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家园共育理念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将以往“教育家长”的重心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家庭是幼儿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园教育形成合力,对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园立足实际,积极找寻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及实施途径,通过理论引领、组织管理及方式创新,把教师与家长变为同行者,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实现了家园共育的新突破。
教师是与家长沟通最直接的人,教师的沟通能力直接决定着家园共育的效果。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家园共育学习指导活动,帮助教师提升沟通能力。
1.读书富脑增智慧
我们倡导教师每人订阅一种专业期刊,将有意义、有价值的文章摘抄在学习笔记上,以备用时翻阅查看。幼儿园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订购了不同的书籍,有针对新教师的《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有针对3—5年教龄的《班级管理技巧150例》《幼儿教师工作高效应对策略》等,这些书籍内容丰富,案例翔实,教师阅读后遇到相应问题时可借助书中的理论作支撑,少了简单粗暴,多了从容镇定。
2.案例分享树标杆
每周例会都设有一个环节——家园共育案例分享。请教师讲述自己在班级中经历的一些与家长有关的案例,然后一起探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管理者讲述在常规巡查时观察到的、了解到的关于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情况,包括说话的语调、面部的表情、对幼儿的关注点等,放大教师在沟通过程中的优点,让大家学有目标,积累有益方法,提高家园沟通实效。
3.帮扶结对巧引领
我园年轻教师较多,35岁以下有15人,且全部担任班主任,面对问题经验少、易冲动是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安排年轻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搭班,潜移默化引导影响;二是本着自愿的原则,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采用“影子学习法”,有目的地跟学;三是通过实践,师徒共写典型案例,针对案例支招。
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同步、同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在家委会、家长会及座谈会的组织管理上,我们努力把“拽着家长走”变为“协同齐步走”。
1.家委会层级管理
如何提高家委会的实效性,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一是实行竖向分级。园级家委会负责园内重大事项商讨与实施,年级家委会负责年级部重要事件研讨与落实,班级家委会负责班级重要事情商量与执行。二是做到横向分流。如对膳食感兴趣的家长组成伙委会,针对幼儿卫生保健、安全等方面,职业特殊的家长组成健委會,对幼儿外出活动热心的家长组成安委会等。通过层级管理明确责任,家委会成员都能够主动参与幼儿园的事务,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2.家长会明确主题
家长会每个学期都开,但我们认为开了没有效果不如不开。所以每次召开家长会前我们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会议的主题、探讨的内容、方向的引领等。大方向确定后,我们再根据三个年级的不同情况做相应的内容调整,确保不同学龄的幼儿家长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3.座谈会分层组织
我们将不同类型、不同观念、不同学历水平的家长组合在一起,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3—5人,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座谈会话题的来源可以是家长共同困惑的问题,也可以是某位家长担忧的问题,还有的是问卷调查征集来的问题,如入园焦虑、幼小衔接、同伴冲突、幼儿的自我中心等。座谈时教师本着平等交流的原则和家长一起讨论、制定方案,这样会让家长感到参加座谈会是有收获、有价值的。
为了避免出现与家长脱节、幼儿园单方面着力向前的问题,我们创新家长参与方式,通过“体验式教研”“互动式学习”,让家长一起参与幼儿园教研,在学习分享的氛围中,教师、家长共同获得成长。
1.体验式教研达共识
这个想法源于我们的“分享日”活动。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带来的图书种类很多,但有的不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于是我们萌生了邀请家长参与教研的想法。首先招募家长志愿者,与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团队,从图书分享日的现场录像中发现问题及根源,引导家长将关注点由幼儿阅读的兴趣转向习惯、坚持性等问题。然后教师提供观察案例,为家长分析该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让家长用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心态去接纳他们在阅读中的各种表现。
2.互助式学习同成长
我们成立“家长互学团”,将原本处于散沙状态的家长资源进行整合,使家长的力量发挥最大功效。我们对自愿报名的家庭进行现状分析,探寻家长的参与需求并进行编组。互学团成员根据内容进行认领并制订活动计划,地点可以在幼儿园,也可以在成员家里或是工作场地。家长们通过经验分享、示范及相互交流,解决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和困惑,教师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促进了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家园共育合作走,我们看到了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也看到了家长与教师主动、深度的合作。我园的家园互动呈现出对话式、交流式的良好状态,全面提升了我们的办园水平。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