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斐
摘要:《汉江韵》作为河南筝派的代表作,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河南筝派中的游摇等复杂的手法,其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独特,本文对此曲的手法,情感表达进行研究,使演奏者对此曲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汉江韵》;河南筝派;演奏技巧;创作风格
一、《汉江韵》的演奏特点
(一)河南流派的特点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中原地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经济发展迅速,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河南筝派以南阳为中心地区,在整个河南区域广为流传。河南筝派最为主要的是河南大调曲子即鼓子曲,它紧密的依附于豫剧、越剧、曲剧,其特点以泼辣为主,曲调高亢悲壮,力度与速度对比明显。在清末民初时候,小调河南曲调得到发展,相对于鼓子曲来说小调曲子不是很正统。属于乡村野曲,形式散漫。“中州古调”是人们对河南曲的爱称,因其上接唐曲之精华下启元宋之炫彩。在河南筝派中运用着大量的颤音,对于大拇指的要求比较高,大量的打音、游摇、揉弦等技巧,使曲子悲处悠然悲怆,激昂处震天声响,感情对比强烈到位。其次,河南筝乐的音阶很有特色,变徵多且清角少,近似于三分损益的古音阶,但音高并不是绝对不变,其音要按到与宫和徵相近,河南筝曲歌唱性极强,其中四、五、六度大跳很多,多处喜欢用大二,小三度的滑音。
(二)《汉江韵》的乐曲结构
《汉江韵》作为河南小调曲,由乔金文改编作曲,著名河南派古筝代表人物任清芝创作并整理。任清芝的演奏风格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这与他自幼在民间学习古筝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任清芝所形成的直爽豪放,粗犷的风格深受广大爱筝者的喜爱与推崇。《汉江韵》吸收河南曲剧的特色,由《汉江》与《书韵》两部分构成,其结构为ABA三段体再现的形式,乐曲刚开始快速且有节奏的曲调展现出热闹欢喜的劳动者农耕的场面,大量左手重按音的大胆尝试,右手夹弹的手法和大量大指快速托劈的手法技巧使乐曲表现出浓厚的乡土风情。到第二部分乐曲转向优美如歌的慢板,其中运用了密摇,游摇,滑音揉弹的演奏技巧,这部分需要速度缓慢,用娓娓道来的曲调,表现出劳动者互相的问候及温情的回忆,曲子中间有一段过渡段,此段通过多指摇表现出复杂的情绪。这一部分左手的滑音需要特别注意,不能完全回到原来位置。乐曲在进入快板之前速度要稍快些以便于做到与快板完美的衔接。过渡段之后回到呈示部再现,速度比呈示部快,乐曲情感在这一部分达到高潮,最后乐曲在主旋律中结束。速度渐慢,重现主部曲调,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三)《汉江韵》中所出现的特殊手法
在《汉江韵》中所使用的是“夹弹法”,大中指弹弦后扶到下一根弦上,要求力度刚强,发出的音要厚实,有力。在此曲中游摇的出现成为特色,其力度的变化有特殊要求,从琴码向岳山由弱到强,与此同时左手进行大幅度的颤音,力度对比鲜明,戏剧性极强,游摇的密度要做到稀疏,不宜太密,具有歌唱性,就如同一个人由远到近缓慢有序的步调,除了游摇以外本曲还采用了河南筝派中独有的手法,大指密颤,在乐曲刚开始就有连续的密颤出现,中间段也有,一般是7的音与4的音进行密颤,其音密颤在返回的时候有一点下滑,幅度较小。密颤需要强化练习。另外本曲对于左手的力度要求很高,不能拖泥带水,需要快速的上下按弦。
点音也是《汉江韵》当中比较幽默的手法,左手快速的将音弦下点,使此曲变的立体且耐人寻味,充满了轻快、活泼的感觉,在结尾处点音的出现和速度的增加将全曲推向高潮。一般在整个曲子中大量下滑的出现是少有的,而在《汉江韵》中这种独有的大胆创作反映出任清芝先生精湛的演奏技法,这种大量下滑音的接连出現,使曲子地方特点极其浓郁。其中豫剧的色彩也被此曲比较好的表现出来了。
二、《汉江韵》的创作风格
(一)《汉江韵》艺术处理
《汉江韵》是任清芝先生1958年对于河南的曲剧《汉江》、《书韵》精心归纳整理而成,其音的处理上突出了河南流派的特质,例如:将4音与7音按出1的音高。出现大量的固定按音,《汉江韵》在其艺术处理上对于速度的要求极其严谨,通过速度的变化表达出内在的情感,在河南的曲子中大部分都属于“以韵补声”,当然《汉江韵》也不例外,在《汉江韵》中出现了大量的上滑,下滑,左手揉弦,颤音技巧,这些都使曲调有接近河南方言的感觉,根据河南人说话口音较重的特点《汉江韵》的每一乐段都需要强起,强弱的对比体现出河南人泼辣,豪放的性格。其中对于韵味的处理是对于该曲艺术处理的核心,要做到精确的表现多听是必要的,做到“声由心生”,“韵由心起”。
《汉江韵》在情感方面的处理也是重要的,每一首曲子都表达着自身情感,这才是曲子的意义所在,这首乐曲表达的是喜悦的感情,演奏者在情绪上要喜悦饱满,做到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抒情段情绪要捎带思绪表现出人们善良的心境及人们亲切对话中流露出的深刻的乡音乡情。最后要将内心的情绪达到高潮,使听众与演奏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王中山对于《汉江韵》的处理
王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河南筝曲基础,继承了赵曼琴先生的精髓,在其基础上开拓和发展了古筝艺术的新思路。其曲风温婉细腻,音色饱满清脆。在《汉江韵》中王中山加入了大段的指序弹法,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其演奏艺术有了新的意义。中间段加入了右手的轮指技法,体现出悠远的过渡,三指摇的运用使此曲更加生动立体。同时还加入了两台古筝的伴奏表演丰富了作曲的演奏表现织体。
(三)《汉江韵》的创作风格总述
通过上面对《汉江韵》形成的了解,此曲的创作风格既具有任清芝先生粗犷、高亢的风格,地域风情浓厚,同时也具有王中山先生细腻、传神、潇洒飘逸的风格,王中山在保持原有的曲风上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复杂技巧,将此曲的艺术意义更加深刻。由于《汉江韵》属于河南流派,其风格依附于地方曲种,方言,民间音乐,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音量大,动作夸张,曲调表现张扬,这些都是其创作风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萌.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 刘燕.任清芝古筝艺术研究[J].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3] 梁毅夫.壮志近半途恨发过早苍——河南流派著名古筝艺术家任清芝先生的筝艺之路[J].1995.
[4] 郭雪君.河南筝演奏技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