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德富 浙江工业大学 王立华 陈芳华 杭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协会
课题组对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南京、成都等12个全国主要城市2018-2020年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进行了摸底调研(如图1、2)。
从双创载体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双创工作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这两年规模较为稳定;广州和深圳这两年有较大幅度提升;武汉、南京和苏州等城市起步晚,但这两年发展增速较快;西部和北方城市创新创业氛围有待提升,双创载体的规模和质量都较为一般。杭州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双创平台数量处于全国第一阶梯行列,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略逊一筹。
图1 全国主要城市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家)
本课题组对杭州市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进行了摸底调研(如图3、4)。截至2020年,杭州市累计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81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省级众创空间144家。市级孵化器累计认定2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48家,省级孵化器107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已连续多年位居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图2 全国主要城市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数量(家)
地区分布上,杭州孵化器数量最多的5个区分别为滨江区、余杭区、钱塘新区、萧山区和西湖区,滨江区2020年累计拥有孵化器61家,数量占比超过全市的25%;滨江区孵化器数量近年来增幅较大,近三年,每年新认定市级孵化器数量占全市当年认定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图3 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地图
图4 杭州市众创空间地图
杭州众创空间数量最多的5个地区分别为滨江区、余杭区、西湖区、钱塘新区和萧山区,其中滨江区众创空间数量占比超过全市总量的20%。
从生根发芽到遍地开花,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完成了从量变与质变的成长。截至2020年底,杭州累计拥有市级(含以上)双创载体394家、孵化器213家、众创空间18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48家,省级10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省级144家。2020年杭州新增市级众创空间29家,省级众创空间36家;市级孵化器总量较2019年增长19%,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较2019年增长17%。
杭州孵化器的营收能力近年来“大步快跑”。2020年,杭州孵化器总收入为200902万元,较2019年增长13%;孵化器平均收入为909万元。收入分布上,房租及物业收入占比最高,2018至2020年连续3年占比超过60%,其次是综合服务收入,占比仅次于房租与物业收入。
杭州众创空间总收入为34070万元,收入分布上,服务收入、房租及物业收入占比最高,均超过1/3,服务收入次之,投资收入占比14.53%。2017年至2020年间,众创空间的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增长迅猛,已经从15%左右增长至33%,房租收入也逐年提升,同时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逐步减弱,体现出众创空间服务方面创收能力的日益增长,发展模式趋于成熟。
创新创业已成为杭州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但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专利数量等技术创新实力方面,杭州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还略显不足。
一方面,杭州双创平台需要在推动双创升级方面不断深入。要聚焦前沿科技方向,大力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提升创业孵化质量和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杭州要进一步积极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各类双创载体集聚发展,在杭州已形成了若干创新创业生态圈,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关注孵化企业数量的规模化增长,更需要关注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孵化企业的质量,服务业态向更高层次迭代,带动整个创业服务生态的升级发展。
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国际知名孵化器来本土落地或与本土孵化器合作运营并以此带来新模式、新经验和新技术的案例不断增多,为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人才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助力,给国内孵化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紧跟创业孵化全球化趋势,开拓国际视野,打开国际发展格局,是杭州作为创业孵化强市的使命。
首先要加速“引进来”。鼓励杭州本土民营双创平台开拓国际业务,通过与海外高校、科研院所、国际技术平台合作对接、引进海外创业团队、资本、高尖端技术等资源,为本土孵化打开视野。完善“绿卡制度”等相关政策,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国际一流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参与中国双创,从实际合作中吸收借鉴先进理念与实操经验,将外来经验本土化。
其次要推动“走出去”。搭建海外创城交流服务平台,积极拓展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等国际型交流与合作,鼓励在孵的创业企业寻找切入点参与此类海外活动与大赛;组织和举办剧本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孵化发展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孵化机构、孵化器联盟参与;鼓励企业设立离岸孵化载体,不仅能搭建人才与技术双向输出渠道,还能推动构建海内外创业孵化协同创新脉络。
当前,创业孵化与产业需求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综合型的双创平台很难满足专业细分的需求时,专业领域孵化、细分产业孵化等表现出生命力。双创平台不再只提供创业空间和简单服务,更多的是辅导,为细分行业和专业的技术领域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杭州除了众多软件、医药、文创等产业的双创平台外,还紧跟前沿产业发展,在车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等新兴细分领域也逐渐出现孵化载体。众多行业龙头企业也参与进孵化器的建设,如海康威视、恒生电子、思创医惠、数源软件、迪安健康、万事利等在自身领域的头部企业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帮助产业链相关企业成长,同时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