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丽
这方面欠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许很优秀,甚至有超人的能力。怎样让众多“不一样”被关注、被激发?只有课程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尝试改变组织结构,成立学校课程项目组,权力下放到年级组,让更多老师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形成自下而上生长的德育课程生态。
学校大型活动课程,学校和年级“上下两头碰”。近年来,我们根据育人目标,将学校典型活动梳理为三大类:精神引领活动课程,如开学典礼、教师节献礼、元旦游园活动等;个性发展类活动课程,如主题运动会;社会适应类活动课程,如“十年树人”职业生涯体验课程。
一线教师是离孩子们最近的人,只有老师们具备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使课程真正在孩子身上发生力量,帮助孩子成为幸福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各年级招募有想法的老师组成学校“活动课程项目组”。德育处课程负责人组织大家一起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共同设计策划案,然后由各年级分头去准备实施,过程中及时分享自己的做法,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这样一来,学校大型活动课程成了全体孩子和老师们共同期待和设计的大事。
年级主题课程,基于学生自身情况“自下而上”地寻找支点。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我们梳理出每个年级的主题课程和节日课程,尝试将两者融合,尽力用课程活动去实现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的着力点不同,体验方式也不同。
基于知识能力的主题课程。二年级师生共同开发了《魔法四季·春》主题课程,打破集中授课方式,让兴趣相投的孩子自主形成探究小组,聘请导师,自主探究;导师定期开展指导会,解决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惑,并指导后续的探究方向。孩子们写春、画春、“探春”“秀春”,从中学会选择、规划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探究,提高学习力。
基于情感需求的体验课程。如何抓住敏感期,让学生对异性朋友有正确的认识,建立正确的友谊观?四年级老师们开发了“男生·女生”系列课程:男女游戏赛,梳理各自优秀品质;观看霍金和居里夫人的故事,感受名人精神;聘请家庭教育高级讲师来校进行“怎样培养男孩(女孩)”的讲座,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孩子们在课程中感受同伴的友谊、名人的品格魅力,并共同宣誓:宽容大度、积极乐观、诚实守信、勇于担当、自信自立、助人为乐,做最美少年。
基于节日文化的活动课程。以“中秋节”为契机开发、实施“传统文化课程”,打破学科界限:阅读绘本故事《月亮灯》《我带月亮去散步》《嫦娥奔月》;诵读月圆诗,举办“我是朗读者”活动;学唱《八月十五月儿圆》《明月几时有》;亲子做月饼,敬茶共赏月。在系列课程活动中,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民族文化,感受节日的美好和亲情的温暖。中秋节变得立体而丰富。
根据成长关键期,把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纳入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價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才是一个可持续终身学习的过程,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班级特色课程,更“下位”,满足孩子个性需求。班级是孩子成长的家园,如何利用好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和地域资源,满足孩子个性化需求和发展?因此,班级特色课程慢慢涌现。
四年级师生共同制定的学习目标是“认真写好每一个汉字”。刚好班上有位家长是大学里的书法老师,因此,学校特邀请这位“书法爸爸”每周三来校教孩子们一起学书法。每期都有家长朋友共同参与学习,再加上每日练字二十分钟,孩子们的字大有长进,班级每月评选一次“小小书法家”并展示出来互相点评。这个班的书法课程培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书写能力,还帮助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是让孩子们在课程中感受到更多爱,学会同伴间的互相欣赏。
课程的落脚点不在于知识的习得,因为整个教育为生命而存在,而生命是立体的。我们期待用学校典型课程、年级主题课程、班级特色课程激发老师们的潜能,一起沿途去寻找、开发和实施课程,创造更多教师协同空间,涌现更多一线老师根据孩子的需求而开发的,承载“全人”发展功能的课程,使课程真正在孩子身上发生力量,帮助孩子成为幸福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