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与防控*

2021-06-15 03:08周宇吟胡林霞潘锦晶张泽洪
医学与哲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范畴编码医疗

周宇吟 胡林霞 潘锦晶 张泽洪

随着政策窗口的开启与5G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互联网医疗已逐渐赋能核心医疗的领域,具有开具处方及线上购药的权力。5G赋能医疗本质上是技术赋能,而技术从来就是“双刃剑”,5G给医疗带来更强的赋能的同时必然会潜存更大的风险,由此会引发系列的伦理问题。从风险理论角度分析,风险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主观感知的,无论是哪种风险都会抑制5G赋能医疗的应用,从这个角度说,探讨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就具有了现实价值。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Glaser[1]指出,扎根理论是通过系统地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归纳、提炼和抽象,从而形成理论的一种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按照扎根理论的一般流程,对数据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后构建出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因素模型。

1.2 理论抽样

结合研究目的与样本代表性、相关性原则选择26个受访对象。受访对象资料:男15人(57.7%),女11人(42.3%);年龄23岁~50岁,平均年龄(34.19±7.28)岁;学历为本科9人(34.6%)、硕士10人(38.5%)、博士7人(26.9%);分布临床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职能科室包括信息科、医保管理科等。

1.3 数据收集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每次访谈时间约20分钟。访谈内容主要为5G赋能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改进意见与防控手段。访谈结束后将资料进行整理总结,最终得到1万余字的访谈记录,随机选择了2/3的访谈记录(共17份)进行编码分析和模型建构,另外1/3的访谈记录(共9份)留作理论饱和度检验。

2 数据分析

2.1 开放式编码

首先对每一个访谈对象进行编号并整理访谈资料,得到原始语句600多条,经过精简后获得192条代码,通过进一步抽取提炼,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概念,标签化形成了64个正式概念,并将上述概念归纳为20个范畴,具体内容见表1(因篇幅所限,每个范畴对应的原始语句仅保留2句)。

表1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2.2 主轴编码

把开放式编码形成的20个范畴进一步归纳为6个主范畴,分别为功能风险、经济风险、时间风险、隐私安全风险、相关政策、配套就医流程,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

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将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以此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构建和发展出一个5G赋能医疗感知风险的理论框架,称之为“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因素模型

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用另外1/3的访谈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5G赋能医疗的风险因素的6个主范畴已经发展得很丰富,没有发现新的范畴和概念,6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因子。由此可以认为,上述“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因素”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3 5G赋能医疗感知风险因素与防控对策

3.1 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主效应因素与防控

其一,功能风险与防控。5G医疗需要面对技术验证、可行性研究不足等难题,而且5G的网速和网络稳定性也有待观察[2];与此同时,5G医疗存在适用范围和地区有限、网络医疗信息冗杂和公众真伪信息辨别能力差异较大等问题[3],5G医疗作为一项新技术,要使其广泛接受,提高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尤为重要。在5G医疗时代,虽然初期存在应用范围有限的问题,但是技术的进步延伸了其适用范围,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利用超声机器人技术,成功实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5G远程超声诊疗,使5G逐步赋能到核心医疗领域。要解决5G医疗操控复杂的问题,“互联网+医疗”相关医疗设施及平台建设时应注意和医生、患者已有的操作习惯相吻合,防止影响其感知易用性;可以利用5G大带宽、高速度、低时延的特点,通过视频取代文字或语音交流,减少由于互联网医疗跨地域性产生的误解[4],提高患者持续信任。

其二,经济风险与防控。5G赋能医疗的本质是医疗,而医疗的本质是公益性,不能过度逐利,5G医疗需要融合许多行业,社会资本的介入存在损害医疗公益性的可能性。虽然“互联网+医疗”提升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但新技术仍旧有新的“门槛”。由于设备成本较高,落后地区经济实力不足,引入仪器时难免受限;公立医院的市场参与者属性导致难以避免的诱导需求产生[5],且远程手术的额外支出也阻碍了经济不发达地区人群使用5G医疗。从宏观的政策角度分析,开展顶层设计,将符合相关规定的5G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覆盖范围,能有效管控5G医疗的逐利行为;从中观的医院层面分析,医院需要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与线下同样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制,量化考核内容,提高医生经济回报,以远程医疗取代医生的“飞刀走穴”现象,减少患者额外支付,处理好医院层面与医务人员的利益协调[6],维护5G医疗的公益性。

其三,时间风险与防控。时间风险与用户满意度呈负相关,用户感知时间风险越大,满意度越低,从而会导致用户放弃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7],应加强医院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人才建设,培训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8];线上患者需要医生随时随地回复,可能占用较多医生私人时间,应该在遵循个人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同步、异步交流,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探索多种医生线上排班模式,灵活服务患者。由于互联网医疗服务不受时空限制,医生出诊更灵活,因此既可以在上班时间排班,也可以在休息时间或利用碎片化时间排班;既可以计划排班预约线上号源,也可以随时在线进行问诊。可根据医生专科和自身情况,探索适合医生个性化的线上排班模式[9]。

其四,隐私安全风险与防控。5G的广连接等特点,给个人健康信息的泄露带来更大的可能性。对患者隐私权的侵害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重要伦理问题。在使用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上传个人资料、病例、检查结果等,且平台、医方可共享这类隐私资料,5G的高速率特点使得海量信息更容易泄露,若缺乏有效的隐私安全保护机制,将严重侵犯患者的隐私权。《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法律都对个人健康信息的保护做了规定,2020年出台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再次强调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公民个人健康信息,因此“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方应遵循合法、底线的要求,避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现象,医院与合作平台应签署相关保密协议,清晰告知患者隐私政策,健全信息安全、个人信息监管和互联网医疗服务主体责任追究制度[10],提高信息技术安全水平。

3.2 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调节效应因素与防控

其一,配套就医流程的完善。配套就医流程是影响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的内部调节因素,两者构成了拮抗型的交互关系,即配套就医流程越完善,感知风险越小。当前5G赋能医疗处于新兴阶段,配套就医流程的感知风险包括药品配送阻隔、检查检验缺失、平台不完善等。传统的“望闻问切”和“视触叩听”的诊疗模式下,医生可以无障碍地要求患者配合完成某些动作,近距离观察探寻病因和评估疗效[11-12],而5G医疗服务由于辅助检查的缺失,导致误诊、漏诊概率增加,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期;若药品配送环节出现意外情况或患者自行购买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将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需要以在线医疗为中心,结合医学检测、医药电商、医保支付,重构就医方式和购药方式,联合冷链运输企业,保证特殊药品的冷链配送,形成完整的健康产业生态圈[13];发挥5G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延迟低的优势,研发并运用机械手查体于远程手术、线上复诊中,使之有效采集、还原和反馈触感,医院也可以和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医生开出需要的检查检验后,患者在家中等待第三方平台人员上门,解决辅助检查缺失的问题,从而便捷就医流程。

其二,相关政策的完善。相关政策是影响5G赋能医疗的感知风险的外部调节因素,两者也呈现拮抗性的交互关系,相关政策的强度和方向与5G赋能医疗感知风

险的强度和方向负相关。医保报销政策不完善是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大因素,尽管我国已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其中明确了医保支付工作原则和医保支付范围,但可报销范围很小,并未起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作用;《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明确了远程医疗中发生医疗争议时各方的责任权利,但是在5G医疗的实际应用中,仍旧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此外,“互联网+医疗”复诊费用按照线下医院普通门诊诊查费用收费,没有体现职称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生积极性。总的来说,“互联网+医疗”的支撑政策仍旧不足。面对此类困境,应了解医患的真正诉求,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政策。

4 结语

研究表明,6个主范畴对5G赋能医疗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功能风险、经济风险、时间风险以及隐私安全风险是主导因素,配套就医流程是内部调节因素,相关政策是外部调节因素。5G赋能医疗存在感知风险有其必然性,也要关注由此引发的伦理困境,因此需要对这种新业态的发展“审慎包容”。

猜你喜欢
范畴编码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生活中的编码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Genome and healthcare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