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健康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

2021-06-11 00:57王冠中
岭南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卫生中国共产党

王冠中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之本、人民幸福之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柱石。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始终将人民健康记挂心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1]370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系统回顾党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百年历程,展现百年来党保障人民健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为新时代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历史启迪。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为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进行了长期且艰辛的开拓。

(一)创立“人民的国家”保障人民健康(1921—1949)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外临帝国主义欺侮,“群盗入室、白刃环门”[2]185;内遇封建军阀混战,“种弱国贫兵窳”,生灵涂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体质羸弱。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主要障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3]1058,中国共产党要践行保障人民健康的使命,就必须发动群众,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破除戕害人民健康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民命”能够“民主”。唯有如此,人民的自由、健康和个性发展才有保障。

在完成政治解放使命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局部执政环境下各根据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行了探索。

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在阐述党的最低纲领时,就强调要制定维护工农健康的法律,“工厂设立工人医院及其他卫生设备”,“保护女工和童工”[4]116,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福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创办红色医院,成立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开办药厂,出版《红色卫生》《健康报》等医学报刊,培养医药卫生人员,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是局部执政条件下探索保障人民健康的早期尝试。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保障人民健康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例如,在陕甘宁边区、晋察冀等根据地,党领导军民创立医药卫生合作社,健全卫生机构,提倡中西医团结合作,加强妇幼卫生工作,注重预防,发展医学教育,举办卫生展览,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病运动和救治伤病员等,使根据地军民健康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经验,也储备了大量卫生人才。例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截至1949年3月,各类部队卫生人员已达18217人。[5]802这些举措和人才队伍为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8年是党从政治上解除三座大山对人民身心健康束缚的28年。其核心使命就是通过创立“人民的国家”和“人民的政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使人民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这一历史任务得以圆满完成。

(二)建立和发展先进社会制度保障人民健康(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至1952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党领导下的卫生保健事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和整顿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卫生机构,积极开展疫病防治,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这一系列举措对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如农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城市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不断。1953年,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中共八大正式宣布:“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6]292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在先进社会制度下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新征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多措并举,使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健康保障得以统筹兼顾。在卫生健康领域,党领导人民深入开展以除“四害”为主题的清洁卫生运动,防治血吸虫病等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疫病,建立和健全国家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卫生管理,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强卫生科研,开展对外卫生交流,号召西医学习中医,大力开展医学教育培养卫生人才,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等,将国家建设、社会改造和人民健康增进结合起来。这些举措和部署是党探索在社会主义先进制度下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艰辛开拓。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了保障人民健康的“三大法宝”——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和三级卫生保健网。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家用占GDP不到4%的卫生投入,基本上满足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医保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被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誉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成就”[7]111,由此创造了党领导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奇迹。当然,这一时期人民健康的维护和保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先进社会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对健康需求的预期,这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的现实形成矛盾;国家卫生总投入偏低,导致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低下;城乡间、地区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社会矛盾增多。如此等等,期待着一场新的变革。

(三)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保障人民健康(1978—201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针对计划体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物质资源匮乏且资源分布不均、卫生健康事业受“左”的思想干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效率低下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打破了原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扩大了医药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加强了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核算与管理,支持个体开业行医,鼓励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兼职取酬,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鼓励多种形式办医等。1988年,国务院又批转了卫生部等5部委《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强调要在医疗卫生领域推行承包责任制,鼓励在职医疗卫生人员提供有偿业余服务,调整卫生服务收费标准,推行“以副补主”和“以工助医”等改革举措。通过一系列改革,到21世纪初,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事业改变了过去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状况,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得到了优化,医疗卫生行业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卫生健康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也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路。当然,这一时期的改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导向减弱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迟缓;卫生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降低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公平性,低收入群体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变差,“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焦点。2003年的非典充分暴露了卫生体制改革中的这些不足。非典之后,公共卫生事业受到了重视,卫生资源配置下沉,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向前推进,国家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公平性得以逐步恢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3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带领人民富起来,使国家保障人民健康的物质资源越来越充沛。这一时期,虽然在卫生资源配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方式消除影响人民身心健康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发现问题后能及时纠偏,使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得以回归,保障人民健康的经验更为丰富。

(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2012—2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8],体现在卫生健康事业方面,就是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在量和质等方面均全面提升。不仅要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渴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绿色秀美的生活环境和安全可靠的食品药品供给等。

根据这些新的需求和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奋力开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就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亲自谋划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并制定了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1]370-371。针对人类疾病谱系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多重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1]372。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民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9]。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党中央又部署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预警响应机制,将保障人民健康落实到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来。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和实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统筹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由政府兜底,以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步骤完善,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公平性进一步彰显。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后,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事业经受住了挑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成功的防疫实践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尊重生命、护佑人民健康的价值追求和人民情怀。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健康的伟大成就

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奋勇开拓,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为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础。国家卫生健康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经过百年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摘掉了国人“东亚病夫”的帽子,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破败、人民体质羸弱的面貌。

(一)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卫生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健康事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总费用等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和设备增长迅速(见表1)。

表1 近百年来中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和卫生总费用变化情况表

从表1数据可知,截至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是1949年的274.54倍,床位数是1949年的104.1倍。全国卫生总费用增长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近40年间增长了455倍还多。

图1 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变化情况(单位:岁)

从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这三个国际公认的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指标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健康水平获得了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65‰,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11]10-1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攀升(见图1)。从图1 可知,全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婴儿死亡率为5.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7.8/10万。[12]这些数据总体上已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堪称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目标是为根据地军民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全国范围内执政之后,党领导的公共卫生行政管理体系和业务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和地方都组建了卫生防疫队,基层卫生组织发展迅速。1953年,政务院批准在全国建立卫生防疫站。到20世纪60年代,国家逐步建成了城乡三级公共卫生防护网络。改革开放后,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卫生防疫站逐渐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代,由此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控机构为主体,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的疾病防控体系,中国公共卫生体系随着医学模式和人类疾病谱系的演化不断完善。此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环保意识普遍提升。

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全使国家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以持续增强。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得到了控制。1960年,中国正式宣布消灭了天花,比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的时间要早19年。脊髓灰质炎、淋巴丝虫病等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基本被消除。血吸虫病、艾滋病、疟疾、麻风病、结核病、非典、乙肝等重大疫病和一些地方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普及儿童免疫,大大降低了国人感染疫病的风险。同时,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国家也正在加大力度。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是对我国疫病防控能力的一次大考。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做到了低感染、低死亡,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持续增强的最好例证。

(三)妇幼卫生工作成就辉煌,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到位

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维护和保障。1924年9月,中国马克思主义旗手、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专门撰文揭露了上海资本家企业恶劣的劳动卫生环境及其对女工和童工的盘剥,呼吁青年和社会关注妇女儿童的健康。[12]21-2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还特别关注过井冈山苏区“妇女生小孩子的问题”。延安时期,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重视妇幼卫生工作,当时中央妇委还领导开展了群众性妇幼卫生保健运动。针对此前根据地婴儿死亡率较高、孕产妇患病普遍等情况,党领导下的卫生建设通过建立妇幼保健机构、设保育院、改造旧产婆、推广新法接生、广泛开展卫生宣教、普及妇幼卫生知识、防治婴儿常见病等举措,使根据地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新中国成立后,妇幼卫生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49年新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第48条专门将“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与“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列提出[13]38,体现了新生人民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视。经过70多年的发展,新中国妇幼卫生工作取得了辉煌成效。一方面,妇幼卫生行政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普遍建立,遍及城乡的妇幼保健网络不断完善。到2019年底,中国妇幼保健机构已达3071个,床位已达243232张,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32.67倍和127.95倍。另一方面,影响妇幼健康的常见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随着新法接生的普及,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已消除孕产妇及新生儿破伤风威胁,产褥热也基本得到了控制,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比例大幅降低,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幅度已于2014年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15]此外,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康复、儿童健康管理、营养改善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城乡间、地区间差距持续缩小。到2019年,我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1.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3%[12],妇幼健康保障有力。

(四)卫生健康制度和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成功开辟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注重运用制度和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区域暂行防疫条例》。次年12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又转发中央军委制定的《暂行传染病预防条例》,规定了苏区疫情报告、巡防、消毒、检疫、隔离、封锁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工作制度建设涵盖了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卫生宣传、群众卫生运动等诸多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健康制度建设发展迅速,涵盖了医药卫生人员准入、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爱国卫生运动、妇幼保健、国境检疫、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合作医疗、公费医疗、卫生应急响应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阔步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领导下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稳健有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卫生健康法律体系建设方面,上至宪法,下到具体法律,有关人民健康保障的内容逐步完善。涵盖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环境与职业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管、医疗保健服务、妇幼保健与权益保障、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等诸多领域。到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宣布,卫生计生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卫生计生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5]。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制度和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事业经过长期努力,“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1]370-371。这条道路是对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和一些基本理念的总结和凝练,也为新时代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医学科研和教育硕果累累,卫生健康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党领导下的医学科研工作是提高卫生健康事业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路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医学科研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1933年,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是党领导下较早建立的医学科研团体。当时苏区还创办医学报刊,交流医学研究成果。抗战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中西医药协会、国医研究会、医务研究会、中医研究班等医学科研组织,为推动医学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医学科研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到1999年底,全国医学科研机构已达421个,从业总人数为31242人,分别是1947年的105倍和104倍。[16]4322019年底,医学科研遍及公共卫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药学等各个领域,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医学科研体系。

医学教育是党培养卫生健康工作人才、壮大工作队伍的重要途径。土地革命战争早期,红军创办过看护训练班、女子看护学校等,为军队伤病员提供卫生人才保障。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创办军医学校并招生,党领导下的医学教育逐步发展。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中的医学教育不断壮大。1937年,红军卫生学校改为八路军卫生学校,1940年又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了卫生学校,1946年又组建成立了西北医药专门学校。延安还创办了延安药科学校、白求恩护士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医学专门人才。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地方军区和解放区继续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如创办晋绥卫生学校,开办公共卫生训练班,举办在职人员卫生教育等,以满足形势发展对卫生人才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步入快车道。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已涵盖了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各阶段,形成了囊括中医药、护理、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预防医学、进修医学等在内的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卫生健康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到2017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招生808558人,在校学生2882378人,毕业745914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招生421440人,在校学生1285590人,毕业421861人。[17]153图2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健康事业从业人员总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总数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卫生健康工作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图2 新中国卫生人员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变化情况

(六)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迅速,护佑人民健康的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辩证地看待中医,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优良传统,而且还成功创立了中西医结合医学这门独立于中、西医之外的医疗卫生力量。延安时期,党的中医政策不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中医要科学化,西医要中国化”和“中西医必须团结合作”的认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国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中医行政管理机构,发展中医教育,壮大中医人才队伍,健全中医科研机构,完善中医治疗和保健服务体系,纠正对中医的错误认识和政策偏差等。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卫生资源不断充实,服务能力大大提高(见表2)。由表2可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增长了3463.63倍,床位数增长了5931.93倍,中医药人员增长了2.51倍。无论是从业人员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均取得了巨大进步。

表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中医类机构、床位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表

中西医团结问题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提出,但创立一门独立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18]43,加速了中西两种医学知识交融的制度化和学术化步伐。1958年10月,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作出批示,要求以两年为期,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19]113,由此掀起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的热潮。到1970年,周恩来又指示召开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总结中西医结合的经验。经过不断发展,到1983年,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结业已达131305人,学习两年以上的有4386人,两年以下的有12.69万人。截至1982年,全国正式被评为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有1897人。[19]77到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699个,床位117672张,中西医结合门诊部468个,床位124张,中西医结合诊所8360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2个。当年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数达7456.6万人次[11],中西医结合医学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服务能力较强的医疗卫生力量。

此外,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境卫生检疫、环境卫生、爱国卫生运动、食品药品监管与卫生监督、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响应、卫生健康事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事业也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和进步,为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健康的基本经验

作为人民健康的忠实维护者,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健康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全过程

“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不仅是指党的立场观点、执政理念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且还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夙夜在公的情怀将人民的生命健康置于心中最高位置。人民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生理需求和理性思维的有血有肉的生命组成的群体。人民的这一客观存在形态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时必须坚持“生命至上”原则,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20]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践行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方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准确鲜明地展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立场;另一方面,这一价值理念是确保党的各项事业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通过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事业紧密交融为一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实践进一步用生动事实证明了这一价值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是新时代党保障人民健康的根本遵循。

(二)根据时代变迁和人民健康影响因素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党保障人民健康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时代条件不同,人民健康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相应地,保障人民健康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也因时而异。中国共产党要把尊重生命、保障人民健康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内化于党的政策实践并取得成就,还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分析时代条件变迁和人民健康影响因素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在关注无产阶级劳动环境和卫生条件的过程中,很快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的主要障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借以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国家机器。保障人民健康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旧的国家制度,创立“人民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国家”和“人民的政府”得以建立,人民健康的影响因素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制约着生产力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先进社会制度便成为保障人民健康的当务之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先进社会制度得以建立,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便成为此后保障人民健康的主要障碍。为扫除这一主要障碍,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汲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丰富保障人民健康的物质资源,是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第一要义,遂领导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的健康需求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根据这些新变化,党中央及时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准确把握了新时代保障人民健康的主要任务,必将使人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通过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与合作来破除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资源制约

人力、财力等卫生资源紧缺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保障人民健康始终面临着卫生资源紧缺和人民健康需求急切的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复运用协同与合作的办法来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敌人封锁,各革命根据地缺医少药。为保障根据地军民健康,各级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根据地人民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党政军民之间广泛开展协同与合作。例如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特别注重运用协同与合作的方法来破解卫生资源紧缺的问题。1939年12月,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不仅明确提出“设立医药合作社”保障人民健康,而且要求“动员边区各机关团体、军队、学校、医院”参加群众性卫生运动,发动边区各剧团、各报纸开展卫生宣传教育。[21]146-147同时,党中央还通过文教统战政策在边区成立中西医药研究会等医学团体,推动中西医药卫生力量的团结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保障人民健康的医疗卫生资源仍旧紧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革命根据地合作医疗的优良传统,在农村建立医疗合作社,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这一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的伟大创制一直延续至今。

总之,以协同与合作方式来解决医药卫生资源紧缺对保障人民健康的瓶颈制约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开展“上下”、“左右”和“内外”等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与合作,使有限资源得以整合,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群众的积极性得以激发,稀缺的卫生资源被用到“刀刃上”。党领导下的这些协同和合作优势对新时代人民健康保障仍具有重要启示。

(四)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以科学态度并依靠科技创新来抗击疫病和保障人民健康

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发扬。以科学态度并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来抗击疫病和增进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条宝贵经验。五四时期,在“赛先生”旗帜的指引下,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恽代英等先进知识分子对细胞学说、细菌致病理论等近代科学知识进行了介绍和宣传。贯彻预防思想保障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弘扬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于疾病,着重预防”的思想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卫生工作从一开始就掌握的原则[22]32,也是红军区别于旧式军队的重要特征之一。1932年,红一方面军第三次卫生工作会议便确立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23]180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事业不仅将“预防为主”作为国家卫生工作方针之一,而且通过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预防医学思想落到实处。这些都是发扬科学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除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外,还及时根据时代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科技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在本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强调要“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24]由此可见,坚持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依靠科技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抗击疫病和保障人民健康的法宝。

综上所述,百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进步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则和政治前提。在21世纪这个“健康为王”的时代,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健康之基必将进一步夯实。

猜你喜欢
卫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智取红领巾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卫生歌
方便卫生的酱料刷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