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 毕洪一 郝金雷
消防员的职业性质要求其必须具备极高的基础体能素质和综合救援能力[1]。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处于职业化改革初期,面临复杂多样的挑战,对消防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消防救援队伍目前面临着专业体能教官较为缺失,基础体能训练的科学性不足等问题[2]。因此,亟需建立科学完善的基础体能训练体系。本研究通过调研,深入了解我国消防员基础体能训练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完善消防员的基础体能训练体系,提升我国消防员基础体能训练水平。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对基层消防员发放调查问卷5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96份,回收率99%,调研组实地赴6个总队及各所属2个支队,其中每个支队调研1个特勤站和1个普通站,实地考察调研基础体能训练情况,并开展体能训练方法的调研与访谈。旨在了解当前国内消防员基础体能训练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训练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训练次数,这里指一周内消防员训练的次数。训练频率是消防员训练量的指标之一,我国消防员参加基础体能训练的频率如表1所示。33.6%的消防员每周参与5-6次的训练,27.89%的消防员每周参与频率在3-4次,超过30%的消防员每天都会参加体能训练,6.7%的消防员参加基础体能训练的频率为每周1-2次。由于消防员的工作关系,并非每个人每天都有固定时间参加训练,这与消防队伍规定的每天训练不少于1小时存在一定差距。
训练强度是指单次训练内对身体刺激的程度,影响训练强度的因素主要有训练密度、间歇时间、动作速度、负荷重量、高度、远度、难度及复杂程度等。训练强度是确保体能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消防员基础体能训练的强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70.87%的消防员表示强度适中;约25%的消防员表示强度较大甚至很大。在调研中发现,训练强度大的主要因素是长时间耐力跑造成消防员身体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
表1 基础体能训练的频率(单次时间30-120分钟)
表2 基础体能训练的强度
基础体能训练的内容是一切体技能训练开展的基石。以不同训练内容开展训练的结果如表3所示。基层消防员基础体能训练的方式90.12%按照消防救援队伍九项基础体能科目开展训练,按照身体素质的划分进行基础体能训练仅占9.88%。我国消防员基础体能训练的方式以点带面,“考什么练什么”现象依旧明显,不注重基础体能素质整体的提升。不仅基础体能训练,在应用体能训练上这种现象也非常明显。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消防员过于注重考核和比武的成绩、名次,训练目标是为了通过比武与考核[3],体能训练内容主要遵循国家消防救援队伍训练大纲中的考核项目进行训练,训练的标准以考核的标准为准绳,以赛代练。体能训练主要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完成,如:提水带十层爬楼、负重5公里、单杠卷腹、四层楼攀绳等。未对体能训练进行类型划分,也未能对考核项目进行拆解细化动作分解和辅助训练,训练追求“短、平、快”的模式。从而忽略基础体能的地基打造,基础不稳固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的比武备赛训练就会出现不可逆的伤病问题。
按照科目整体训练与将科目分解进行基础能力素质训练是有区别的。前者以考核结果为导向开展训练,后者以全面发展基础体能素质能力为导向开展训练,两者之间存在点和面的关系,考核科目是身体素质的体现,各项身体素质能力是考核科目的基础,两者同样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从身体素质发展的全面性的角度去分析,日常的基础体能训练应按照身体素质划分去全面训练效果为最佳[4]。
通过研究,从9.88%按照素质类型进行基础体能训练的消防员中,分析其所在消防站的基础体能训练内容,排名顺序如表4所示: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平衡,其中耐力、力量、速度在基础体能训练内容中排名前三,说明训练较多,消防员的耐力、力量、速度方面的能力也较强;相反柔韧、协调、平衡训练排名较为靠后,说明消防员这三项身体素质训练较少,应增加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的训练。力量训练多为自重训练,如蹲起、俯卧撑等,因为负荷不够,重复性地锻炼了相同肌群的肌肉耐力,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效果不佳;力量、速度、耐力等有效训练少,缺乏柔韧、协调、灵敏、平衡训练。在基础体能训练中,只训练某些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消防员的身体素质就不会全面提高。因此,消防员的基础体能素质需要全面发展。
通过调研,发现消防站开展基础体能训练主要分为四种形式,各种形式占比如表5所示。基层消防站在开展体能训练的分组方式分别为:按不同科目分组训练、按单位或分班组训练、按不同水平分组训练、人员随机或自主训练。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按不同科目分组训练78.35%,按不同水平分组训练53.51%,按单位或分班组训练占比40.48%。由此可见,基层消防站的组训人员按考核科目分组开展训练的情况最为普遍。通过调研发现基层消防站体能训练依然是沿袭传统部队体能训练经验的大波轮、集体跑、粗放式训练。组训方式较为简单,组训简单易操作。
表3 体能训练内容
表4 消防站按不同体能素质类型训练的比例
表5 基础体能训练的形式
运动损伤在训练中不可避免。对运动损伤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在消防员日常运动损伤的类型中,关节损伤、肌肉韧带拉伤是我国消防员在出警作战、比武训练损伤类型中占比最高,分别为44.49%及42.30%。在关节损伤中,占比前三的部位分别是膝关节72.39%、腰椎53.17%、踝关节41.23%,部位为腰椎和下肢关节。通过调研得知,消防员腰椎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核心稳定性弱,腰背部肌群训练少,力量较为薄弱,例如平日不进行60公斤负重深蹲,在400米物资疏散科目中抱假人的动作,使腰椎受伤、腰肌拉伤的现象极为常见。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平时不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在考核负重折返跑转向的瞬间膝关节附近的韧带和肌肉无法承受高强度的拉扯,进而导致膝关节损伤、十字韧带撕裂等伤病;消防员韧带拉伤损伤部位中,下肢韧带损伤占比最高,达81.85%;在调研的过程中,消防员普遍反映大腿腘绳肌拉伤较为普遍,这与跑步结束后,下肢肌肉的拉伸放松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而膝关节十字韧带撕裂,与忽略膝关节稳定性训练有很大关系。
对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消防员认为导致受伤的原因主要有:动作不标准,对损伤预防认识不足,准备活动、拉伸放松不到位。其次是基础体能素质较差等原因。由此可知,高标准的动作、较强的防伤意识及充分的拉伸放松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消防员的受伤风险。
如表8所示,我国消防队伍中具备体育专业背景的人才仅有17.79%,不具备体育相关专业背景的占比达到82.21%。在17.79%的体育专业人才中,从事战训岗位的人才少之又少。由此可知,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内部缺少相对专业的体育专业或体能训练人才,体育专业人才储备量及体能专业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对组训者的人员分类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消防站中组织训练的人群前三位是分队长或值班班长、执勤干部、站长助理这三类人群,分别占比79.37%、74.25%和46.83%,尽管部分队站内有一些体育背景的干部和一些接受过专业指导的参加比武的队员,但由于受到传统训练观念和岗位安排的影响,也很难在组训上发挥作用。目前基层中队缺少专业体能人才组训,大部分基层队站的组训干部或班长不懂得科学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对如何针对各项身体素质开展基础体能素质训练的理念也比较模糊。14.81%的消防员反应所在单位也有聘请社会专业体能教练带训指导,而一旦缺少了专业的指导,则难以正确有效的开展体能训练。训练只追求数量和速度,不顾动作质量,不考虑个体差异,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各总队也相继与社会专业体能团队合作开展业务骨干体能培训班,与体能教练共同编写《基础体能训练手册》以及相关教学视频指导训练,在队伍内部普遍反映训练效果提高明显,但由于抽调的骨干不是组训干部或值班干部,学到的体能训练方法在消防站很难执行。
3.1.1 训练频率偏低,任务重
改革转隶后,我国消防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聚焦“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要,消防救援队伍无时无刻不处于备战状态,有警必出、闻警即动,加上日常会议、学习、执勤、驻防、安保、检查等任务增加了消防员的工作量,同时也不断压缩了消防员的日常训练时间,降低了消防员的训练频率。
表6 基础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类型
表7 基础体能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表8 我国消防员体育专业相关背景人数及比例
表9 日常体能训练的组训者
3.1.2 训练方法传统,科学性不足
在改革转制初期,我国大部分消防队伍的体能训练依然继承和延续了以前部队传统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按照传统经验开展训练,较为刻板,灵活性较低,难以激发消防员的训练积极性;科学性不足,未按身体素质进行科学的基础体能训练,导致消防员的基础体能短板十分明显,如柔韧、协调和平衡存在短板;未根据个人水平做到因材施教;体能训练存在“训风、演风”不实;重‘操场’轻‘实用’,重比武、轻训练等问题。
3.1.3 训练损伤发病率较高
我国消防救援队伍运动损伤的发病率较高。消防员在训练前没有进行体能素质筛查及测试,训练中少有训练过程与恢复过程的心率监控,训练内容中无防伤性训练,在逐渐增加的训练强度中,由于动作不标准、不规范、对损伤的认识不足和基础体能素质较差等原因造成消防员伤病频发。
3.1.4 组训者专业能力不足
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内部缺少相对专业的体育专业或体能训练人才,其中受等级制度及岗位安排等原因的影响,从事战训岗位的人才又少之又少;组训者并非专业体能教练,其掌握的基础体能训练的知识和理论不全面,单纯依靠以往经验开展训练,训练科学性不足,严重影响训练效果和安全。此外,由于队伍内部的组训者身兼数职,需要兼顾体能训练和本职工作,投入到组训工作的精力被分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也无法及时监控消防员的体能训练效果[5]。
3.2.1 保证训练频率
建议消防救援队伍将体能训练成绩纳入绩效考核,与休假、薪资、提职晋升等福利待遇直接挂钩,以此来增加体能训练的影响力度和重视程度;尽量减少消防员参加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保证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日常体能训练;在训练中增加基础体能训练的频率,注重各项身体素质的培养与均衡发展。
3.2.2 重视科学训练,不断优化训练方案
建议完善《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指导手册及训练大纲,使其符合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实战性的特点,更好地服务于消防救援队伍;建议制定科学的基础体能训练方案。依据基础体能训练的特点和规律,一是根据消防员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训练,强化个性化训练;二是分阶段开展训练,强化训练从基础体能训练开始,再逐渐向职业需求的实战化训练靠近;三是训练内容、方式方法要不断丰富完善,消防员的耐力、力量、速度训练较多;相反柔韧、协调、平衡训练较少,应增加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的训练。
3.2.3 科学训练,降低训练损伤率
针对消防员基础体能训练中运动损伤多发的情况,在训练前后,消防员应当充分开展热身与整理活动[6]。建议运用业内成熟的研究成果,如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及时发现消防员身体功能及身体素质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弥补基础体能素质的弱项与综合体能素质的短板,在训练过程中加入上下肢及脊柱的防伤训练,预防伤病的发生,延长其职业生涯及运动寿命。
3.2.4 强化培训,提高我国消防员体能训练教官水平
建议提升我国消防救援队伍的体育专业人才储备及消防员对体能训练理论认知水平,利用好队伍内部现有具备体育专业背景的消防员,增加基础理论及体能训练方法的培训课程,提升组训人员的体能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建立体能教官的专业培训、考核与上岗机制,同时还应当保持组训者岗位的稳定性,避免因频繁调动岗位而引发体能训练中断。同时,在消防员和干部的招录上,更多地倾向于招录体育专业背景、运动训练经历的人员补充进入消防救援队伍,增加专业人才基数,从源头上提升消防队伍的基础体能训练教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