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章 黄慧
摘 要: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政工作是高校政治办学治学的生命线,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政工作协同发展治理中给予深邃指引,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学理逻辑基础、现实逻辑基础和战略逻辑基础。在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从战略协同、运作协同、资源协同、文化协同和治理协同等五个方面推进协同与创新,达到更好的结合,共同促进二者领域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基层党建;学生思政工作;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8-0041-05
Abstract: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re the lifelin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guides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has the theoretical logic foundation, the realistic logic foundation and the strategic logic found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need to promote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from five aspects: strategic coordination, operation coordin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cultural coordination and governance coordination, joint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n the two fields.
Keywords: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Party building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深入回答了事关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
“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2]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立志于實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培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小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去勇于实现中国梦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建设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委的重要工作,是高校政治办学治校的生命线。开展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是高校政治办学治校、有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政治办学治校的有效途径,是党领导高校的具体体现,也是有力开展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探索高校基层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与创新,是高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办学治校的重要保障。
一、提出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生思政工作的指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各领域体制机制建设,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系列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确保社会各领域高质量良性发展的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宏大主题,其本质具有战略性、全局性,也可以从某一微观领域上直入该主题。从高校基层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看,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思想为该领域进一步指明方向,为其协同与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也是题中之义。
回顾新中国七十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强国之路,才使得国家治理变革成为现实可能,这揭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治理就没有方向[4]。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治学根本方向,准确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基本理念。党的建设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统领,为其他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提供政治方向保障。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在党的建设指引下服务于学生管理、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和校园安全等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强调知识体系教育、业务技能培养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统一,党的建设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协同创新,进一步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党的建设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思想也较为活跃,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都对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但是,高校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大多数高校将两者隶属于不同部门,两个部门分开组织实施,缺乏协同工作的重要基础,缺乏运行机制的有效联系,存在协同合作少、形式主义多的“两张皮”现象;二级院系的专业教师往往对课程思政有所忽视,在专业课教学当中没有很好的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多数专业课程教师只注重个人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社团建设等也缺乏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政工作的“大党建”“大思政”意识,没有处理好“抓党建”和“抓业务”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头热”、挑担“一头重”的现象,未能贯彻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忽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级职能部门往往只是布置党建和学生工作的任务,布置需要完成的任务,对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到位,满足于上传下达,“不出事就是本事”的思想毒瘤难以消除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邃在于制度体系创新,高校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是同根同源,党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大政方针与时俱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年青一代学生的特点有效开展,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应把握二者内在逻辑,在体系和制度上进行协同创新,在高校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落实。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政工
作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
我国高校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根同源,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治校方向;就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体现了二者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逻辑规律。
(一)学理逻辑:内涵统一是协同发展的基础
高校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政工作具有相似的结构要素,内涵具有统一性,体现为根本目标的一致、工作方法相似与相关领域交叉。首先,二者都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培养出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政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统领。二者目标达成一致。其次,二者都是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强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认同,发挥先进组织和个人引领作用加强组织建设,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注重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和行为养成的感染性,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作方法相似。再次,高校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政工作虽然属于高校的两个子系统,但在国家战略部署中却胜似于母与子的关系,两者有区别的同时却又相互叠加和交叉,交叉领域的存在让二者在体系和制度等方面一脉相承,为两者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现实逻辑:外在归因是协同发展的前提
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与学生思政工作既相互促进又互有兼容。首先,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党建工作能够确保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能得到贯彻与落实,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与指导,并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学生思政工作除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外,还担负着引导优秀青年学生自觉向党组织靠拢,为党组织吸收优秀学生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引领的任务,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可以说,思政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6]其次,制度建设的完善加速了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众多高校认识到了“两张皮”现象,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二级院系实行党政“一肩挑”,加强了意识形态和业务工作的融合,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工作骨干的带头作用,形成了有机融合,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基层领导保障。再次,“双带头人”制度的实施,为党建工作与业务实施提供了指引,基层党支部书记既是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优秀代表,也是学科健身的带头人,起到双带头、双引领的作用,引导党建和业务的有机统一,共同在相同的外在归因中潜移默化的为引导二者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前提。
(三)战略逻辑:国家战略是协同发展的保障
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发展的基本走向,也反映了高校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政工作当前的主要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2]“高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7]高校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于高校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8]还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9]的重大论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无限的信心和坚强的后盾,也无疑明确了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党管高校、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战略作用,深化了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意义的科学认识。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协同路径
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政工作的协同发展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具有特殊意义,是确保高校政治办学治校的根本保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二者的协同发展应从运作协同、战略协同、资源协同、文化协同、治理协同来开展,实现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政工作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一)战略协同:加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实现基层治理的创新
战略协同是基于高校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发展要求,就是要做出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谋划。首先,顶层设计科学性。科学的顶层设计可以解决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整体效应,可以明确各主体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可以根据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基层治理主体的合理布局,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校党委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系基层治理主体的工作方法、业务效率和治理效果,具有方向标和统领作用。其次,强化基层战略的创新。顶层设计是宏观的,基层运行机制是具体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执行需要一脉相承,顶层设计也需要根據基层具体执行情况及时调整规划,基层治理主体必须在科学的顶层设计框架下实现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基层治理主体如学科专业负责人、社团指导老师、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骨干等要熟知顶层设计宏观规划和具体目标,根据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和条件、群体特点,因地制宜,设计适合本领域发展的规划,落实顶层设计到对象个体,让个体切实感受协同发展的效益,使对象个体具有获得感。
(二)运作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实现“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运作协同是指党的建设工作和学生思政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能够相辅相成、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工作过程的协调、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一致的目的。在构建多方主体协同机制时,应吸收更多基层主体参与协同工作,在“大党建”“大思政”统一育人理念前提下,明确多方权责,在涉及协调、统一发展机制的各个层面逐渐完善,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师生参与-学科渗透”的多元发展机制。“大党建”不光是党建工作人员的事情,“大思政”也不光是学生思政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它既是从上到下的层层紧密落实,逐节有力执行,也是各平级部门、全体师生员工横向的全面铺开渗透,需要更多的基层主体参与进来,形成统一的思想步调和工作机制。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高校党委承担主体责任,各职能部门分工协调,院系基层工作主体分担具体工作落实,但一定程度存在相互壁垒,各多元主体间协同机制缺乏。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中基础工作,行动建党是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需要各主体高度认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党的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效,关系到高校的每一个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方向。党的建设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不分你我,相互促进、相互支撑;需要学校党委统一规划和部署,在具体工作推进中破除壁垒,促进参与主体同抓共管、抓牢抓实。[5]“大党建”“大思政”迫切需要渗透在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社团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具体工作,特别是要在教育主体中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让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在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学科建设、社团建设亦是如此。因此,在不同领域都需要渗透党建和思政工作主体,形成强大的运作合力,促进形成不留死角的“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三)资源协同:强化载体融合,实现育人平台相融
资源协同是通过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各要素的匹配和重组,使各参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形成合理统一的结构,促进协同发展的目的。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政工作“两张皮”现象多数因为“两套人马”的运行机制所导致,学生工作部门日常事务往往会脱离党的建设独立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忙于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可能脱离党建思想的学习。学生思政工作与学科建设“一头热”现象,往往是专任教师忽视党建与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未能站在一定政治高度统揽全局,使之挑担“一头重”。高校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政工作都是育人工作,确保培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是政治过硬,育人的载体都是通过各多元主体来实施,各主体要强化教育载体融合,构建党建与思政工作共同育人的载体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的时效性,从而提高治理能力。很多二级院系党政“一肩挑”,强化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引导优秀学生既是专业能手又在学生中起到政治引领作用,这些都是资源协同的有效手段和形式。
(四)文化协同:厚植中华文化精髓,实现育人文化同源
文化协同是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党已走过百年历程,新中国也已经历了7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之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体系和制度比起其他任何制度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这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烟波浩渺的中国文化,只有深深厚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的“中国之治”才能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与力量。任何体系自身都有一个形成、变化、发展的过程,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不成体系到体系建立再到体系发展的过程。当前,高校党的建设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组织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业务建设,两者虽有交叉但又形成两条线,各自体系中有重合但又有不同领域,二者都处在体系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形成了独特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体系,需要吸收各自的优势形成文化创新与传承机制,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同时融入到二者之中,加强二者独特文化的融合,避免外来文化的侵扰,充分利用二者优秀文化符号,重视精神塑造和文化引领,将更多的党建与思政工作文化精髓引入治理主体与客体的精神世界。
(五)治理协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
治理协同是指在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多主体、多层次相互配合推进治理,有效弥补治理缝隙。首先,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在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治理主体起着引导、支配、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功能作用。党的建设建工作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治理组织和治理者作为协同治理的主体,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在共建共治共理的诱导下,职能部门、政工干部、基层党小组、社团群体、学科团队等积极参与治理协同,提升治理水平和效能,强化党的建设工作在协同治理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多元治理主体潜力,创新组织形式,推进治理方式变革,引导和促进相关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其次,实现二者治理客体的现代化。现代治理主客体始终处于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中。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政工作治理客体现代化,不只是治理主体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更是治理客体自觉回应治理主体的现当代要求,自发提升自身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诉求。[10]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政工作一脉相连,二者治理主客体相辅相成,厘清上层治理主体担当、强化基层治理主体责任是关键,引导二者共有的治理客体的现代化是协同治理的有效途径。高校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政工作的现代化治理,需要二者的治理协同,建立层次高、多元化、范围广的立体治理格局。
四、结束语
高校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政工作取得成效是高校政治办学治学的保障,在任何时候高校都不能脱离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治校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也需要强化年青一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年青一代崇高理想和使命担当,使年青一代樹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指南。党的建设与学生思政工作同为高校政治办学治学的生命线,需要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协同与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王沪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