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正可以称为自由读书的时间,和学校自习课开始的时间差不多。这么一说,那断然可以确定,在最初它不过是不想写作业时的喘息。但读着读着,却不止于消遣,纸张里有一千零一种相遇与冲突,童话般的语言挑衅着枯燥的真实世界,值得喜欢的花草树木和不能得偿所愿的理想同样刻骨铭心,连细枝末节都闪耀着奇妙光彩。
故事里的人,是别人的。我看过很多个他,却只有几个印象深刻,在我心里,他们都是“他”,是不同年龄段的他,是不同场景里的他。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才念高中,臭屁爱装酷,在政教主任面前把睡不醒的乱糟糟头毛抓得根根分明,来不及吃早饭,爱喝纯牛奶多一点,话很多,笑着迎风跑,因为想和喜欢的女孩子在一起,丢掉保送大学的名额都没关系。
第二次见到“他”时,他已经成年了,但还是大人世界里的小朋友,被迫学会了离别、妥协、迷茫、在伤心的池塘里落水、将沸腾的眼泪吞进酸涩的胃里,我在一旁想扶一扶,但他摆摆手,站起来向远方走去。
后来见到“他”是在梦里,一位成熟的沙场将军,不再剖心,不悲不喜,白天练兵,夜里踏着皎皎月光,不畏山高水远,去寻一片时间不腐的旧时白茶,光阴在他这里兀自慢了下来,陈旧的风和雨,陈旧的情仇故里,但他却一一笑纳,不语也不较劲。
后来“他”有无数个身份,无数种面容,无数种人生,但读到这一页的时候,他与我相遇,就忽然有了灵魂。
我比想象中更喜欢“他”:当很多困难如暴雨般袭来,我认为他要脆弱、要认输时,他偏偏咬着牙从泥泞里爬起,以少年意气为剑刃,鲜衣怒马;当世间万物落定,画廊酒肆歌舞升平时,他凯旋高升,在人群的欢呼与簇拥中展现出只有我能看到的失落与慌张;他总和我想的不一样,像侠客,像酒仙,像幼稚而冒失的孩童,不知道躲在哪里要吓人一跳。
“他”可能是我现实生活中永远遇不到的故人,也可能刚好会和我在明日清晨地铁里擦肩。
一本书读完就像十二点后灰姑娘的水晶鞋,像日出后要立刻土崩瓦解的雪花球,那透明玻璃中的每一朵宝石玫瑰与每一条紫色河流都要化作尘埃,消失得无辜而利落,但偏偏留下我一个人对纸里的幻想余情未了。
所以,我拿起笔,不是为了披荆斩棘地遇龙,不是为了字字如歌地泣血,而是想给无数个平行世界里的“你”,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
富士山不能凭爱意私有,但是故事可以。想把漫延的雪线、漫天的星光和遍野的蓝色雏菊搬到故事里,“他”没能得到的悲悯我来给“你”,“他”没能过完的人生“你”来继续,“他”一生都在戎马疆场,在尔虞我诈骨肉厮杀,那我希望“你”拥有总飘着气球的游乐园,拥有呼朋引伴和充满薄荷味道的夏季。
小说里锋利的情节与人物的疤痕都浑然天成,大大小小的春风得意,从此之后,“你”可以是“他”,可以是另一个人,也可以是每一个人。
但我清楚地知道,与其说是对“他”的补偿,倒不如说是對自己的补偿,因为很可惜,我无法见证自己的第二人生。
万幸的是,所有的“他”都是我的第二人生。
如果悲喜可以共鸣,那么别人的遗憾我也可以填平。
四三九九,古生物学生,以上帝视角看完生命演化后,更珍惜生活里的小故事。在《中学生百科》发表了《月光冷冻至星星升起前都暂停》《保护我方胆小鬼的黑板擦》《不成气候》等作品。
编辑/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