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obraceTM联合肌功能训练对安氏II类错畸形儿童临床效果的影响

2021-06-11 02:56:00王天丛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1年2期

刘 贝 季 彤 王天丛 韩 磊 陆 伟 刘 超 季 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南京 210008)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MRC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对于安氏II类错畸形青少年的软硬组织及行为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为临床医生对于安氏II类错畸形的早期矫治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从2017年1 月到2018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替牙期以及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患儿进行研究。其中,男性8名,女性12名,患者最大年龄为14岁,最小年龄为8岁,平均年龄为10岁,年龄标准差为1.48岁,平均矫治时间为12个月。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专科检查

患者矫正前与矫正后保留影像学资料及数码照片,并且在矫治中每3~6个月拍摄一次患者面部及口腔照片。

1.3 矫治器选择

均采用MRC矫治器进行治疗,其中混合牙列早期(4个尖牙未完全替换前)患者使用K系列矫治器。混合牙列晚期以及恒牙列早期患者使用T系列矫治器。

1.4 治疗要求

1.4.1 矫治器佩戴 要求患者清醒情况下矫治器佩戴2 h,睡眠时间整夜佩戴。如果患者夜间佩戴时滑出,则延长清醒时佩戴时间。家长每日记录佩戴时间及肌功能训练情况,矫治器初始复诊时间为每2周1次;2个月后,复诊时间减为1月1次。对于效果明显并且口腔肌肉功能明显改善的患者,可使用软质第一阶段矫治器直到矫治结束;对于佩戴时长不足或者矫治进度较慢的患者,在佩戴第一阶段矫治器4~6个月后,更换第二阶段硬质矫治器,直到矫治结束。矫治总时长不超过24个月。

1.4.2 肌功能训练 对于唇肌功能不足的患者,在不佩戴矫治器时,做唇肌功能训练;对于舌肌肥大,有吐舌习惯的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对于下颌后缩患者,在去除影响下颌前伸的 干扰因素后,进行下颌前伸训练。

1.5 评价指标

1.5.1 头影测量 矫治前与矫治后运用X线头颅定位摄片机(西门子公司,德国)拍摄头颅侧位片,以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作为测量资料,选取临床常见的指标:SNB,ANB, 覆盖(OJ),覆 (OB)等观察牙齿及面部软硬组织的改变。

1.6 统计学分析

1.6.1 头影测量 由不参与治疗的医生对患者矫正前(T1)矫正后(T2)的头颅侧位片测量3次取平均值,用SPSS 25.0软件对20名患者矫正前(T1)矫正后(T2)头颅侧位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表1),比较矫正前和矫正后的差别。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统计方法为配对设计的t检验。选定的可信区间为95%,检验水准为α=0.05。

1.6.2 习惯改善 对20名患者矫正前(T1)矫正结束后(T2)的口腔不良习惯进行记录,对所得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矫正前和矫正后的差别。

2 结果

2.1 颌骨及牙齿

患者使用MRC矫治结束后,患者的SNB角、面上部高度(mm)、面下部高度(mm)、面下部高度占全面高的比值(%)、后面高(mm)、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夹角、下中切牙的突度(mm)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增大(P<0.05);而ANB角、Wits值(mm)、上中切牙的突度、上面高占全面高的比值(%)、覆 (mm)、覆盖(mm)比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减小(P<0.05),见表1。

2.2 行为习惯

20名患者均有口腔不良习惯。矫治结束后,所有患者不良习惯都得到了破除或改善,秩和检验发现,MRC矫治器对口呼吸及咬唇的不良习惯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典型病例

患者凌某,男,10岁。因“下颌后缩”就诊。否认系统疾病及外伤史,否认过敏史,有吐舌不良习惯。面像检查:患者面下1/3较短,凸面型,下颌后缩。口内检查:替牙列期,双侧尖牙、磨牙为远中关系。前牙III度深覆 ,I度深覆盖,上下牙弓轻度拥挤。头颅侧位片显示患者均角面型。诊断:安氏II类I分类错畸形。治疗方法:① 给予MRCK1矫治器,要求患者白天最少戴用2 h,夜间整晚戴用。6个月后,更换为K2阶段硬质矫治器,戴用方法同前。② 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及下颌前伸训练,每天最少15 min。结果:矫治总时长18个月,患者覆 覆盖明显改善;双侧磨牙、尖牙关系调整至中性关系,侧貌明显改善,见图1。

3 讨论

本研究的患者处于生长发育期。MRC治疗后,在前牙矢状向关系上的覆盖减小了1.2 mm(P<0.01)。其中上切牙内收1.3 mm(P<0.05);下切牙唇倾1.2 mm (P<0.01),上切牙的唇倾度减小了7.3°(P<0.01),下前牙的唇倾度增加了6.6°(P<0.01)。这表明,MRC矫治器通过唇挡作用于上下前牙,通过改建上下前牙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前牙的覆盖关系得到改善。在上下颌矢状关系上,治疗后,患者的ANB角减小了1.3°(P<0.01);其中SNA角减小了0.1°;SNB角增加了1.2°(P<0.01);Wits值减小了2.4(P<0.01)。但是由于下颌的生长发育较上颌持续时间更长,因此下颌的矢状向发育是由于MRC促进,还是患者本身生长导致的尚不能确定,还需要更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

在前牙的垂直向关系上,患者矫治后覆 减小了3.8 mm(P<0.01)。患者的总前面高增加了4 mm。其中患者的后面高增加了3.8 mm(P<0.01),前上面高增加了1.1 mm(P<0.05),前下面高增加了2.9 mm(P<0.01),面下高度占全面高的比值增加了0.9%(P<0.01),这表明MRC治疗期间,患者下颌面高迅速生长。矫治前后MP-SN以及FMA角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下颌出现了顺时针旋转,尽管这种旋转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说明在临床上对高角及开 患者应用MRC进行治疗应谨慎。在代表骨骼的指数方面,面角相比矫治前增大了1.9°(P<0.01)。矫治后的患者,下颌突度与面型突度均有了明显改善。

表1 矫正前(T1)矫正后(T2)X线头颅侧位片数据分析(x±s)

表2 MRC矫治口腔不良习惯临床疗效(n)

此外,MRC治疗结合肌功能训练,对患者的口腔不良习惯改善有良好的效果(表2)。但是,肌功能训练需要长期、高频率的锻炼,才能破除不良习惯,形成对矫正结果的自我保持。另外,有研究表明MRC可以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口腔通气情况[8]。

从病因学的角度分析,大多数传统牙齿矫正仅仅能够改变牙弓的形态和牙齿的排列,但对于造成错畸形的病因,如不良习惯导致的肌动力不平衡,少有针对性的解决,因此这种矫治往往会造成失败或者复发[9]。MRC治疗结合肌功能训练,旨在纠正引起错畸形的肌功能习惯,可以有效治疗安氏II类错畸形。

图1 典型病例

4 结论

MRC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可以改善口腔不良习惯导致的安氏II类患者的面型,促进下颌的向前向下生长,减小患者前牙的覆 覆盖。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不良肌肉功能。由于此次研究进行的时间较短,患者病例数较少,对于此次矫治的效果是否有持续性及自我保持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