一定程度下滑,但中国对非投资和工程承包额却不降反增。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仅在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同比逆势增长1.7%,达17.2亿美元;中国在非洲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这反映出中非经贸合作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盘点疫情期间中非经贸合作的进展,可发现如下重要成绩。

第一,交通、电力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最大亮點。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贡献者,疫情期间亦然。疫情暴发后,中资公司在非洲竣工、启用或开通运营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尼日利亚中线铁路(连接科吉、埃多、三角洲三州)、乌干达穆西塔至卢米努和布希亚至马詹基公路、肯尼亚蒙巴萨旁城公路(连接A109国道至蒙内铁路蒙巴萨站、蒙巴萨铁路货运站、蒙巴萨国际机场、蒙巴萨港集装箱码头)一期、纳米比亚沃尔维斯湾油码头、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4号泊位以及肯尼亚奈瓦沙内陆集装箱港。在建或开工项目有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乌本戈立交桥和吉布提大马角油码头等。新签或中标的重大项目包括尼日利亚米纳至阿布贾铁路(合同金额10亿美元,下同)、伊图至伊科特公路(1.65亿美元)、拉各斯轻轨红线(1.88亿美元)、赞比亚利文斯通至卡富埃桥铁路修复改造(8.25亿美元)、莫桑比克马库塞至莫阿蒂泽、奇提马矿山铁路(20亿美元)、几内亚达比隆港至圣图矿区铁路、坦桑尼亚首都多多马环城公路、坦桑尼亚至布隆迪跨国公路升级、刚果(金)卢本巴希市卡撒帕公路、安哥拉罗安达新国际机场(14亿美元)等。在电力和能源领域,竣工或投产的项目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州离网光伏电站和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埃塞俄比亚阿鲁托郎加诺70兆瓦地热能源项目等正在建设当中。新签电力和能源项目众多,包括尼日利亚阿布贾国会大厦光伏电站、乌干达莫罗托和利比省500兆瓦光伏电站(5亿美元)、津巴布韦锡诺亚50兆瓦光伏电站和戈奎北力拓能源700兆瓦燃煤电站(11.26亿美元)、赞比亚卡布韦、卡里巴北岸和下凯富峡600兆瓦光伏电站及其输变电项目,还有莫桑比克马普托至马托拉输变电线路、安哥拉北隆达省敦多市输变电项目等。中资公司还在就刚果(金)“大英加”水电站(140亿美元)和莫桑比克莫安巴至玛杰大坝(7亿美元)等项目进行融资谈判。

第二,稳步推进贸易、投资、制造业、工业园和经济特区合作。

疫情对中非贸易造成较大负面冲击。电子商务、线上交易成为促进中非贸易合作的新手段。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非经贸博览会、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阿里巴巴电子世界贸易平台等机制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促进非洲国家产品对华出口。浙江、广东(佛山)、山西等省、中国工商银行和南非标准银行等金融机构还通过自己的渠道和平台举办中非贸易洽谈会,促进双边贸易。在投资方面,中国企业赴非投资动力强劲,潜力巨大。部分中资公司在非洲能矿资源开采项目稳步推进,如刚果(金)科卢韦齐铜冶炼、津巴布韦马尼卡兰省恰兹瓦钻石开采、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天然气开发、苏丹RS64和RS66等区块黄金勘探和开采等。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未开发优质露天赤铁矿资源,吸引中国众多国有和民营资本参与开发。疫情期间,中企与埃及、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合作生产口罩、洗手液和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等抗疫物资。玻璃(刚果金)、水泥(坦桑尼亚)、日用化工(安哥拉)和铝矿冶炼(几内亚)等制造业投资,有利于增加非洲资源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中国企业支持下,尼日利亚翁多-临沂工业园、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工业园和阿瓦萨纺织工业园、乌干达姆巴莱工业园、佛得角圣维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相继启动、落成或投产。

第三,推进信息通信技术(ICT)和5G领域合作。

非洲国家充分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对自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不顾西方压力,坚定与中国开展ICT和5G合作。疫情期间,南非、肯尼亚、乌干达和摩洛哥等多国与华为或中兴公司新签有关5G合作的合同。华为是非洲电信建设的最重要企业,占据着非洲4G基站约70%的份额。在非洲54个国家中,至少有40多国与华为有业务合作。长期以来,在华为和中兴支持下,众多非洲国家得以完成建设国家光纤骨干网络。疫情期间,几内亚和毛里塔尼亚的国家光纤骨干网络项目完工。

第四,积极减免非洲国家债务。

疫情加剧非洲国家经济困境和债务负担。中国积极落实二十国集团(G20)“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与12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减免了15个非洲国家2020年底到期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

此外,在农业、货币金融、气候变化、职业教育、数字经济、环境和民生等领域,中非合作在疫情期间也取得一系列成就。当前,发展经济是非洲最大的政治,而中国已全方位参与非洲经济建设。疫情并未改变这一趋势和进程,反而凸显中国投入和参与的重要性。

四、中非关系面临的挑战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中非合作面临的一些挑战再次浮出水面。

首先,西方舆论持续攻击和抹黑中非合作,诋毁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2020年12月18日,英国路透社发布报告称,中国黑客攻击非盟总部的服务器,获取有关视频监控资料。这与2018年初法国《世界报》指责中国监听非盟总部的报道如出一辙,旨在制造杂音,干扰中非合作。这实际上体现了西方舆论的话语霸权和话语陷阱。在这种话语霸权的混淆是非之下,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被指责为中国为非洲国家设置“主权债务陷阱”;中非矿业合作被描述为掠夺非洲资源;中国援建非盟总部大楼和非洲国家政府办公楼被指责为“宫殿外交”、贿赂非洲国家领导人以及便利中国在非洲从事所谓“窃听”等情报活动;中国援建非洲疾控中心被指为旨在“窃取”非洲人的基因数据等。凡此种种,与中国此前在非洲面对的“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新种族主义”和“新债权人”等指责不谋而合。中国在非洲会持续面临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击和“污名化”炒作。西方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在非洲的主导地位更是恶化了中国在非洲话语权缺失的处境。

其次,中非民众沟通面临一些障碍。2020年3至4月,广州市在严防新冠疫情境外输入时,尼日利亚等国部分侨民不配合有关防疫措施,引发中非民众彼此的不满和中非关系的紧张。部分西方和非洲媒體趁机抹黑和攻击中国,鼓吹中国对非洲黑人搞“种族歧视”和不公执法。疫情期间,多名中国公民先后在赞比亚、南非和刚果(金)等非洲国家遇害。中国渔船和货轮多次在几内亚湾海域遭海盗劫持或袭击。这些事件无不加剧了中非民意之间的误解和对立。语言障碍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阻碍了双方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

再次,非洲债务问题。尽管中国不是非洲债务问题的始作俑者,也不是非洲最大的债权人,且中国从来不逼债、不以债务为由损害非洲国家主权,西方舆论和部分非洲人士还是不时炒作非洲对华债务问题。2020年4月,加纳财长肯·奥福里-阿塔在美国公开呼吁中国加大对非债务减免力度,以减轻疫情对非洲的影响。2020年10月,赞比亚警告称,如果该国美元债券投资者拒绝赞比亚暂停还款的要求,赞比亚将成为首个因新冠疫情而违约的非洲国家。部分赞比亚债券投资人以“赞比亚未披露所欠中国债务的相关信息”为由,不同意赞比亚延期还债。由于非洲单一经济的结构性困境,未来非洲债务问题仍会持续发酵,中国仍会成为部分西方和非洲舆论攻击的靶子。

尽管如此,2020年9月,非洲民意调查机构“非洲晴雨表”发布报告称,大多数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比例稳中有升。在接受调查的18个国家中,59%的非洲民众认为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在中国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较多的非洲国家中,这一比例更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非关系总体上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和百年变局的考验。中非抗疫合作和经贸合作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前列,中非关系的主流是积极正面的。当然,疫情仍在蔓延之中,团结抗疫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非合作的优先事项,其成效决定着中非关系的质量和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中国、非洲和中非关系其实都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中国和非洲都受百年变局的影响,是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非也不是被动的行为体,中非可以积极塑造百年变局的方向,推动百年变局产生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此外,在不同程度上,中国、非洲和中非关系自身也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非洲各国也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联合自强的步伐正在加快。2021年1月,非洲大陆自贸区正式启动,非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动力增强。在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非关系迅猛发展和举世关注,引发国际对非合作和非洲对外交往范式的转型。环顾全球,中国最具综合竞争优势,最可能帮助非洲打破发展瓶颈,在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满足非洲需求。中国和非洲要互相嵌入对方的未来发展之中。非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和贡献,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需要非洲一如既往的支持。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意味着,中国和非洲应彼此成为对方发展前途和命运中的积极因素。中非关系应成为全球百年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撬动国际格局朝着对中非均有利的方向发展。毕竟,中国和非洲人口总和约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非洲国家数量占四分之一强。中非合作理应产生气势磅礴的力量,推动构建新的世界秩序。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中非抗疫非洲
“画”说抗疫
An Uncommon Trip
团结抗疫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