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军 盛永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实《建议》要求,江苏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全省校企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条件进一步改善。
一、江苏产教融合取得的成效
校企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传统产教融合的形式,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等。当前江苏很多职业院校,不断打破传统融合形式,积极推行“引企驻校”“引教入企”融合模式。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华之杰电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实践基地。遵循企业经营方式安排生产,构建“学生—员工—准员工—学徒”四位一体的人才培育合作模式,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企业的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为提升人才有效供给能力,江苏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相继推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南京工程学院与全省12家世界500强企业、35家国内龙头骨干企业、120多家行业特色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大型工业研究中心等形式,深入实施“3+1”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方案。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该方案增加了职业素养、企业专家讲座、制造工程专题、企业文化、企业工程技术训练等内容,校企协同育人更加深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省各类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推出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实践教学资格认证等制度,大力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一方面,每年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实践课导师,有效提升了“双师型”教师整体水平。
实习实训基地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职业院校大多拥有实习实训基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建筑工程技术、煤矿安全技术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交通工程智慧建造技术两个省级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此外,该学院还拥有江苏省建筑工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市级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年来,该学院与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了110个校外实践基地,并建成淮海经济区BIM中心和BIM大数据创新基地。
二、江苏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产教融合合力不够。当前江苏产教融合,主要局限于各类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技能培养方案、共同举办行业专题讲座、提供学生实践实训基地等浅层次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育人项目,大多为单维度合作项目,项目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生产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学校的教育目标导向,决定了其工作目标是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而经济目标在学校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在于,以较少成本实现更大规模产出从而实现企业净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整体目标以经济目标为主,而育人目标在其经营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
产教融合驱动力不强。目前,大多数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缺乏产教融合积极性,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学校热、企业冷”,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仅靠个人关系维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少数企业功利性过强,信息从学校向企业流动多、企业向学校回流少,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此外,学校和企业在组织文化、结构功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双方合作的最大驱动力仍是“利益驱动”,企业与院校各有各的利益诉求,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利益诉求只能得到部分满足,间接导致了产教融合动力不足。
产教融合创新力不足。当前,省内校企合作主要依托短平快项目,并通过新产品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开展,院校与企业之间尚未搭建起无缝对接的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是基于生产、管理、营销等领域发展潜力而进行的创新,这种创新的过程紧紧贴合市场,每一种创新成果都将直接由企业消化,并通过提供服务和商品转化为更高的利润。但学校与企业对产业创新的认识视角不同,往往缺乏市场化、问题化导向。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创新资源的“迟滞”“错位”等问题,对激发产教融合创新活力构成了障碍。
三、推动江苏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
强化校企无缝对接,共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在校企合作形式上,职业院校应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对接企业产业岗位群、在学校课程内容上对接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将学校教学过程融入企业生产过程,推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深化校地合作,打造大学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在合作企業的选择上,各类职业院校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选择与符合大学科技园产业特色的企业合作,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和人才创业提供必要条件。不断提升大学科技园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能力,打造“众创—孵化—加速—产业”一体化、闭环式创新创业链条。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项目合作。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探索“产业+研究”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在政府层面,要积极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以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合技术攻关。开展“企业家高校行”、专家“科技巡诊”等产学研对接,引导企业向高校和科研院所购买技术服务。院校与企业之间,应依托高校校友会、行业协会等资源共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发布企业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建设“学校—协会—企业”信息资源库,并通过引入战略伙伴合作、扶持新项目、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对接校企资源。
校地共建行业特色学院,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在对江苏重点产业与职业院校优势学科匹配分析的基础上,推动行业学院的校地共建。通过职业院校行业学院的资源重组,推动行业学院与相关行业共同发展。
打造人才服务工程,提高企业满意度。以企业服务体验为核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省开展领军人才企业“1+1创业助理”活动,探索建立职业院校领军人才对企业创业的“敲门、上门、串门”服务新模式。构建“面对面”定期上门走访、“手拉手”创业政策协调、“心连心”助力困难帮扶、“点对点”产品营销推广、“肩并肩”全程跟踪指导等立体式创业助力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障碍服务,提升职业院校对企业的人才服务意识。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京口区委组织部;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