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劳动教育在育人环节至关重要。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的重要作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印发,标志着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深入,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也蓬勃开展。笔者试从劳动教育回归新时代的本源、困难和策略三个维度出发,阐明劳动教育回归新时代的策略。
新时代劳动教育回归的意义
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马克思规划了教育发展的未来轮廓,即“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在实际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回归的困境
《意见》和《指导纲要》的出台,使开展劳动教育有了政策引领。但实际的学校教育在开展劳动教育中依然存在认知偏差、保障不足、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妨碍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缺乏后续政策跟进。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学情差异,劳动教育的进展情况不一,因地制宜的相关配套细则需要持续发力。二是教育观念过于传统。升学率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影响学生的主体参与。三是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多数中小学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场所,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的教学效率低。
新时代劳动教育回归的策略
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门要重新整合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标,将劳动教育素养纳入学校综合考评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提升大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要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对实践课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并积极进行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提高对劳动教育的理念知识与实践成果的重视。
其次,构建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教育部门可以为劳动教育教师设置专门的岗位,中小学校可以进行校企合作,招聘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成为劳动教育教师,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最后,把握勞动内容,创新劳动方式。中小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根据学情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结合学生的劳动理念、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多方面,分等级、分阶段地为学生打分,将劳动成绩记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做家务活动、学农实践等,引导学生体验劳动果实,提升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
(作者系驻马店市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站站长)
(责编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