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祎
最初对抗美援朝故事的了解,主要来自《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上甘岭》等优秀影片,当年看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对英雄的崇敬由此深埋幼小的心灵,骨子里开始萌动着英雄梦。这些优秀影片是具体的、丰富的和深刻的,也是局部的、片段的、焦点式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首开先河,以更为壮阔浩荡的全景方式,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通过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和深入细致的具体描写,真实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和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形神兼备地谱写了一首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铁马冰河,热血长歌,热情地讴歌和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情地奏响了一曲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颂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他们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开始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首戰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五次战略性战役。而后又坚持“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1951年7月10日,双方开始停战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坚持边打边谈、以打促谈。通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于1953年7月27日迫使美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通过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的精气神,打出了中华民族对来犯者“虽远必诛”的英雄气概,打出了全国人民的山河无恙和岁月静好,打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血肉友谊,打回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原形,也打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
让历史照进现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激活了我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也激发了我们对许多问题追根寻源的渴望:当年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战争创伤亟待恢复,但为什么还会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彭德怀是在什么情况下临危受命、担纲重任?毛岸英是如何主动申请参加志愿军的?为何当年无数青年自告奋勇、自愿远赴异国,用血与泪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原定10月9日出发,后又改为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在没有空中支援且装备落后、补给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何以能够如此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跨过鸭绿江》几乎就是遵循着这些问题,通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娓娓道来,对战争的起源、战争的过程以及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条分缕析、逐一回答。
是的,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整个电视剧就是以此为立足点,攀登制高点,突出闪光点,发现动情点,可以说点点滴滴,都打在点子上,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引人入胜。
首播旗开得胜。该剧从2020年12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就引起了极大轰动。记得刚开始看的时候,就时时感到一种非同凡响的力量直击心灵,只是稍稍感觉前面的铺垫有点长,最好还是开门见山来得更直接,但是等到全部看完以后,发现这才是编导的逻辑缜密之处,他们追寻历史原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该写的写出来,把该说的说清楚,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带领着观众移情入境、身临其境,蓦然回到了那个震撼人心的烽火岁月。一是观看人数高居榜首。据统计,首播期间该剧累计观众超12亿人次,这种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已不多见,故事情节成了街谈巷议和茶余饭后的热点。因为节目安排的临时调整,其间延播了几天,没想到许多观众急不可耐、心情爆棚、翘首以盼的感觉刻不容缓。二是收视效果傲视群雄。据央视索福瑞收视率调查公司全国网数据,全剧平均收视率1.3%,平均收视份额5.89%,单集最高收视率1.73%,单集最高收视份额7.87%,创下近两年收视最高纪录。三是观众好评如潮。全剧在央视频总体播放量超过4000万,豆瓣评分8.6,知乎评分8.9,许多年轻观众都成了该剧的铁粉,用信仰感召信念、用榜样指明方向、用真情打动人心、用艺术感染观众,使这些后浪们在先辈的光辉足迹中,能够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今天的岁月静好,原来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岁月可以抹平疮痍,但坚强意志犹在,英雄事迹不朽,他们所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续传承。
拍摄以快制胜。该剧从2020年8月15日在北京开机,到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首播,仅仅只有5个月的时间,用于拍摄的时间也只有100天。这对于一部40集的电视剧来说,时间的紧迫显而易见,或者说要完成这样内容庞大的重大题材,在以往的拍摄经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抗美援朝战争纵横国际风云,纵深东西两线,正面展现五次战役,还有30多场大大小小的战斗,防御战、突袭战、阵地战、坑道战等,每一场都是惊心动魄,每一场都是浴血奋战,面对英明、面对英豪、面对英雄,编导们深感重担千斤、责无旁贷,“不用扬鞭自奋蹄”,坚持以抗美援朝的精神来拍摄抗美援朝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不怕艰苦、不怕困难,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组成五个摄制组,横跨五省市拍摄,化整为零,分头拍摄,跟进剪辑,边拍边剪,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他们赶进度却不忘真实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作品负责,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大雪纷飞的环境,无论是鏖战激烈的大场面,还是具体而微的小镜头,都力求对准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斤斤计较、追求极致,不仅拍出了超一流的快速度,更拍出了超一流的高质量。
诠释战无不胜。这部电视剧从根本上就是在回答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全剧从五个层面做了全面诠释。一是从决策层面来看,刻画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形象。他们放眼全球、高瞻远瞩,从国际大势着眼,从具体国情入手,面对穷凶极恶的美帝国主义的严峻挑衅,果断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抉择,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通过五大战役的构想和以打促谈的思路,体现出不畏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气呑山河的伟大气魄和崇高风范。二是从指挥层面来看,刻画了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形象。他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及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重大决策,审时度势,抓住战机,反应迅速,指挥若定,用兵如神,不惧艰险,作风勇猛,行动坚决,通过积极部署坚守飞虎山、激战黄草岭、血战松骨峰、寒战长津湖、铁原阻击战、上甘岭战役等,打突然、打穿插、打分割包围,通过近战、夜战、运动战、阵地战,牵制敌人、分割敌人、围歼敌人。李奇微在离开汉城时曾留下纸条“美八军司令向中共军队司令致敬”,这显然是在向彭德怀挑战,但李奇微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被调离的那一刻,彭德怀原物送还,非常明确地告诉他,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三是从战场层面来看,刻画了一大批志愿军将士的形象。这里有我们熟悉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也有我们不太了解的梁兴初、曾泽生、范天恩、李文禄、田文富、史阜民、王海等,他们代表着广大的志愿军将士,特别是30多万名英雄和近6000个英雄集体。他们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争环境,面对强大而凶狠的联合国军,忍饥受冻绝不退缩,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住枪眼,用双手连接电线,以人体作为云梯,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手握爆破筒迎上坦克,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排山倒海,势如破竹,以身躯为笔,以血肉作墨,写下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离家犹是少年身,归来已成报国躯”“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四是从后方层面来看,刻画了常香玉、姚桂芬等形象。他们积极送子女参军,捐钱捐物甚至捐献飞机大炮,前线的需要就是号召、就是使命,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前线、一切都在所不惜。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后盾,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深厚伟力。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支前拥军运动,同仇敌忾、同心协力、万众一心、勠力同心,形成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用彭德怀的话来说:“打仗打仗,没有人民的支援,什么都打不了。”五是从协同层面来看,刻画了朴大使、南日将军和朴荣恩等形象。朝鲜民众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地形特点,在为志愿军带路、修路、送粮、抬担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朴荣恩等15人给志愿军阵地送粮,只有5人上去了,其余人都牺牲了。在他们抬着伤员下山的时候,遭遇了美军,为了保证伤员的安全,朴荣恩只身引开敌人,并与他们同归于尽。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就是这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用鲜血凝结成了伟大战斗友谊。通过这五个层面说明,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是人!”战争的胜利永远在正义的一方、永远在人民的这边,打赢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停止战争,最终不再出现战争,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构思引人入胜。战争本身就波云诡谲、瞬息万变,双方博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数,对战争的原始形态进行如实记录,其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戏剧因素,通过对整个战争的广角推进和纵深描写,狂飙突进、纵横捭阖、悬念重生、跌宕起伏,编导抓住主要事件,突出关键环节,在不违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巧妙的艺术构思,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情节的艺术张力。中国人民志愿军刚入朝鲜,突然电台联系不上只身前往的彭德怀,几十万大军过江如排山倒海,这时总司令却下落不明,这个悬念一下就吊了起来,不仅志愿军司令部的领导们心急如焚,电视观众也焦急万分,后来才知道他只身去见金日成,提前掌握情况研究军事部署,因为电台车速度慢,走错了方向,所以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直到再次取得联系,这才化解了我们心头悬而不决的危机。彭德怀在抗美援朝中一句经典的“38军万岁”,让我们记住了38军,但电视剧却没有回避他们入朝不久初战不利,因为道路受到朝鲜难民的堵塞,在整个行动中慢了一拍,错过了战机,导致敌人主力侥幸逃脱,军长梁兴初因此受到严厉批评,彭德怀还有意在饭桌上给他加了一道特殊的菜肴,就是战士从飞虎山上带下来的一块“石头”,以物喻义,以事警人,希望他们不仅要像飞虎山那样的坚如磐石,也要像飞沙走石那样的兵贵神速。在他们刚刚打完艰难的德川一仗,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全军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又接到了彭德怀紧急命令,要求连夜奔袭,赶到三所里和龙源里。从地图上看,直线距离就有140华里,实际距离比这更远,而且路途不熟,又是崎岖山路,还要摸黑行军,困难是极其巨大的,也是无法想象的,但军令如山,必须争分夺秒,他们不讲条件、不谈困难,用军长梁兴初的话来说:“我们38军从来不会说‘不,只有一句话,坚决完成任务!”他们一路狂奔,一直血战,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不辱使命,不負众望,英勇顽强,用坚强的意志和血肉的身躯,充分证明自己不是“娘娘军”,而是打不垮的“钢铁长城”,以实际行动彻底掀翻了那块压在38军心头的石头,那块石头也被彭德怀直接索回,叫人摔得远远的!其实在剧中对敌方的形象塑造也没有简单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特别是对李奇微的老谋深算刻画得更是淋漓尽致,当他发现我军的“礼拜攻势”后,利用磁性战术,诱我深入,待我弹尽粮绝之时突然反攻,最终呈现出来的战略企图,就是占领铁原,这是志愿军的大仓库、后勤中转站,也是全军进退的咽喉要道。好在这个诡计被彭德怀及时识破,深感形势严峻,如果失去铁原就意味着可能全军覆没。但问题是许多部队都在东西两线作战,来不及马上回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63军的一支部队犹如神兵天降,奉命直插,巍然屹立,成为横亘在美军面前的一道冲不垮的坚固大坝。他们硬是在这里坚持了13天,挡住了9万美军的轮番进攻,为大部队在铁原北部集结以及物资转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凡此种种,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惊心动魄,急转直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感出凡入胜。作为战争题材的作品主要表现的应该是刀光剑影,但该剧也没有回避儿女情长,却没有停留在儿女情长,编导遵循着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不断开拓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打开更为辽阔的情感视野。对于毛岸英的牺牲,剧本写得比较简单,就是“彭老总很难过,低下头默默走回了山洞”,但在剧中却是一场情感大戏。彭德怀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啻是当头一棒,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五内俱焚,通过一惊、一冲、一喊、一叹、一哭,充分表达了他此时内心从震惊到绝望到痛苦的全过程,最终含泪拟出他这一生最艰难的一封电报,把这个噩耗上报给中央军委。可此时正值第二次战役在即,他又必须强忍痛苦,把全部心思倾注到指挥作战上来,所以当邓华问他:“作战会议还接着开吗?”彭德怀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开啊!”尽管此时彭德怀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但作为志愿军司令员,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需要化悲痛为力量,更要把仇恨化为力量,狠狠地去打击侵略者。同样,当毛泽东听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也如雷轰顶,一时神情恍惚,只见他慢慢地从凳子上站起来,一个踉跄,差点又跌回到凳子上;自己想抽烟,但手指抖动得不停,看着秘书点燃的火柴,就仿佛看到毛岸英牺牲的情景,内心的痛苦不能自抑,也难以言表。他请秘书先出去,让自己静一会儿,直到这时,那强忍着的眼泪才汩汩地流了下来!彭德怀回国当面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再谈及此事,彭德怀说:“我还有话窝在心里,我不说出来这辈子我不会安宁。”他说岸英是个好孩子,在司令部工作很勤勉,跟大家相处得非常好,主席一直提醒要注意司令部的安全,但他却没有重视,岸英的牺牲他有责任。这时毛泽东却安慰他说:“这件事你没有责任,放下一切心理包袱……打仗嘛,哪里有不死人的呢,怕死我们就不去朝鲜了……作为父亲,我想念他,为他流泪,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我为我们有这样的好战士骄傲自豪。”而且毛泽东还认为,“岸英葬在朝鲜,对中朝友谊有更大的意义”。应该说无论是作为伟大领袖的毛泽东,还是作为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他们都有着普通人的生离死别的人之常情,只不过在他们家国情怀的格局中,还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更大胸怀和更高境界。战争不会让爱情走开,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机遇,也会凝成特别的感情。一是女医生金俊瓯与侦察排长郑锐的爱情,他们是在抢救大火中相识,在朝鲜战场相遇,在战斗中相爱,却没有时间相恋。二是女护士王珍珠与汽车兵马金虎,他们是在吵架中产生的爱情,所谓“不打不相识”,他们不像是恋人,更像是冤家。这些看似等闲之笔,其实都是用心之举,让我们透过战火硝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他们的爱情画面被叠印在战争的背景上,就像山涧泉水一样款款流淌,清新动人,只不过他们的爱情不能徜徉在花前月下,只能盛开在战地散发幽香,他们像平常人一样会有对未来的憧憬,却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样过着和平的日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为了在战场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稍纵即逝的战机,他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放眼望去,这样的志愿军战士出生入死、前赴后继,他们“不管不顾往前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更多的人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铭记历史、致敬英雄,应该是我们珍爱和平、珍惜幸福最重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细节出奇制胜。剧中奇袭、奇战、奇思、奇妙无处不在,但并不是刻意地去猎奇、耍奇和离奇,而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许多志愿军战士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史无前例的生命奇迹。在长津湖零下40℃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志愿军战士埋伏在深厚的雪地中,脸上结冰、身上结块、手上结疮,即便是看到自己的战友被冻牺牲,想流泪也不敢流泪,因为那样会把眼睛冻住变瞎。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不害怕自己被冻死,却害怕把枪冻坏,宁愿自己冻着,也要脱下棉衣给枪保暖。当美军爬到我军阵地,看到许多战士虽被冻死,但仍保持着时刻准备战斗的姿态,他们的指挥官不无感慨,认为自己的士兵不要说在冰天雪地中埋伏一周,就是一天也做不到,陆战一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说,这是他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劲敌,暗自庆幸麦克阿瑟没有打过鸭绿江去。他认为这些志愿军是具备信仰和荣誉感的战士,他们以坚定而勇敢的姿态,铸就了矗立在战壕里的精神丰碑,这样的对手是可怕的,也是可敬的。有位志愿军战士在自己的遗书中写道:“我爱我的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我决不屈服于你,即使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美军读后又悄悄地把遗书放回到这位志愿军战士的手中,然后起身毕恭毕敬地给这些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行以军礼。由于美军对我运输线路的狂轰滥炸,给志愿军的补给造成了极大困难,以致我们的战士在最后的冲锋时刻,想吃上一口炒面都不能得到满足,甚至在临死前想喝上一口热水也无法实现,还有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专捡马粪里那些没有消化掉的臭烘烘的豆子吃,居然还能吃得津津有味,甚至在断粮几天的情况下,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通过把石头放在嘴里,刺激口水分泌,用来降低和抵挡饥饿的不停猛袭。对于神枪手陆乘风来说,眼睛就是他的生命,双眼健全,指哪打哪,一枪撂倒一个,击毙了许多敌人,但一只眼睛被摘除后,等于致命一击,对此他曾大发雷霆,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在与敌方狙击手对峙的过程中,哪怕是一只眼睛也异常敏锐,毫不示弱,出手果断,一枪就把那个自命不凡的加州富商打翻在地。诸如此类的细节比比皆是,那些超出常人极限的奇迹,都是我们志愿军战士用生命谱写而成的凯歌,他们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排除万难、所向无敌,处处都体现出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协同大获全胜。电视剧是一个殊途同归的综合艺术,各个部门的统一调度配合默契,才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编剧到导演,从主角到配角,从摄像到配乐等,几乎都是聚精会神、无缝衔接。在该剧的结尾,彭德怀在看到年轻的文工团员刚到朝鲜,因为战争结束,沒有机会给战士们表演节目而深感遗憾时,他带头欢迎这个女战士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只见她充满激情地朗诵起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通过音画对位,激发记忆,心灵闪回,纷至沓来,随着音乐声起,对战场上许多惊心动魄的重要镜头剪接重现,“万里长江奔来,百川终汇东海”,对整个电视剧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画龙点睛,由此也进一步深化了剧作的主题:抗美援朝无疑是一场“立”国之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世人:“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应该说《跨过鸭绿江》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献礼建党100周年的头部献礼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最新突破,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上乘之作。这对于引领和推动精品创作由高原向高峰的迈进,无疑起到了砥砺奋进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