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叶洁楠
摘要:在历史文化不断演变的今天,传统村落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拥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进城工作,村落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村落文化景观也日益衰败。近年来,互联网渐渐渗透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传统村落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对吕梁传统村落的分析,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0 引言
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村落,这些村落是未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根基。如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乡村发展越来越缓慢。互联网的普及让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具有高效化、科学化、便捷化和可持续化的特点,它推动着各行业的发展,农村也不例外。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探究互联网对各个村落的影响,探究在互联网+背景下吕梁的传统村落是如何把自身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现如今,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是展示其地方特色的重要媒介,但农村对文化景观的保护缺乏合理的措施,导致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衰败。
1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指某些村落的建筑风貌及选址受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经过代代传承,逐渐保留下来的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村落文化景观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一种诠释,是某个区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是由自然、社会、文化要素共同构成的[1]。
村落的文化景观应遵循自然演变法则,保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一定的政策、法律、经济手段等帮助村落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2]。
2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产业、经济和环境保护3个层面的问题。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社会节奏也越来越快,但是由于村落和城市间的交通不便利,村落内经济产业发展缓慢和耕地资源的不足,简单的农业经营方式满足不了村民的生活需求,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以满足生活需求。村内产业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和没有明显的支柱性产业,使村内经济发展成了一大难题[3]。
环境方面,一些村落的建筑历经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出现了墙体破裂和坍塌的现象,村民的生活和居住安全受到了威胁[4]。从北方地区的村落现状来看,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依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例如,村落排水系统不完善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村民院内和村内道路进行的大面积的硬化处理,减少了雨水渗透量,给地表径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5]。
除了上述问题,传统村落迫在眉睫的是完善教育文化设施[6]。现在的传统村落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是村落空间格局、村民公共空间格局、街巷空间布局、建筑位置的布局、建筑风貌等[7]。传统村落内的其他硬件设施的缺失,如体育健身、网络通信、照明设备等设施,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3 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战略——以山西吕梁段村为例
3.1 段村文化景观概述
吕梁市交城县段村在2016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之后又被收录到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段村的文化景观非常丰富,它保留着清朝和民国时期的许多建筑,还有完整的古代村落格局、精美的木雕、沥粉彩绘、“一杆笔”砖塔等历史文化景观[8]。
段村的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段村始建于西汉时期,村内目前还保留着许多百年老店和民宅,有马嵩年古宅、马有德古宅、尹周宅院等,它们分布在村落的各个位置,保存完整,可以看到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施工工艺,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9]。段村依然保留着古代村落房屋建設的格局,它记录了无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明清时期就成了晋商文化名村,至今有70余座晋商老宅被保存下来。(如图1)
据村落历史记载,段村古宅有30种建造风格,大约还保留着1270件精美木雕,宅院大门上雕刻着的“忍为高”“攸好德”等牌匾是古宅的文化灵魂所在,工匠师傅精湛的木雕工艺,让人叹为观止[10]。(如图2)
“一杆笔”砖塔是段村人奉若神明的文化图腾,是他们众心所向的精神寄托[11],这种文化情结一直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不论是巍然耸立的段家堬“一杆笔”,还是精巧绝伦的沥粉彩绘施工工艺,都流露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12]。(如图3)
3.2 山西吕梁段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战略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一代一代继承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其保护工作一直都是首要任务[13]。“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以目前发展兴旺的互联网为基础,把互联网运用到传统行业中,给逐渐没落的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14]。交城县段村作为山西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它的保护和发展战略给其他特色村落的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了以下3个方面的措施。
产业层面:对传统村落的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重组村落生产要素,达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以通过对村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密的排查,用图片、数据和视频播放的方式打造线上云平台,构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数据库[15]。根据当地原有文化遗产的翔实记载,对古旧建筑进行维护的成本较高,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较大,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的筹集,吸引当地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参与,不仅要满足建筑保护资本的需要,还要吸引建筑修复人才参与到古建筑保护的活动中,把互联网技术深入贯彻到建筑的修复活动中,把一些相关的知识体系制成电子文本发布到网络上,号召村民和企业人才投身于古建筑的保护活动[16]。
经济层面:整合村落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电商产业,打造村落自身品牌,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扩展村产业链,豐富产品类型,提升村落整体经济效益[17]。
环境层面:既要做到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又要建设新建筑,实现新与旧的结合。在古建筑的保护与新建筑的开发过程中,人们没有注意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18]。以段村的文化景观保护为案例,段村原始空间的大小没有改变,村内目前有1500多户村民,再加上每年来村内旅游的游客,村内的各项指标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人流量[19]。在旅游旺季,村中的步行街经常出现拥堵现象,这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传统村落可以利用互联网GPS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对客流量进行控制,这既能增强游客体验感,又能保护传统村落的环境[20]。
4 结语
传统村落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中国将要没落的传统村落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提出了构建互联网平台、打造传统村落文创产品、制定村落生态格局与创新驱动力等策略振兴传统村落。如今,互联网技术仍在进步,如何在村落发展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仍需其他学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任启力,叶洁楠.整体观视角下新徽派建筑设计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2-103.
[2]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89-90.
[3] 方玲,叶洁楠.皖南书院园林研究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04):94-95.
[4]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5] 张润楠,汤箬梅. AR/VR数字化技术下对环境空间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9-70.
[6] 陈芊慧,孙云鸿.浅析江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纹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77-78.
[7] 赵哲,黄维彦.基于地域文化的书屋空间环境设计——南京老城南旧屋改造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8]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9] 黄维彦,吴昊. BIM在国内建筑工程内装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艺海,2020(07):138-139.
[10] 曹亦南,熊瑶.中国传统门窗木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4):110-111.
[11] 吴馨宇,田晓冬.传统聚落中诗意美学的表达——以皖南徽州古村落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12]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13] 路丹丹,黄滢.传统村落人居生态景观改善策略研究——以苏州吴中区东山、西山风景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5-106,112.
[14] 赵坤,李永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民居模块化体系研究[J].艺术科技,2020(11):107-110.
[15] 戴子涵.论现代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20(20):161-162.
[16] 李逸心,王春.大数据对乡村空间设计改造的意义初探[J].艺术科技,2020(20):155-156.
[17]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21):179-180.
[18] 陈芳怡,李永昌.乡村风貌提升中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江苏省六合区横梁大营钟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49-150.
[19] 孔露.赤色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21):165-166.
[20] 金子.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旅游区景观设计——以昆山旅游度假区环湖大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87-188.
作者简介:张慧(1996—),男,山西吕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