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友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种标志,它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产生友爱的原因有三种,与此对应产生了三种友爱,即善的友爱、实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但是友爱关系的产生与建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友谊建立后要维系好它也不是一件易事,会困难重重。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更好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
作者简介:黎荣(1996-),女,白族,湖南省张家界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伦理学专业2019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2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理论渊源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就友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研究的哲学家也有很多,例如荷马史诗、古希腊神话中就有大量与友爱相关的故事,古典时期的戏剧也更是各种友爱故事的荟萃。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所以友爱也产生于和谐;赫拉克利特却与毕达哥拉斯相反,认为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友爱只能在相反物中产生,“最优美的和谐来自不一致”;而恩培多克勒则与之相反,提出“同类相知”说,因此友爱只能在相似的事物中产生,它来自彼此之间的相似性,二者因彼此身上具有某些与自身相似的特点和习性才可能成为好朋友;苏格拉底认为友爱是我们人的内在要求,对友爱的需求是追求内在的本真自己的要求;柏拉图关于友爱的讨论主要体现在《斐德罗篇》、《吕西斯篇》与《会饮篇》中,柏拉图认为由于我们自身的不美不善,所以我们需要追求“友爱”,由此有了追求最美、至善的欲望,这种追求最美和至善的欲望又让我们对美的事物和善的事物变现出一种迷狂,这种迷狂是排除了动物式的性欲和一些低贱的快乐,它可以使我们达到至善的快乐:沉思。
二、亚里士多德对于“友爱”概念的界定
友爱在现代新华字典的解释为“友好亲爱”;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为“没有国度、民族、性别和年龄等差别的限制,彼此以‘朋友、‘伙伴相称,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帮助和志趣相近的人际关系双方或多方,在相互交际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亲切的情感。”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情;或者说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谁也不会愿意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独缺朋友的生活。”[5]165每一种友爱都是由于某种善、快乐或有用而发生。关于友爱的数量方面,他认为“在完善的友爱的意义上,正如一个人不可能是许多人的朋友,正如一个人不能同时和很多人相爱一样(因为,爱是一种感情上的过度,由于其本性,它只能为一个人享有)。”[1]1158a10-15
三、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分类三种
友爱的本质是某种德性,一种基于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共同或相似的德性而形成的一种友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但友爱也并不是局限于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为人们所爱,只有可爱的事物,即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2]252所以,与三种值得被爱的事物相对应就有三种友爱。
(一)实用的友爱
实用的友爱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是因能从对方得到好处而爱,所以说实用的友爱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友爱。自身是实用的友爱的出发点,而不是对方。就如同我们愿意同聪明的人相处,不是因为他有这种品质,而是他能作为别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到:“有用不是一种持久的性质,它随着时间的 迁移而变化。有用的友爱常见于老年人和以获利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之中。”[2]254对方只是我们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已,一旦达到了此目的,就不会再继续来往。所以,这种友爱不是真正的友爱,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友爱的稳定性将受到破坏。
(二)快乐的友爱
快乐的友爱是因为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就比如生活中我们大家都喜欢和幽默搞笑的人相处,因为他们能让你开怀大笑。所以这种友爱也不是真正的友爱,它不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和实用的友爱一样,如果对方失去了作为手段的价值,那么这段友爱也就会消失。在青年人的生活中这种友爱最多见。亚里士多德认为:“青年人之间的友爱似乎是以快乐为原因的。青年人憑着感情生活,他们追求令他们愉悦的、当下存在的东西。”[1]254青年人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强,所以,他们之间很容易产生友爱,同时也容易消失。
(三)善的友爱
“善的友爱是好人和德性上相 似的人之间的友爱。”[1]254因为只有好人即有德行的人才能够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愿望他好。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友爱的双方因彼此自身具有德性而相似;快乐的友爱双方因能得到快乐而相似;有用的友爱双方因能给彼此带来用处而相似。”[1]255善的友爱把对方当作目的,而不是因为对方对我们有用或者能给我带来快乐。亚里士多德把这样的友爱称为真正的友爱,因为它稳定、持久。但是现实生活中,善的友爱并不多见。
四、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基本性质
亚里士多德看来,每一种友爱都追求一种属人的善,关于友爱性质的讨论主要是从友爱自身的层面上来探讨的。
(一)相互性
友爱的相互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指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即能相互感知对方的善意和能和彼此感同身受的去体会对方的情绪——“感觉他的朋友对其存在的感觉”[2]283第二是指友爱是需要相互回报的,即我们既是施惠的主体,同时也是受惠的客体,这也就表明在友爱中我们的互主体性。即情感是需要相互表达出来的。比如我们在伤心难过的时候朋友的陪伴和安慰会让我们感觉没那么难受,“所以,我们有时候竟弄不清,我们的痛苦是因朋友们真的分去一份,还是因为他们的在场使我们愉悦或使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同情而得到减轻。”[2]286 朋友之间,彼此好也是相互的,我们即是实施好的主体,也是接受好的客体,在友爱的关系中,彼此都是互为主体的,双方只有一方一味的付出,这段友爱也是不长久、易消逝的。
(二)相似性
哲学家恩培多克勒主张友爱是发生于相似的人之间,理由是事物的法则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谚语说“同类与同类是朋友”,“寒鸦临寒鸦而栖”[2]25《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我们先放下这些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因为它们同我们目前的讨论没有关系),我们来研究的这个问题是与人相关并对我们的道德与感情有意义的方面,”[2]1155b6-9这就表明,我们就得用伦理的方法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这里所所说的友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是人与物之间。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相似性只有在好人之间发生才会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在坏人之间也会有相似性产生,但这种相似性是短暂的、不稳定的。“然而,相互之间没有快乐,或者不能从相同的事物上得到快乐,人们就不可能一起共度时光”。[2]237-238这也与中国古代所说“同志为友”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亲密性
只有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非常亲密的关系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友爱。也就是说友爱具有亲密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形成善的友爱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亲密性,他说“再者,你必须彻底了解一个人,与之相处亲密,而这件事做起来是很难的。”[2]239由于人与人之间亲密性的形成很难,所以我们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和很多人发展成为善的友爱,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份持久、稳定的友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不同的朋友也不能付诸于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这和儒家的“仁爱”一样,我们的爱是有差别有区别,不同于墨家的“兼爱”。
(四)共同生活
要形成亲密关系,必须要有共同生活,以共同生活为基础,共同生活才会有彼此了解、关心、帮助,然后建立 亲密关系。“没有什么比共同生活更是友爱的特征的了:穷人希望得到他们朋友的帮助,甚至那些享有福祉的人也愿意有朋友一起消磨时光”。[2]237 “因为,分离虽然不致摧毁友爱,却妨碍其实现活动。但如果分离得太长久,友爱也会被淡忘。所以有人说:‘若不交谈,许多友爱都会枯萎。”[2]237换句话说,共同生活是对友爱的考验,“这种友爱需要时间,需要形成共同的道德。正如俗语所说‘只有一块儿吃够了咸盐,人们才能相知,成为真正朋友。” [2]234所以,共同生活是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分享感情的平台。
(五)德性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友爱不同于单纯的感情(尽管它伴随有感情),也不同于单纯的善意,它“是一种德性,或者是包含着德性”。[2] 1155a1-5亚里士多德说友爱是一种德性,是一种伦理的品质,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高尚的。说友爱是必要的,它是指友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友爱,另一方面城邦生活的维系也不可能离开友爱,等等。生活必须品,我们一般都会说是重要的但不会说是高尚的,因为必需品往往只是我们为了达到某一更高更好目的的手段。友爱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需要的善,而且它是一种更好更高尚的东西。善的友爱以彼此共同的德性为基础,依靠的不是那种必要性,而是比我们生活必要的东西更好、更高尚。
五、结语
我们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友愛观问题,并不是以获得有关友爱的知识为目的,而在于培养友爱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说:“在实践的事务中,目的并不在于对每一个课题的理论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而要力求应用或者以什么办法使我们变好。”[2]229因此,我们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把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运用于我们实际的人际关系互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丽丽.《柏拉图爱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苗力田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6]陈治国,赵以云.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研究的觉醒与演进[J].哲学动态,2012(6).
[7]廖申白.友爱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地位[J].哲学研究,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