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华
2017年获得首届“十佳宁红茶工匠”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0年入选九江市“双百双千”人才工程,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08届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好茶郎”茶业经理桂普群近年来接连获得重量级荣誉称号,而他获奖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求学遇名师,苦练本领]
桂普群出生在江西省修水县古市镇桂垅村,这个村旁的山坡上满是大片翠绿的茶园,他从小就在茶园里长大。一到茶叶采摘的季节,他就跟随母亲上山摘茶,又到村里的加工厂看工人师傅加工茶叶,乐此不疲。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他几乎要辍学打工。恰好这时的修水县职业中专开办了涉农专业免费班,农村孩子读职校,由政府“埋单”。在得知学校有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后,他欣喜若狂,便说服家人让他到学校报名学习。入学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通常是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专业笔记做得工工整整。他深深懂得,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所以不懂就问,经常向老师请教专业上的问题。由于勤学好问,他成了学校特聘教师张冬燕的得意学生。张老师是修水茶叶界的专家,对茶叶生产与加工有很深的研究,是桂普群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2007年,在张老师的推荐下,桂普群来到南昌一家茶叶店实习,做茶叶销售。在做好销售的同时,他真正开始研究茶叶,学会对茶叶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品其味,究其品质之高下。桂普群的钻研精神得到了茶叶店老板的赏识,他把一家茶叶新店交由桂普群打理。到了新的岗位后,尽管工资不是很高,但桂普群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工作起来比以前更加投入了。桂普群明白顾客更看重优质服务,于是他购置了茶具,学习茶艺,凡是进店的客人,他都尽可能地留客人喝一杯茶,在喝茶交流中了解客人的需求,耐心细致地解答客人的疑问,并主动介绍一些茶叶知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店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销售业绩直线上升,甚至超过了老店,有时供不应求,还得到老店拿货。这也招致了老店员工的忌妒,故意不给他配货,造成了两店关系的紧张。桂普群第一次感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经营的艰难。他毅然决然结束了实习的日子,离开南昌,回到修水。
回到家后,他说那段日子是他最纠结的时候,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自己要不要再做茶叶了?如果不做的话,还可以做些什么?而且这几年的学习都将付之东流,可偏偏自己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因为这样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放弃了,不甘心啊,再坚持做茶叶吧,但是又要从哪里开始呢?再去做销售,还是做生产加工?或者在家里承包一个茶园,当一辈子茶农?这些问题,对于当时他那个年纪的人来说,也许根本不会去考虑。可是他的情况不同,首先是他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自从进入修水县职业中专学习后,就觉得自己与茶结缘,此生已离不开茶了,他努力学习茶叶专业知识,成绩也是班里最出色的。其次,家境不允许他徘徊等待。父母多病,不能从事过重的劳动,他必须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这时他想起了张冬燕老师,他决定去征求老师的意见。当他敲开老师办公室的门时,张老师很惊讶地说:“你不是在南昌做得好好的吗?怎么跑回来了?”他便把在南昌实习的过程以及回家后的内心感受一一向张老师诉说了一遍,就像一个远行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母亲一样。张老师听完之后关切地问道:“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办?”“我还是想做茶叶。”“那这样吧,你还是走茶叶加工这条路,做一个有出息的制茶人。”“可我没制过茶呀。”“你去找一个人,跟他说是我介绍的,他一定会接受你的。”
桂普群就这样在张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修水县顶级制茶师傅邹相福的门下学做红茶。邹师傅是原宁红茶厂工程师、宁红茶加工传承人,茶厂改制后,他到了修水县小山口村承包了一个茶厂,开始了自主经营,主要生产“宁红金毫”红茶、龙须茶。2008年,国际茶业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修水茶叶办准备参展,就召集修水茶界各路高手聚集小山口村茶厂,让他们各自制作一个茶叶产品。制茶师傅们纷纷使出看家本领,拿出好的作品以便让茶叶办选中,代表修水县去上海参展。邹相福师傅也是信心满满,要在这次制茶比赛中露一手。他带着桂普群对选青、杀青、上机、发酵、烘干等各道工序严格把关,力争做出最优级的红茶。桂普群也在这段时间里学到了制作红茶的精髓。
桂普群不满足于制作红茶,在他看来,制茶的种类要多样。2010年,他去了修水县大椿茶厂,向李三中师傅学做绿茶,当时大椿茶厂的“双井绿”绿茶已是全国闻名。他还到了福建安溪学做“铁观音”茶。短短几年,桂普群走南闯北,到处学艺,学会了制作红茶、绿茶、花茶、黑茶等十几个品种的茶叶。2014年,在修水县茶叶制作大赛上,他获得了修水县政府颁发的“制茶能手”奖牌。2017年4月,在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遵义绿杯”全国手工绿茶制作技能大赛)上,桂普群代表江西省修水县茶叶协会参赛,经过手工制茶、理论考试等比赛,他突破重围,作品经组委会和专家组综合评定获得了特等奖。其手工制作的80克卷曲绿茶(比赛作品)卖出了当天最高价6800元。桂普群拿到大奖后第一时间向张冬燕老师报喜,他说他很感激张老师,正是在张老师的引荐下,他学会了各种茶叶加工技术,做得一手好茶。
[研制好茶,传播茶文化]
学到技术后,桂普群从事的是简单的茶叶加工,创办了一个茶叶加工厂。随着产业的壮大,他创办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好茶郎”茶业。他知道品牌创立不易,所以对茶叶的研制精益求精,对茶叶加工的要求极为严格。他规定公司员工必须培训上岗;他重视原料的品质,制茶时,鲜叶分拣严格按照标准,什么样的鲜叶可制什么样的茶,一点都不能马虎;重视生产过程的监督,每一個环节都亲自把关。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公司做的红茶、绿茶在评比中不断获奖,茶的品质也越来越好,“好茶郎”茶业的名气和产值也越来越大。他说,这并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认为茶是一种文化,应该为茶文化的传播做些什么,他想以自己的星点之火,来点燃茶文化这炉大火。
修水县是全国著名的茶乡,修水人吃茶很有地域特色,什么样的人吃什么样的茶,关系一般的人就是一碗“白水茶”(除几片茶叶外,没有其他辅料);感情深厚的人,一碗茶那就是上不见水、下不见底了,除了茶叶之外,还加入黄豆、花生、芝麻等辅料,吃起来又香又脆。一些外地朋友在吃过修水茶后,都要大包小包往回带。
桂普群投资近30万元在修水县城的马家洲开了一家集吃茶、喝茶、品茶为一体的茶楼。这家茶楼的外观和其他的茶楼相比并无特别之处,走进里面才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茶楼的布置高雅,具有文化品味,一楼照壁上写着“聚茶缘”三个遒劲大字,字的下方挂着一条写有“修水县职业中专茶叶班联络处”的红色横幅,格外引人注目。问他为什么要将茶楼开在这个大众化的场所时,桂普群说:“这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我认为被大众所接受的才是文化。修水的茶楼、茶店很多,装修也很豪华,那只是一个做生意的地方,去那里的人有限,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我把茶楼开在这里,就是想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喝喝茶、聊聊天,既不需要多大的花销,又可以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茶文化是通过沏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文化内涵和礼仪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为了与文化相合,营造文化氛围,桂普群的茶楼经过精心设计,在一楼设有一厅,仿古装修,环境典雅。门外摆放着十来张桌椅,供客人吃茶用,谈天说地。二楼为喝茶处,受空间之限,仅可容纳三五人,两旁有两个大壁橱,摆放着茶叶、茶具,茶叶以自制茶为主,还摆放了一些其他地方名茶,供客人选择。客人可以挑选任意一种茶叶现场泡喝,满意便可购买。还有一个小书橱,摆放着一些有关茶叶方面的书籍,可随意翻阅。三楼是品茶的地方,用屏风隔出四五个卡座,供客人品茶用。柔和的灯光、轻柔的音乐,客人自泡自品,怡然自得。
桂普群说,人生如茶,总是要经过生活的万般揉捏,在滚烫的生命里展开那属于自己的精彩。他开这家茶楼的目的就是想引导客人欲穷茶之味,更上一层楼,将茶这种作为解渴的饮料上升为精神的追求,将茶文化传播开来。他还准备通过参加博览会、交易会等形式宣传江西茶,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江西茶、爱上江西茶。
[回报乡亲,回馈社会]
创业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创业初期,桂普群开办茶叶加工厂的资金还是向多方借来的。茶叶生产周期短,一般都是在清明节前后两周的時间内采摘,资金需求量大。资金不足对创业刚起步的桂普群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他想,刚开始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一下子负债太多怕自己难以承受,所以只制作了几百斤干茶,其他时间就从收青(收购新鲜茶叶)、贩青中赚取一点差价来维持日常的开支。他后来又承包了村里的40亩茶园,以备自用。这时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茶园管理知识算是真正派上了用场。到了三伏天,别人的茶园已是一片黑头(茶树枯死),他的茶园碧绿苍翠。附近的茶农到他家问计取经,他总是有问必答,悉心解释。有时他还抽出时间到乡亲的茶园去现场指导,不计任何报酬,甚至婉拒别人送来的一瓶水。他总是说:“在求学时,我得到乡亲们不少的帮助,自己学到了一些东西,于他人有用时,应该给予帮忙,也算是一种回报吧。”他的诚心善意得到了邻里乡亲的理解和呼应。在以后几年收青时,茶农们总是先满足他的需求,只要是他要收购的,就是不能马上付现款也愿意将鲜叶卖给他,这极大地缓解了他收青时资金的压力,同时也扩大了茶叶加工厂的生产量。到2013年春,茶叶加工厂干茶产量已达3000公斤,2015年达到5000公斤,产值超过200万元。桂普群也非常讲信用,只要茶叶一出售,就马上兑现茶农的茶款。有些茶农不想只卖鲜叶,想生产干茶,但是又没有设备,桂普群就主动为这些茶农加工茶叶,只收取加工成本费,让茶农获得更多的利润。有人说他傻,他却说:“要挣也不挣邻里乡亲的钱,我帮他们把茶叶加工好了,他们卖出了好价钱,也是帮我卖出了名气,不愁没钱挣。”因为有好的技术和口碑,桂普群先后被修水眉毛山茶厂、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企业聘请做技术指导。经过这几年的打拼,现在公司负责打理的茶园已达300亩,茶厂资产已达500万元,具备了年产干茶15000公斤的能力。
在公司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桂普群想到的还是乡亲,他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过去家庭贫困,没少得乡亲接济;办厂之初,资金短缺,又得到乡亲支持,乡亲帮助盖厂房时,工资只算半价,他心存感激。于是,他经常免费指导乡亲茶叶种植技术,以市场上的高价格收购茶农的鲜叶,优先招用乡亲进厂工作。
在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桂普群说,他要利用一切空暇时间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准备新辟100亩茶园,打造茶乡产业样板,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亲种植茶叶;搭建加工和销售渠道,把桂垅村建设成为茶叶村,让乡亲们得到实惠。他还说要创新销售模式,走实体店与网络销售结合之路,准备扩大实体店规模,增强顾客的消费体验,在品茶、鉴茶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正是因为他有一手好技术,茶叶不愁销路;正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乡亲,不愁收不到鲜叶,他的“好茶郎”茶业才得以一步步走向壮大。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