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内这几个动作值得警惕

2021-06-11 09:44笪志刚
环球时报 2021-06-11
关键词:中日关系日本政府学者

笪志刚

全球疫情感染总数破亿以来,日本一改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呵护两国正常化走势的姿态,加紧布局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在国际上扮演使两国友好与合作渐行渐远的角色,中日关系也在日本灰暗心理加大的情况下出现了近年不多见的负向变化。如果说,日本在国际多边博弈上日益增强对华抑制、但还没有完全损及两国相对稳定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话,近来日本抑华思路开始瞄准迄今中日最富成果与魅力,也最具潜力与深得人心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它在一些具体合作领域制造负面舆情,强化设限防范,我们必须有所警惕了。

一是无端猜忌在日中国研究人员及留学生,令人失望。日本媒体近日报道称,为防止通过大学和研究机构接触可转为军事利用等目的的尖端技术流失海外,日本政府将出台需得到经济产业省批准、相关人员才能接近相关技术的规定。限制对象包括在日的中长期停留人员,涵盖受外国政府影响的在日人员,具体衡量标准和设限尺度将通过修改《外汇和外国贸易法》予以具体化。

让人不愿相信的是,日本政府并不掩饰此举主要针对的是中国。换言之,日方此举几乎等于把本来是中日教育、科技、文化等交流的民间使者定义成潜在的盗窃者乃至威胁者,也等于抹杀了这些人对中日科技交流做出的诸多贡献。日方这种安放“不受欢迎”潜台词的设限无疑让人失望,也将造成中日科技交往与合作的信任危机,带来科技交流泛政治化和学者往来敌对化等连锁风险,甚至还有可能动摇日本教育国际化之根本。

二是渲染中国国际人才合作项目另有所图,令人费解。今年以来,日媒夹杂曲解意图,不断渲染中国利用“千人计划”吸引海外优秀研究人员参与涉及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人才交流及技术研发合作另有所图,暗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已成为依托“千人计划”实施“军民融合”和“军转民”战略的承担者,刻意传递“千人计划”隐藏中国无视知识产权和人才争夺战的另类企图。在日孔子学院也在欧美一边倒的负面舆情攻击、日本拾欧美牙慧的仿效中“躺枪”,成为被日本政府质疑甚至威胁将加大审查的对象。

一些日本舆论把中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主要以吸引全球人才为目标的一项国际合作计划,把立足儒家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当所为,做以己度人乃至妖魔化的任意打扮。这些日本舆论急于按下让中日科技、文化及人文脱钩的快进键无疑让人费解,因为这种鼓噪除了制造中日间更深的隔阂和疏远之外,对两国人才借鉴、项目互动与文化对话不仅毫无裨益,还会伤及中日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文化根基,也是对少子老龄化走势下日本国际人才合作理念的某种阉割。

三是变相限制本国学者参与涉华交流合作,令人不安。近来日本不断放大本国学者参加“千人计划”等人文科技交流项目负面成效及潜在风险,并开始强化审查和限制。一些日媒还挖出所谓44名本国科研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千人计划”,其中还有一些与中国军方相关大学有关联的案例。日本政府因此决定,接受本国政府资金的研究员有义务公开其海外共同研究活动。它完全无视研发环境正在迎头赶上、学者在华发展机会大等中国吸引全球学者的客观优势,以想当然的猜忌和莫须有的说辞警告甚至限制本国学者。这种趋势无疑令人不安,它将让日本对华友好的学者杯弓蛇影,让双边学术探究已非疑神疑鬼可以形容了。

中日建交以来的历程已经证实,经济合作已成为支撑中日关系一直没有刺破底线的“防护网”,人文交流已固化为维护中日民意不至溃坝的“防波堤”,民间往来已渐变为服务中日友好曲折前行的“催化剂”。从这个角度,日本最好给两国关系的大局留有最起码的底线,给科技的互学互鉴留点回旋的空间,给文化的兼容并蓄开一扇窗口。日本近期的几个动作值得我们警惕,但也提示我们“解铃还须系铃人”,归根结底,中日的矛盾需要两国求同存异去面对,夯实文化科技去超越,拿出理性睿智去破解,这也是中日关系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本质所在。▲

(作者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日本政府学者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日本防卫费或超2000亿日元
程门立雪
大学者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受伤的相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