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精神文化遗产。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日趋严峻。在城市化浪潮面前,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冲击。2010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三星鼓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星鼓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其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人,要想探索一条适合三星鼓传承延续之路,就必须精准地了解、掌握三星鼓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分析原因,进而优化三星鼓传承人保护方式,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保护机制,提高宜春三星鼓传承的有效性。本文就传承人现状问题展开田野调查,深入探究三星鼓传承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三星鼓 传承人 保护
一、三星鼓简介
宜春又称“袁州”,位于赣西北,古时地处吴头楚尾,是历代赣西文化中心所在地。到明末清初,涌现出道情、采茶、评话、器乐合奏、宗教音乐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当地的人们每逢传统节日、婚嫁喜事都喜欢载歌载舞,以鼓乐吹奏表达内心情感。三星鼓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形成的,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三星鼓表演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袁州区的洪塘、三阳、柏木、金瑞、渥江等乡镇。据当地文化部门官方报道,三星鼓演出团队有100多支,经常参与演出的人员有600余人。
三星鼓因一人同时演奏板鼓、堂鼓、腰鼓而得名。所用乐器还有铛锣、小钹、唢呐、笛、二胡等, 三星鼓乐队一般建制为 5人,吹唢呐 2人,击三星鼓 1人,吹竹笛 1人,击铛 1人。乐器主要有:三星鼓 3面,单铛 1面,双铛 2面,水钹 1副,唢呐 2支,竹笛 1支,二胡 2~4把,可根据实际需要或乐手人数灵活编配。
经常演出的曲牌有30余首,如:【丢板】【柳青娘】【白鹤鸟】等。曲牌风格有的欢快热烈,也有哀伤婉转,多用于红白喜事、做寿以及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三星鼓逐步从民间走向了艺术殿堂。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袁河两岸庆丰收》曾两次获得省民间艺术会演大奖。三星鼓是宜春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1年,在宜春市文化局的组织下,袁州区柏木村乐队用《慢拍》改编成作品《闹金秋》,在由央视拍摄的音乐片《欢腾的金秋》里作为一首插曲对外播出。
二、传承人的界定
当今学界对非遗传承人的界定还未完全达成共识,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一些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非遗传承人:在社区中为其认可、复制、传递、创造和形成某种文化的社区成员。“传”是传播、传授之意,“承”即延续、继承。传承人是与非遗传授、继承活动相关的自然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般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本研究对象主要致力于所有懂得三星鼓演奏、在客观上存在的广义的传承人。
三、三星鼓传承人生存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机关与文化部门、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尽管各部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实。三星鼓作为赣西非遗之一,虽然目前状况尚可,但正逐步发生变化,根据本研究前期田野调查得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承人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
近年來,宜春的城市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百姓的审美需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许多多的传统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青睐。据本研究实地考察,三星鼓的传承人年龄多在50岁以上,40岁以下的艺人、学习者寥寥无几,三星鼓队与表演艺人也急剧减少,这种现象不仅是在三星鼓的乐班中出现,其他的非遗音乐中也有这一特点。
(二)传承链出现断层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思维观念更加活跃、多元,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呈现出快节奏,个体化的特点。三星鼓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那些非遗传承人的流失给三星鼓的生存境遇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前,宜春农村地区青少年急剧锐减,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这对三星鼓的传承与保护非常不利。据调查,三星鼓目前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现象,比起以前老艺人的自觉传习,现今青少年对三星鼓的传承基本不感兴趣,很多人并没有想过学三星鼓,对三星鼓也没有一定的保护意识,甚至认为三星鼓是一种老掉牙的东西。这使三星鼓的储备人才得不到补充,进而引起三星鼓传承人出现年龄断层。
(三)传承人动力不足
三星鼓是一种活态文化,传承人是其主要载体,假如不对传承人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帮扶,该艺术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而摇摇欲坠。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传承的关键环节。袁州区是典型的农业县区,区内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本团队走访了三阳、金瑞、洪塘多个村落,发现很多传承人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生活困难的艺人仍不少。三星鼓乐手除了平时“做日子”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间劳作,“做日子”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的红白喜事,其余时间相对较少。因此,绝大部分艺人经济来源无法保障,人才培养缺乏资金的支持。
(四)三星鼓文化空间被破坏
在中国的传统农村地区,村落的产生多以家族为血缘关系聚集而居。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袁州区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民进城成为市民,造成农村人口急剧下降。农村已成为孤寡老人的“集中营”,40岁以内在家务农的青年人少之又少,这直接挤压了三星鼓的生存空间,三星鼓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进一步促使三星鼓艺人“失业”。因此,要传承保护三星鼓,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保护好三星鼓的文化空间。
四、传承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在三星鼓传承过程中,引起危机的原因有很多。有不可逆的客观因素,也有缺乏举措的主观原因。因此,出现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不想传承等现象,造成当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三星鼓的生存空间萎缩
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博格提出了关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口迁移的推拉因素有: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条件以及为自己与子女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更好的社会环境。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农民涌向城市的内因,大量农民进城是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江西城镇人口2731.06万人,占总人口的60.44%,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767万人,农村人口减少705万人。由此可见,大量年轻人不愿坚守农村,更愿意去条件更好、机会更多的城市工作和落户,农村老龄化已成为当地普遍问题。在此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不再进行农耕,他们的土地也被流转或撂荒。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三星鼓的生存空间遭受极大破坏,正逐步变得越来越衰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非遗赖以生长的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信息化加速转变人民的生活方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高速发展,4G、5G网络接踵而至。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加便捷,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三星鼓越来越不受青年人的喜爱,导致三星鼓的演出场次、演出时长不断受到挤压。以往红白喜事、娶亲拜寿无一例外都会邀请三星鼓队演出,现今很多百姓已经破除这一习俗。三星鼓也遭到了演出时间的压缩,如红白喜事由原来的2~3天缩减为1天。
此外,还有现代媒体对三星鼓受众群体进行全方位的“轰炸”。人们对新鲜和刺激的网络文化充满着极大兴趣,各类“文化大餐”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心理。随着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建立,旧的习俗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传统音乐形式和内容也随之逐渐消亡。
(三)政府对非遗传承人保护的滞后
非遗除了传承人主体外,还应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保护主体。这一主体包括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学界以及新闻媒体等。政府在非遗的保护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只有政府和传承人相互协作,才是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政府对非遗的申报、传承人的认定工作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非遗保护资金保障与文化活动的引领者,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据本研究前期调查可知,三星鼓传承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不高,政府对传承人的投入较少,也缺乏对三星鼓的推广。此外,在传承的形式上,也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对传承人的保护不是简单的下拨点生活补助,更应该做的是对三星鼓传承地的文化生态保护;维护传承人保护体系;保障传承活动的开展等工作。非遗的保护不仅是申报,重在持续的保护和推广,目前很多文化部门重数量,轻质量,对非遗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成为一种伪遗产。
(四)当地文化自觉意识薄弱
笔者在柏木乡、三阳镇、金瑞镇进行调查时,传承人都说到这一点:现在农村居住的人不多,大多数是一些孤寡老人,前些年还有小孩跟着爷爷奶奶奶在农村上学,近年来,连小孩都少了,都跟着父母进城上学。在农村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偶爾有一两个年轻人回村,也不太愿意学这些老掉牙的东西,认为学了没有什么用处,缺乏对这些传统艺术的兴趣,现在家家户户安装了网络,主要的娱乐方式都集中在手中的智能手机上。从这点可以看出,年轻人对三星鼓的传承接受度较低,缺乏自觉保护意识,这种被动消极的状态,直接影响着三星鼓的传承与保护。正是当地的年轻人缺乏文化自觉意识,造成了当下的传承困境。非遗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民众共同参与。
五、结语
三星鼓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当下,势必面临大量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把三星鼓融入当代的文化浪潮中。这不仅是三星鼓要解决的个案,更是所有非遗项目要解决的共同问题。非遗的保护刻不容缓,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字和纸面上,更应该重视生存环境的保护,这才是所有非遗生存的根本。在传承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都是非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在实际的传承与保护实践中总结经验,做好三星鼓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希望我们的三星鼓能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弘扬民族文化,丰富老百姓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8(09):18-19.
[2]林继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化身份——基于刘德方的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04):86-92.
[3]周开军.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体系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
[5]闫梦寒.江西宜春三星鼓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豫章师范学院科研课题“非遗视角下宜春三星鼓传承人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HSYB-19-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晏文,男,硕士研究生,豫章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音乐)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