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森
(河南省许昌市立医院 许昌 461000)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形成的病症,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肥胖体质、喜静少动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能发展为胆囊癌,影响预后。手术为临床治疗该病的重要方式。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免气腹单孔保胆取石术逐渐在临床中被应用,但关于其手术效果及对机体内环境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1~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经右上腹免气腹单孔保胆取石术对胆结石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内环境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1例胆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传统三孔法保胆取石术治疗的4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经右上腹免气腹单孔保胆取石术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37~66岁,平均年龄(51.52±2.41)岁;病程6个月~3.5年,平均病程(2.04±0.35)年。对照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1.63±2.37)岁;病程8个月~3.2年,平均病程(2.02±0.3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对比性。纳入标准:经B超等临床检查确诊为胆结石;临床资料完整;无腹部手术史;具有强烈保胆意愿,且理解保胆取石术后存在复发风险。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存在手术禁忌证;存在免疫系统疾病。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三孔法保胆取石术。协助患者取头高足低30°、左侧倾斜15°卧位,全麻成功后,在脐下缘作一5 mm切口,建立气腹(保持压力在10~12 mm Hg),然后在剑突下放置5 mm Trocar,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放置10 mm Trocar。在腹腔镜下将带线直针贯穿胆囊底后,由原腹壁处穿出,使用电凝钩切开胆囊,使用吸引器吸净胆汁,经右锁骨Trocar插入胆道镜,在胆道镜下取出结石,确认清亮胆汁反流后撤出,胆囊切口使用并用4-0可吸收线进行缝合。确认无出血、无胆瘘等情况后,吸净腹腔内积液,逐层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 采用经右上腹免气腹单孔保胆取石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行B超检查进行胆囊定位,并在其底部体表投影处做皮肤标记。协助患者取头高足低30°、左侧倾斜15°卧位,全麻成功后,在胆囊底部体表标记处作一长约1.5 cm且与肋缘平行的切口,钝性分离至腹膜,血管钳提起腹膜,探查下方无其他组织后,切开腹膜入腹。扶镜手在切口内放入5 mm Trocar,并将5 mm 30°腹腔镜于Trocar内置入,探查到胆囊底部后,在切口内再放入一枚5 mm Trocar,伸入腹腔镜,用分离钳夹住胆囊底部将其提拉至体表,随后在预定切开部位周边均匀缝合四针牵引线,在胆囊底部作一1 cm长切口,将胆汁用吸引器吸净后,在胆道镜下取出结石,并在确认没有结石残留后,退出胆道镜,胆囊切口使用并用4-0可吸收线进行缝合,确认无出血后将其还纳腹腔。之后建立肝下、肋缘下局部空间,方式同上,置入5 mm Trocar和腹腔镜,确认无出血、无胆瘘等情况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2 d,分别于清晨8:00采取两组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取血清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BS-220,粤械注准:20192220492)测定两组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皮质醇(Cor)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以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以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 术后,两组D-乳酸、DAO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P<0.05。
时间 组别 n D-乳酸(mg/L) DAO(U/L)术前时间 组别 n D-乳酸(mg/L) DAO(U/L)术前 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8 43 48 43 tP tP术后术后 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8 43 48 43 tP tP 6.39±1.21 6.42±1.19 0.119 0.906 1.65±0.27*2.73±0.48*13.405<0.001 6.39±1.21 6.42±1.19 0.119 0.906 1.65±0.27*2.73±0.48*13.405<0.001 5.41±1.02 5.43±1.04 0.093 0.927 2.62±0.34*3.05±0.41*5.466<0.001 5.41±1.02 5.43±1.04 0.093 0.927 2.62±0.34*3.05±0.41*5.466<0.001
2.2 两组内环境指标比较 术后,两组Cor、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内环境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内环境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P<0.05。
时间 组别 n Cor(mmol/L) CRP(mg/L)术前术后观察组对照组tP观察组对照组tP 48 43 48 43 215.26±23.51 216.34±22.79 0.222 0.825 227.42±11.65*253.69±19.68*7.843<0.001 12.15±2.06 12.19±2.03 0.093 0.926 15.83±2.94*18.36±3.15*3.962<0.001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转变,胆结石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发展为临床常见及多发病,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确诊后往往需进行手术治疗。既往临床多通过胆囊切除术治疗,该方法被认为是最佳治疗方法。但胆囊为人体重要消化器官,在分泌黏液、储存和排空胆汁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当其被切除后,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无法得到进一步处理,会导致机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对机体内环境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造成一定损伤。同时,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进行保胆取石术治疗的患者数量也在逐年递增[3~4]。因此,探寻积极有效的保胆取石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D-乳酸、DAO水平及Cor、CRP水平均较低,提示经右上腹免气腹单孔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效果较好,具有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较小、对机体内环境影响较小等优点。分析原因在于,与传统三孔法术相比,经右上腹免气腹单孔保胆取石术不需要建立气腹,能够有效避免二氧化碳潴留现象,使得心肺功能相对较差的高龄患者也可接受该手术治疗[5~6]。同时,单孔手术只需做1个穿刺孔,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术后无须放置胃管、引流管,能够使患者术后感染率及不适感显著降低,而且对穿刺引发的肠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风险也有一定降低作用,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7~8]。此外,该术式在去除结石的同时,有效保留了胆囊生理功能,利于降低并避免胆囊切除后出现的诸多并发症,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恢复,具有一定社会需求[9~10]。经右上腹免气腹单孔保胆取石术在临床应用中虽具有明显优势,但仍需注意相关事宜,如在选择患者时需关注其身体质量指数,防止腹壁较厚影响手术操作,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在术后应服用相关治疗药物,降低胆结石再发风险。
综上所述,经右上腹免气腹单孔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效果较好,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较小,对机体内环境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接受。
(收稿日期: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