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贾汪样板”

2021-06-15 02:58杨明
唯实 2021年4期
关键词:徐州产业园转型

杨明

徐州市贾汪区是一座百年煤城和矿区,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区积极抢抓中央、省、市三级政策叠加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发展战略,闯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就亲临贾汪区,称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并提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资源枯竭地区的转型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贯彻好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过的地方,贾汪区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样板区为牵引,让样板打造的过程成为打开发展新空间的过程、不断提升竞争力的过程、创造经验的过程。贾汪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区等,两次被评为国务院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区,连续三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优秀”等次,2019年度获得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综合奖,为同类地区的转型发展探索了经验,趟出了路子。

坚持创新发展,全力加快动能转换,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样板

近年来,贾汪区坚定不移推进贯彻新发展理念样板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贾汪实际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不断开创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以来,贾汪区扎实推进四大行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转移关停焦化企业4家、钢铁铸造企业5家、热电企业3家、水泥粉磨企业24家、化工企业30家,累计削减焦炭产能580万吨、煤炭消耗700万吨,退出炼铁产能407万吨、炼钢产能336万吨,为贾汪拓宽了生态空间、增加了环境容量、延伸了发展空间。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布局优化和龙头项目支撑,依托德龙镍业打造不锈钢产业集群,依托中联水泥、龙山水泥、诚意水泥打造新型智慧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基地。

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具有贾汪特色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与ICT和休闲旅游、现代物流、都市城郊农业“3+3”现代产业体系,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新领军者企业。如吉麦新能源汽车成为淮海经济区首家拥有高速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企业,首批出口美国的产品已交付。龙冠显示终端、立宁电子、标格手机软板等一批高端项目相继落地,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带动贾汪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

加快平台能级提升。围绕徐州工业园区、贾汪高新区(筹)、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双楼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大洞山休闲度假区等六大平台,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徐工配套产业园)、电子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家具产业园、中业慧谷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新型智慧建材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园、东部工业集聚产业园、中冷盟·华企云谷园区、恒盛智谷产业园区、潘安湖科创园区、草莓科技产业园区、西安交大科技园区等“10+N”特色产业园和创新园区,形成平台载体更多、资源配置更好、人才支撑更强、综合环境更优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推动贾汪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堅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样板

贾汪区牢牢把握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深度融入徐州主城区,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承载力。

加快融入徐州主城步伐。按照“一体两翼、向西向南、七横七纵、融入主城”的城市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主城区辐射力,加快潘安生态新城和大吴临港新城建设,使其成为对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入徐州主城区的“桥头堡”,并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大局。以构建融入徐州“30分钟经济生活圈”为牵引,大力实施贾汪城区“30分钟通达徐州主城、20分钟通达乡镇、全区10分钟上高速”的区域综合交通“321”工程,加快推进徐贾快速通道北延段、高新路贾汪段、徐州外环公路贾汪段、佳运路改扩建等道路工程建设。超前谋划东部绕越高速、市域(郊)铁路S1号线,实现徐贾交通同城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畅通化,进而更好地承接中心城市在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努力让全区居民享受到主城区的公共服务和便捷生活。

大力推进“城市双修”。注重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500余万平方米,新建泉城花都、翠湖嘉园等安置房400余万平方米,同步推进人民公园敞园改造、凤凰泉湿地公园整治等生态工程,实现城区景区一体化发展,主城区面积由2008年的18.26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41平方公里。推进区域水系优化和绿化增量提档,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3.2万亩、绿化荒山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从15.4%提高到32.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绿化造林的样板工程,并在徐州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构建了贾汪城乡协同发展新格局。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抢抓江苏省委改善苏北地区农民住房条件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要求配套、高水平治理、高效益产业富民,加快推进5793户农房改善,完善276户危旧房改造。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三场硬仗,建成市级美丽宜居乡村24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马庄经验”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典范在全省推广,贾汪区也成功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擦亮生态底色,打造生态修复再造新样板

抢抓贾汪区获评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重大机遇,持续巩固提升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为推进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做好生态修复“大文章”。推广潘安湖生态修复治理经验,坚持“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的原则,将采煤沉陷区治理成建设用地、高标准农田、湿地公园,实现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拓展转型。重点推进龙吟湖、解忧湖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打造城郊生态湿地公园。大力推进采石宕口、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动大洞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南麓梯田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区。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加快推进五大行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扬尘污染等专项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充分发挥污染防治监管平台功能作用,保持环境监管高压态势,坚决守护好贾汪的绿水青山。

打造运河文化“新名片”。深度挖掘大运河贾汪段历史文化资源,传承贾汪煤矿文化、运河支队红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不老河两大水系,开挖疏通144条河道(累计长度306公里)。全面打通水循环,建成“十纵五横一环”生态水网,重点打造督公湖、凤鸣海等系列水利景观工程,重现贾汪“绿水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风采。同时保护利用好潘安湖湿地公园、大洞山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推进京杭大运河清水廊道整治工程,新增防护林2000亩,打造航运灌溉排涝的“大走廊”、绿色生态涵养的“大长廊”、文化旅游景观的“大画廊”。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放大港口优势,打造外贸物流服务新样板

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是徐州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枢纽港、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贾汪区按照“一港双核多点”的战略规划,迅速找准切入点,高标准建设双楼物流港对外开放平台,打造集内河港与保税港功能于一体的淮海国际陆港重要板块。

全面拓展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园区土地一级开发,新建临港大道、星港路、凯熠路、汇龙路、滨河路、文化路南延等近10公里园区道路,构建“三横三纵”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徐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普洛斯(徐州)智慧物流园、徐州港双楼作业区通用码头及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入驻各类生产企业近600家,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围绕河海联运开放平台、跨境电商产业园、快递快运产业园、临港制造及出口加工产业园四大板块,先后引进普洛斯智慧物流园、远泉金融智慧物流园、凯熠冷链物流园、中冷盟·华企云谷临港产业加速器等一批投资超5亿元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实现了各类产业的华丽升级,为贾汪高质量发展聚能聚力。

优化提升平台能效。围绕保税物流、多式联运两大核心优势,全面加快平台功能建设。抢抓徐州市列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机遇,开通跨境电商1210保税集货业务,全市首家1万吨级肉类进境指定监管场地获海关总署批复设立,1.8万平方米海关监管库、5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投入使用,先后获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省级重点物流基地等。增开贾汪至连云港外贸航线、上海洋山港班轮航线,徐州至武汉直航集装箱班轮首航成功,打造东西互联、南北互通的全方位开放平台格局。持续放大淮海国际陆港重要支撑点作用,将双楼物流园区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重要的枢纽港、物流港、贸易港和产业港,打造徐州仓储物流新高地,推动贾汪迈进“通江达海”的新时代。

坚持共享发展,倾心尽力改善民生,打造为民富民惠民新样板

贾汪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聚焦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上。拿出过硬举措,合力攻坚突破,奋力跑好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

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多渠道补充在编教师1052人,新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59所,不断补齐农村教育资源短板;创成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5个、省级示范镇(村)卫生院(室)9个,在徐州市率先实现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建强配齐文化服务设施,区、镇、村三级图書馆投入运营,各类广场、健身场所实现自然村(小区)全覆盖;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动态全覆盖。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给群众带来了更多“获得感”。

持续放大旅游富民效应。深度推进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采摘体验等富民旅游项目,把农区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节气变节日。建成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0余个、农家乐100余家;建成石榴博览园、锦鲤文化产业园、莓好甜园等农旅融合示范基地10余处。贾汪区也因此成为淮海经济区城市旅游业新热点,旅游人数连年增长30%以上。

持续推进脱贫攻坚。突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扶贫资金作用,累计实施各类扶贫项目210余项,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出列,低收入人口达到当前脱贫标准。2019年,贾汪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716元和20413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9.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5:1。

发展高质量,贾汪新气象。贾汪区将一以贯之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砥砺奋进,务实担当创新,苦干实干会干,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奋力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壮美篇章。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徐州产业园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高申作品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