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中的隐喻分析

2021-06-15 16:25许腾
青年文学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雪莱怪物

许腾

摘  要: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葛德文·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不仅被誉为哥特小说的杰作,同时也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和隐喻分析的方法来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轻视和科技的异化。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怪物;隐喻;雪莱;撒旦;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2

引言:

《弗兰肯斯坦》发表于1818年,至今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它讲述的是弗兰肯斯坦通过自己掌握的生命科学知识制造出新生命的科幻故事。弗兰肯斯坦原本打算创造出一个与人类相似的生物,但却因为紧迫的时间和身体不适而忘记初心,最后创作出了不人不鬼,奇丑无比的怪物。由于厌恶与恐惧,弗兰肯斯坦无情地抛弃了它。怪物自己学习人类的语言和知识,试图使自己人化,它希望人们不会在乎它外表上的缺陷,它渴望得到人们的爱,希望能与人们正常相处,但人类固有的观念却始终无法让它融入人类社会。怪物身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后,它找到他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乞求他为它制作一个女性怪物来陪伴它。弗兰肯斯坦担心怪物繁衍下去造成更可怕的后果拒绝了它的要求,怪物怒不可遏,接二连三地伤害弗蘭肯斯坦的家人朋友,弗兰肯斯坦也怒火中烧追寻怪物,想为亲人报仇,小说最后以两位主人公的悲剧结尾。《弗兰肯斯坦》刚被引介到国内时,引起的关注并不多,直到进入20世纪,对《弗兰肯斯坦》的解读在国内学界才迎来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以弗兰肯斯坦为主题的论文从2000年至今共计达400多篇。从方法论来看,国内目前的研究涉及最多的是女性主义与生态批评,而关于隐喻方面的研究很匮乏,因此本文将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弗兰肯斯坦》中的隐喻。

一、怪物与雪莱

“我没日没夜地苦干了两年,一心想使毫无生气的躯体获得生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废寝忘食,弄得自己心衰体虚。我多么希望如愿以偿啊!现在我折腾完了,美丽的梦幻也随之化为泡影,充塞在心头的只是令人窒息的恐惧和厌恶。我亲手制造了这个生物,可他的丑模样简直叫我无法忍受。我急忙冲出实验室,跑到卧室里踱来踱去。”[1]弗兰肯斯坦对自己呕心沥血制造出来的生物感到失望甚至痛苦,怪物将被遗弃这一事实随之不可避免。由于厌恶与恐惧,弗兰肯斯坦无情地抛弃了它。怪物惨遭弗兰肯斯坦遗弃实际上隐喻玛丽雪莱的被家人排外。玛丽·雪莱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因为难产永远地离开了她。她的父亲葛德文先生热爱阅读和写作,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无暇看管她,因此照顾她的责任就交给了保姆。其父亲再婚后,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均由继母负责,继母对她冷眼相待以至于玛丽·雪莱在自己家中成了外人,在没有父母的关爱的环境中,她特别渴望亲情与爱护。

怪物对爱的渴望与追寻也是玛丽·雪莱对爱的渴望与追寻的隐喻,怪物无意中来到一家农舍,住在这里面的人父慈子孝,怪物很羡慕并渴望加入他们当中得到他们的爱。“老人收住话音,顿了顿,又继续说道:“如果您愿意将这件事的详细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或许我能帮您消除他们的误会。我双目失明了,无法从您的面容作出判断,但听了您的谈话,我相信您是真诚的。我很穷,又是个被流放的人;但是,如果我能为谁做点什么,不管是做什么吧,我都会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的。”[1]怪物在失明的老父亲那边似乎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人类的一丝丝爱意,被相信了一次(尽管是在老人不知道自己丑陋的模样的情况下),它第一次觉得自己得到了爱。玛丽·雪莱由于自小缺乏母爱与父爱所以她一直在想办法填补自己精神的空缺,后来她在柏西·雪莱那里找到了爱情,“1814年夏,柏西·雪莱携妻子哈丽特造访戈德温,与玛丽·雪莱一见钟情。后来两人不顾众人的反对私奔。”[1]她从此感觉到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可见二者命运之相似。可是怪物最后被老人的孩子们发现而且殴打,再加上向弗兰肯斯坦乞求无果,它心灰意冷,对永远无法得到爱而感到绝望。玛丽·雪莱的婚姻生活也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因为三个孩子的死亡和丈夫溺水身亡,她被打回到生活的原点。玛丽·雪莱借助怪物这一形象其实是在写自己,由于身世不幸,她自己一生中都在寻找爱的路上奔波,因此她通过怪物被遗弃后一直寻找人类的爱的故事来隐喻自己的人生经历。

二、怪物与撒旦

玛丽·雪莱认为“怪物具有潜在的兽性,也暗示怪物具有完全的人性。”[2]人性本善,怪物刚诞生时就如同一张白纸,纯真善良,它在看到迪·莱西一家人饱受贫穷折磨的时候默默施以援手,偷偷帮助费利克斯去砍柴。善良的生物应该得到公平对待,然而它的善意还是抵消不了它的“缺陷”,在怪物鼓起勇气向那家人寻找身份认同的时候还是遭到了拒绝与殴打。怪物总是得不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公平对待,甚至得不到任何的同情。怪物的这一遭遇是对《失乐园》中撒旦的遭遇的隐喻,文中好几处引用《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例如“而我,就像那个大魔王一样,心里装着一座地狱,我得不到任何同情。”[1]

它痛恨造物者为什么不认真地制作它,胡乱创造以至于成为了人类讥讽奚落的对象,它决定去找造物者弗兰肯斯坦讨回公道。在路上它遇到了一个小朋友,它尝试和这个小朋友交朋友,但是小朋友却厌恶它丑陋的外表并称它是 “吃人的魔鬼”。怪物后来发现这个小孩竟是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威廉不停的辱骂、挣扎终于点燃了怪物的怒火,于是这一次怪物选择了用暴力进行回应——他杀害了威廉。它原先善良的秉性开始黑化。在向弗兰肯斯坦讨要女性同伴无果又看到弗兰肯斯坦与伊丽莎白享受美满的婚姻,在嫉妒之下它杀掉了伊丽莎白进行报复。怪物没有选择造物主弗兰肯斯坦进行报复而是选择他的亲人进行报复,复仇的针对者并不是造物主本人,而是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无辜的人,这一报复行为隐喻了撒旦的报复行为,撒旦的复仇针对的不是造物主上帝而是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夏娃,并引诱他们偷食禁果,堕落为恶魔。怪物的报复心理实际隐喻了撒旦的报复心理,怪物出于嫉妒才选择报复,撒旦也是如此。“在《失乐园》中,撒旦为了毁灭亚当和夏娃因而怂恿他们偷吃禁果,是出于嫉妒亚当和夏娃受到上帝的宠爱无忧无虑地住在天堂里,而他却被驱逐到地狱。”[3]怪物与撒旦的遭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遭到遗弃得不到公平对待和幸福,都出于嫉妒采取了报复性手段去摧毁别人的幸福。

三、主题与人性

“善与恶”作为小说的一大主题隐喻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怪物从一开始就被“父亲”厌恶,它从来没有得到“父亲”的爱,所以它从诞生之日就一直在追寻爱的路上探索,它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人与事物,犹如一个“新生儿”,身为“新生儿”的它就能主动帮助生活在一家农舍里的贫苦人家砍柴干活减轻负担,可以看出它很善良,说明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这条追寻爱的路并不好走,它的善良换来的不是人类的爱,反而经受了人类的很多打击,怪物的人性开始泯灭,从善变恶,体现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善良在打击下与摧残下也会变恶。怪物变得暴力起来害死了好多人,它自己最后也走向死亡。怪物的悲惨结局是弗兰肯斯坦以及生活在这个社会其他人的冷漠、同情心的缺失一手造成。如果当时弗兰肯斯坦或其他任何一个人拿出一点点同情心给怪物都不至于使这篇小说发展为悲剧。细读文本能够发现这一情节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意义,现实社会中的人类应该以弗兰肯斯坦为戒,争取积极塑造他人而不要抹杀他人。

《弗兰肯斯坦》开篇就讲述了青年科学家弗兰克斯坦从小拥有和谐的家庭,父亲和母亲给予他无穷无尽的爱,家境殷实,还有善解人意的伊丽莎白,自己也学业有成。按理来说他应该感到知足,珍惜家人和生活,但是他却离开亲朋好友痴迷于实现自己的造人大业,一心想成为造物主,“由我缔造的一种新的生物将奉我为造物主而对我顶礼膜拜、感恩戴德。许多尽善尽美、妙不可言的幸运儿亦将感谢我赐予了他们生命。”[1]可见人性的贪婪野心与虚荣心。他全身心地投入“人造人”的实验中,想尽一切办法运用生命科学知识制造出一个新生命,当新生命出现后,他并没有感到作为造物主的喜悦而是厌恶这个丑陋的“新生儿”并抛弃了它,没有尽到一个造物主的责任。怪物“因为无姓无名而无法获得正当的身份和主体性,由此陷入他者的表意系统的无限循环。”[4]可见怪物悲惨命运的根源就是弗兰肯斯坦的遗弃。这一点体现出小说的主题,即在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原则下合理运用科技并为之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这一主题是对人性中的责任义务意识薄弱的隐喻。还有在女仆贾斯汀蒙冤被定罪处决时,弗兰肯斯坦明知道真相可他因为怕受牵连最终却选择沉默,没有说出真相,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小说结尾,弗兰肯斯坦为他的恶果也付出了惨痛代价。试想如果小说中的主人公能够以一个完整的人格去钻研生命科学,也许就不会有一系列悲剧的发生。他最后的悲惨结局实际上暗示了作者玛丽·雪莱的忧虑,她担心未来会有许多“弗兰肯斯坦”由于利欲熏心会在科技圈里迷失自己,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弗兰肯斯坦》启发性很强,令人警醒,一方面揭示了在雪莱生活的那个时期女性地位的低下,另一方面,提醒人们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尤其是科学家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提前考虑好成果出来后可能引发的后果和对社会的影响,并有为一切后果承担责任的决心,不再做下一个弗兰肯斯坦。

参考文献:

[1]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7:117-129.

[2]Mellor,A. Mary Shelley:Her Life,Her Fiction,Her Monsters[M].London:Routledge,1988.

[3]Milton J,Fowler A.Paradise lost[M].Pearson Education,2007.

[4]王卉,卞鈺涵.《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性悖论[J].语言教育,2014(3):75-81.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雪莱怪物
失踪的怪物等
《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文诉求
《弗兰肯斯坦》在21世纪的戏剧改编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一诺30年
名言名句
Women in the Workplace, Fighting Spam, Money in the Museum, and the Mood for Food
明天
曾被误认为怪物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