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艺术乡建的冲突与协调

2021-06-15 18:58骆宁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艺术乡建的介入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艺术力量,由此农村建设的主体为农民、政府、艺术家和被委托方,在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农民、艺术家和被委托方三大主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进而形成“决策僵局”,使得乡村的改造建设寸步难行,政府需要发挥调解的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听取各方诉求,使得乡村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乡建;公共选择理论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0 引言

2020年,我国如期实现全部脱贫,但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而是新的奋斗起点。中国美不美关键看农村美不美,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依赖客观物质基础,需要稳定充足的基础设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乡村建设的传统模式是经过合同外包,政府对社会发布招标信息,由民间力量(集团、企业、公司等)进行公平竞标,政府根据收益—成本对比的原则选择被委托方,与中标的私人部门签订协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这样的方式产出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在乡村道路硬化、乡村环境改造、乡村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項目纷纷落地后,中国农村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乡村开始具有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生活节奏变快的城镇化特征。

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也付出了一定代价,一部分当地的民族文化都披上了城镇化的外装,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逐渐消失,因此在农村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处理好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极其重要,稍有不慎便会适得其反,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所提及的那样,“一旦城乡经济与文化上的传统连带发生断裂,乡土性的地方自治单位便遭到了全面破坏,洪流冲洗下的中国乡村,自然逃脱不掉溃败的命运。”[1]如何在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保留我国乡村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当代艺术家需要严肃重视这个问题,义无反顾地扛起保护乡村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责任,在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添加艺术和文化的元素,积极参与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中,为中国乡村建设注入一股艺术力量。艺术乡建的提出与国内外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2]、许村重塑[3]。而日本当代艺术乡建更是被誉为当代神话,许多国家争相效仿[4]。艺术乡建指艺术家持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立场,带有较强主导意识的乡村建设实践,通过文化保护、景观再造与空间生产、主体性重塑三种途径介入乡村建设[5]。然而在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后,乡村建设中原本的三大主体(政府、村民、委托方)变成了四大主体(政府、村民、委托方、艺术家),各大主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并且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使得四大主体之间的博弈变得异常复杂。

1 艺术乡建的决策僵局

乡村建设属于集体事务,牵涉多方利益主体,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制定的大部分决策都属于集体决策范畴,而牵涉利益主体的偏好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因此集体决策不像私人决策那样迅速高效。乡村建设的决策过程是各大主体不断博弈不断妥协的过程,最终制定出的决策也是各方做出利益交换的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政治上的观点,是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到集体或者非市场决策而产生的,它有自己的基本假设、视角和解释方法,缪勒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定就是“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6]。在各方利益得不到有效调解的情况下,决策不会自己产生,反而极有可能陷入政策僵局,若僵局得不到瓦解势必会使得相关活动的开展寸步难行,而艺术乡建的决策过程也是如此。

在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可以将艺术乡建的“要不要改造”“如何改造”“改造到什么程度”等陷入僵局的决策问题做出解释。

对于村民来说,劳动是必须的生存手段,生产资料如土地、农作资源、房屋等是当地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亩三分地”关乎村民的衣食住行,大部分农户都是依靠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维持生活,如若这些资源减少或者被破坏,那么农民就要面对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同时,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难免会触及部分村民的利益,例如乡村硬化需要占用土地,房屋改造需要占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会导致耕地减少等问题。以“经济人”假设分析,村民势必会维持现有状况,保护自己已有的利益和权利,对于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制定的决策,会倾向于支持不损害现有利益、获得更多利益的决策。

对于被委托方来说,成本和利润是永恒的问题。招标合格后的被委托方(常常是私人部门)利用其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乡村建设,包括房屋美化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工程。根据“经济人”假设所提出的,被委托方所作的每一个决策势必会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如材料的采购与使用情况、施工路线如何安排、工期长短等都涉及成本问题,被委托方通常不会选择需要更高成本的施工方案,因此,成本最小化目标可能会通过村民利益受损而实现,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土地占用问题等。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价值的实现和民族文化的保留延续是他们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艺术家必须根据当地乡村的特色进行设计和宣传,将他们的“艺术作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村庄的建设成果上,以实现他们的艺术价值,但是每一处设计、改动、要求等都会使得被委托方施工难度和成本提高,每一个细节对于施工方都是巨大的挑战,不仅施工工期会不断延长,而且对施工方来说还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如果艺术家和施工方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调节,必定难以形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设计方案,就可能出现“消极动工”现象,甚至是无法继续动工,这是艺术家与被委托方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特征,村民、被委托方、艺术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实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会轻易做出让步,如此一来,乡村建设的“要不要改造”“如何改造”“改造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就会陷入僵局,在三方僵持的情况下得不到有效解决,乡村建设和改造无法如期进行。处于“敌对”状态的三方通常不会自行沟通,仅靠内部协调让三方都满意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时候需要一个三方都信任的单位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调解。

2 公共权力瓦解决策僵局

政府被赋予了公共权力,对于公共事务管理具有当仁不让的决策权,要瓦解政策僵局需要政府依靠其权威,运用公共权力,进行资源分配和制定政策。但是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说,政府也有要追求的目標,通常其目标具有更强的公共性,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乡村建设背景下,政府所追求的目标是花最少的钱,办更多让群众更满意的事。换句话说就是政府的目标就是村民、艺术家、被委托方追求目标的有机结合,即在乡村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不损害村民的基本利益,又要让成果充分展现当地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同时尽量使实现成本最小化。

政府目标具有公共性,又是拥有公共权力的权威部门,因此政府需要承担瓦解政策僵局的“破冰”角色。首先,限制被委托方。政府通过招标协议的内容规定施工的限制和要求,以清单列表的形式规定工程的质量、效果、周期等内容,从而使施工方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为所欲为。政府划定权责列表,与被委托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府有权更换违反协议或者达不到要求的被委托方。其次,政府要劝说村民,通过宣传、教育、劝服等手段转变村民的传统观念,使得村民深刻明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和必然趋势,并且向村民做出承诺不会损害村民根本利益,软化村民的态度。最后,政府要对艺术家提出要求,实现当地文化与乡村建设的良好融合必然是硬性要求,但艺术家也需要权衡设计,发挥专业特长,在艺术设计中坚持实操性和可行性原则。通过政府部门对被委托方进行限制,对当地居民进行劝说、对艺术家提出要求后,三方利益诉求最终融合到政府追求的目标之中,各方僵持不下的局势得到瓦解。

3 艺术乡建的管理之道

多主体协同治理与建设乡村是艺术乡建的必经之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有关利益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就会导致政策僵局产生,利益主体内部不可能实现自行调解,只会造成决策滞留,工程与项目止步不前的后果。在整个僵局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代表公共利益、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应清晰地认识到,公共权力和权威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合理运用就可以解决好问题,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增强政府管理能力是艺术乡建的关键一环。

通过分析艺术乡建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协调可以发现,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是关键。艺术乡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艺术的呈现形式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特别是我国部分革命老区要实现振兴就必须与艺术相融合,这些革命老区多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很多地区仍不发达,在当前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行程中,艺术要融入革命老区的建设,必须要实现革命老区的红色元素、红色精神、红色传承与现代化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的融合,由党委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由政府牵头,监督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充分统筹好艺术和乡村现代的发展格局,充分兼顾村民、艺术家、被委托方等各方的利益,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保障村民利益是根本前提,艺术乡建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村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一切乡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将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当村民、艺术家、被委托方出现矛盾和摩擦时,要以保护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规劝和教育村民的方式必须符合我国的政治要求,切忌利用信息不对称对群众“坑蒙拐骗”、暴力执法或隐瞒事实。目前官民冲突的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政府务必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做到办事公平、公开、公正、透明,保证真正公民参与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艺术呈现是乡村建设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应在中国的农村大地上展现出来,让中国各地的文化艺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中华文化和艺术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乡村面貌,让各个地区的乡村既有现代化的容貌,又不缺乏民族节节气和民族文化的气息,是艺术乡建的基本理念,如果摆脱了这一基本理念,中国的农村就只剩下冰冷的钢筋水泥,无法显示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那将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遗憾。

4 结语

在集体事务和集体决策中冲突总是普遍存在的,在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看艺术乡建的过程,会发现村民与被委托方的矛盾、艺术家与施工方的矛盾,村民与艺术家的矛盾,是艺术乡建的三种主要矛盾。在各方博弈的过程中拥有威信和公共权力的政府成为矛盾的“调节者”,化解各方矛盾,协调各方利益,让协调结果为各大主体满意,并且做出一定妥协,最终保证艺术乡建能够继续顺利进行。这给人们带来重要的启示,即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多方参与的重要性和政府主导的必要性。艺术乡建为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抹上了文化的绚烂一笔,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阶段”的重要时期,2025年乡村振兴将全面推进。中国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和本,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难免出现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需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为导向,全面建成现代化的拥有文化气息的中国乡村形态。

参考文献:

[1] 邓小南,周飞舟,王长百.当代乡村建设中的艺术实践[J].学术研究,2016(10):51-78.

[2] 季中扬,康泽楠.主体重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2):99-105.

[3] 孟凡行,康泽楠.从介入到融和:艺术乡建的路径探索[J].中国图书评论,2020(09):8-23.

[4] 渠岩.艺术乡建许村家园重塑记[J].新美术,2014,35(11):76-87.

[5] 张颖.异质与共生:日本当代艺术乡建诸模式[J].民族艺术,2020(03):20-28,37.

[6] 陈振民.非市场缺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政府失败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06):89-105.

作者简介:骆宁(1997—),男,贵州册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地方治理与公共服务。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