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不精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教法单一、教材陈旧、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搭建人才质量评价平台,完善评价机制。
【关键詞】“1+X”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041-03
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从2019年2月开始,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中的“1”为学历证书,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育阶段指定的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如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毕业文凭,其全面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其培训与考核,不和学生的毕业挂钩,此证书可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等级的认定,也是对在校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如一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执业药师等,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X”证书是两种证书的有机结合,“1”是基础,“X”是对“1”进行补充、强化和拓展,书证融合正是“1+X”证书制度之精髓。“1+X”证书制度主要是鼓励在确保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向社会与用人单位展现自身的实力。本文针对“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对策。
一、“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精准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人力资源专员岗位技能要求为教学目标,主要培养以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面向中小型企业、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属于起步晚、底子较薄弱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经济类学科相比,大同小异,没有凸显出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培养目标显得过于笼统与宽泛。专业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习惯于沿用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就业市场疏于调研,在对市场人才需求研究不足的情况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没有进行融通,与X证书的要求相分离,致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达到行业的人才标准。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组织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类岗位,教师授课偏重于经济、管理类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对本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只是停留在一个大概的体系认知上,致使现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X证书的认知,对就业岗位理解模糊,因此,也与就业市场缺乏适配度。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专业课和技能课组成,专业课包括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实用工具与方法、薪酬管理与福利设计、劳动关系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等,技能课包括企业管理模拟实训、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等课程。由此可见,在数量方面,本专业课程大部分为理论课,实训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在难度方面,课程设置和应用型本科相似度很高,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匹配;从与“1+X”证书融合的方面来说,专业课程设置与X证书所涉及的课程没有交叉,换言之,专业课和技能课联系较少,未能按照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对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内容进行系统教学,导致学生所学课程针对性不强,在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获得X证书的难度加大。
(三)“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多是本专业出身,虽然专业知识扎实,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实训能力不足,在开展技能实训课教学时无法运用行之有效的企业人事案例作为讲解支撑。此外,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教改方面任务繁重,需兼顾工作与家庭,分身乏术,往往缺乏自我提升意识,忽略对跨学科、跨行业知识的补充。在“1+X”证书制度实施的进程中,本专业教师最大的局限在于所获取的证书多为职业资格证书,如高校教师资格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协调员等,职业技能含量较低,甚至有的证书与任课专业不符,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内容时,难以从专业课教师化身为行业培训师,不能将行业中有效的实践工具和学习方法带到教学中来,因而也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促使学生提高综合技能水平。
(四)教法单一、教材陈旧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用的教材多为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此类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主要的受众是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其缺点在于教材内容陈旧,呈现方式滞后,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显得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而教材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名师编写,基于高职院校的教材与行业培训的教材在受众、培养目标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完全由校内专任教师编写开发的教材往往达不到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同样,教材与“1+X”证书不同步,教法也会表现出单一性特点。高校教师习惯性地以班级为单位,采用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过分侧重教师引导,忽略了以学生为主,这对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强调以真实技能解决职场实际问题的X证书的取得作用不大。
(五)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最终是要满足企业需求和个体就业需求,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拥有能体现技能水平的X证书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是以取得毕业文凭为首要任务,完成在校课程学习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可见,企业与院校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是分离的。目前,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既能符合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又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只有一方的评价体系是不全面的,只有一方的考核标准也是不完善的。如何才能有效地认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是本专业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启动,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把人才培养目标精准贴合市场需求,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转变单一校内培养、教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参照企业当前的热门岗位要求,形成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与企业进行产教合作,协同育人。这样,高职毕业生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不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科技进步、政策规定等方面的影响。
(二)构建“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优化專业课程设置
为实现“1”和“X”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是将“X”证书的培训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以职业技能为导向,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对接起来,把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的内容以模块的形式,添加成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实训项目。由此,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应的X证书有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四级)、劳动关系协调员(三级)、助理经济师。本着“课证衔接”的原则,以北海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可以把X证书培训内容项目化处理,如在大一下学期增设“劳动合同法”“经济学基础”等理论课程,分别对应劳动关系协调员和助理经济师考试;在大二上学期加开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灵活使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能力,为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证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师资建设,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紧跟改革的步伐,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教育改革措施。以北海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回访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在毕业前成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大多数学生未考取任何证书,难以应聘到专业对口并且满意的工作。这个现象侧面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加强师资建设,尤其要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具体措施:一是鼓励青年教师跨学科进修与学习,引入X证书行业师资培训的模式、教学工具和方法;二是对骨干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证书师资培训,使其能快速转变成社会培训师的角色;三是专任教师利用假期挂职、顶岗实习的机会积极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获取一手案例,积累实战经验;四是引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更好地把一线工作岗位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四)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高校专业教材的特点在于重理论、轻技能,而X证书属于行业培训,侧重于技能的掌握,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势必需要更新教材,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教材内容,确保书证融通。考虑到高职院校师生的特点,可以在保留行业培训教材主要要素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职业院校师生熟悉的项目化教学或案例教学的结构开发教材,内容上体现龙头企业关键岗位的典型任务、工作流程和要求。另外,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利用情景授课法、案例再现法及项目模拟等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切换教学场景进行授课,锻炼学生实操能力。
(五)搭建人才质量评价平台,完善评价机制
“1+X”证书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一线提供具有合格职业技能的人才。人才评价是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风向标,影响双方的工作成效。因此,需要搭建一个校企双方都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平台,通过了解双方的目标和需求,(下转第68页)(上接第42页)融入行业技能等级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共同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例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主办职业技能大赛,从企业的角度评价比赛任务的完成质量,一方面能看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帮助专任教师以赛促教。
总之,在“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本着为市场提供优质人才的目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行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发挥自身专业的特色,培养并打造出专业性与实用性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晓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难点与方略[J].教育与职业,2020(3).
[2]毛少华.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0(1).
[3]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9(7).
[4]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注:2020年院级教改课题“‘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庞淑清(1985— ),女,汉族,广西北海人,硕士,广西北海职业学院专任教师,人力资源中级经济师,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国际商务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