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昭君博物院,我是你们本次参观的讲解员,我叫柳芳。”这句话我说过不下一万次。没错,这就是我的工作,从事了十一年的讲解工作,也是我走出大学校园后的第一份工作,职业生涯的起点。
有时候会在心里问自己:真的喜欢讲解员这个工作吗?也许这话放在五年前,我会说没办法,人总要有工作,总要自己养活自己,不能靠父母。幸运的是,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通过面试直接就被分配到昭君博物院的讲解部实习。初来乍到,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一页页需要背诵的稿子,我是兴奋呢还是紧张呢?现在想想应该是兴奋多一些,毕竟是人生第一份工作。在我看来,讲解工作是讲解员与游客通过语言而发生的情感交流,曾有多位资深学者、资深讲解员说过:“讲解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讲解员应该是一位口才良好的演说家,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专家,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听到这句话,我对这份职业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每次面對游客时,我都希望给他们留下“知识渊博,表达能力强”的印象,为此我很努力。但起初我努力的方向就是对着发下来的稿子不停地熟读,背诵,再加上丰富的表情,甚至是语句的停顿、重音、疑问或是肢体的动作,等等。还有之后参加的各类比赛,第一次的比赛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单位内部的比赛,我获得了冠军,当时的自己信心倍增。从此以后我开始了长期的比赛生涯,拿到的奖也非常多。当这些小小的成绩获得掌声之后,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我无意间看过一篇文章,是袁硕对“讲解员的职业之路到底如何走下去”的回答,里面写道:“作为一个讲解员,如果想有所发展,这种混日子的心态是半点都不能有的。”这个观点我现在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在我工作的十一年中,就讲解工作本身而言,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对游客也越来越挑剔。我不知道其他讲解员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当然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是没有资格挑剔游客的。博物馆里的游客,选择来参观,本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渴望,接受文化熏陶的一种意愿。当他选择跟随讲解员而不是自行参观时,其实他们对讲解员有着基本的心理期待:能讲出我不知道的东西,能帮助我更好地欣赏展品,能激发我的兴趣,能回答我的问题,能让我的此次参观更有收获。要满足游客的这些期望,讲解员势必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我其实更愿意给业内人士、专家、学者作讲解。因为他们拥有比一般游客更高的热情,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交流,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在工作的十余年中,遇到的年龄最大的游客有年过八旬的老翁,而最小的则坐在婴儿车里,这给我的讲解带来很大的难度。记得有一次,还是我刚刚入职不久,一位父亲急匆匆地来请讲解员为他的三个女儿讲解,向我提出的要求是通过博物馆得到熏陶,了解历史文化故事。我急忙询问了一下孩子的年龄,他的回答让我顿时哑口无言。他说最大的已经快五岁了,这意味着另外那两位更小,对,没错!小女儿还在妈妈怀里,二女儿三岁。我内心是拒绝的,孩子们能听懂吗?但是我的嘴上答应了。全程我在照顾孩子,怕磕着碰着。我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在讲故事,相信大家也猜到了,讲解是非常失败的,这令我很沮丧。但是孩子的家长却非常开心,还由衷地对我表达了感谢。现在的我也为人母,完全能够理解,对于不同年龄的游客,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么小的孩子,她们在文物中找到了自己认识的小羊、大老虎、小牛等,就已经成功了,那么对于我而言,不是讲那些文物背后有多深奥的历史背景,而是引导孩子们看到这些文物的可爱之处。所以,一次讲解过程,游客扮演的是倾听者,讲解员扮演的是讲述者,但是这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在气氛好的过程中角色应当互换,因为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只是一味地讲,游客只是一味地听,内容够精彩还可以,不然的话都在犯困。参观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我们的讲解工作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不能千篇一律。有的人是慕名而来,而有的人已经读了很多相关资料,对展品有了多方面的了解。但是不管参观者对展览认识是深是浅,在组织他们参观时,都应当先对展览做一个简明扼要的说明,再让他们详尽地了解展览的细节;同时还要在关键的地方或者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做详细解说,答疑解惑,让参观者有共鸣。我相信这样的讲解他们是满意的,从而通过讲解对我们的博物馆甚至是对我们的城市也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接待第一波游客时的情景,大概六人左右的样子。当时的我心跳加速,刚刚走进园区站在董老碑前,为大家朗诵我背得非常熟练的一首七绝诗,刚背到第三句的时候,我竟然大脑一片空白,腿也抖,嘴也张不开了,思路全乱了,更可笑的是这首七绝诗就刻在我面前董老的碑上,但我却不认识碑文上的草体字。看着眼前的游客,我不知所措,我赶紧解释道,今天是我第一天讲解,非常抱歉,我很紧张,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我身旁的一位阿姨,可能是看到我真诚而胆怯的样子也说道:“没事!没事!不用紧张简单介绍就好。”这一句简单介绍说得我又抱歉、又丢脸、又有点心暖。心暖的原因是我很庆幸游客没有为难我,也没有因此很生气,抱歉的是很惭愧。所以讲完回来,我十分沮丧,内心充斥着失落感。同事们见到我回来都急忙问我:“怎么样?感觉怎么样?”我嘴上说挺好的,可脸上的表情骗不了自己。我调整好心态,告诉自己,这只是第一次的讲解,不停地给自己信心。我觉得我首先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我去到小区、公园给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讲解。那段经历真的很宝贵,以至于到现在不论是大型接待,还是上台表演,参加比赛,我都是自信满满。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真心喜欢讲解员这份工作,那就要努力让自己符合人们心里对你这个身份的期待。自己在岗位上磨炼的时候,就要往那个方向去努力。
在我讲解工作的初期,经常遇到一些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每一个问题我都会认真记录,然后去查阅资料,不断减少自己的知识盲点。何况,讲解工作也和其他工作一样,包含着许多矛盾。分析这些矛盾,正确地解决,又是一个很不简单的过程。当你不了解这份工作,或者是因为看不起它而不去钻研它时,这个工作似乎是“简单”的。如果认真对待它,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它又会变得复杂起来。可惜的是,随着自己职业生涯的增长,解答不了的问题就越来越少,自己突然就松懈下来了,没有了对新知识的渴望,总觉得够了,安于现状,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现在想想真的非常可怕,浪费了一段宝贵的时间。我记得在一次培训课程中,有位资深讲解员出身的老师说过:“如果工作五年以上的讲解员,没有新的突破或者原地踏步,那你会工作得非常辛苦,甚至不适合这份工作!”这句话深深地说到我内心深处,如果你也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一定也有被刺痛的感觉。讲解员这个工作入门容易但难以精通,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来自职级晋升,还要从工作本身找到意义,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影响和教育他人,获得游客的肯定,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超过了任何物质奖励。只有自己真正下辛苦去了解,去认知,去钻研,去总结,去“真”讲而不是“假”讲,讲出来的东西才会更有分量,才能体会这份工作带来的无穷乐趣。
在博物馆教育工作日趋专业化的今天,讲解员的岗位职责不再是单一的,同时还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工作。所以我工作的部门由以前的“讲解部”改为“社会教育部”。我非常喜欢社教类型的活动,在自己和同事的策划下举办过多次活动。身为社教部一员,也要不停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需要有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希望自己能够适应不断提升的工作要求,独立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我为能够成为一名讲解员而骄傲,尽管这份职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并不高,也并不被很多人看好,我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我还是以此为荣,并且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工作,因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兴趣和热爱,我希望做一名优秀的资深讲解员。在这个行业里,我看到无数人来,也看到无数人离开,但不管怎样,我都衷心地希望每一位在讲解行业奋斗过的人有好的发展,也希望这个行业能在社会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就我个人而言,现在就好像一只小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前路充满了希望和未知的困难,但好在已经有那些前辈们为我在沿途竖立了灯塔,让我充满期待。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这是我走出大学校园的第一份工作,也将会是我今后一直奋斗的事业。我的青春年华没有在迷惘和失望中虚度,而是与我钟爱的博物院一起成长。我选择了讲解员这条路,而这份职业也选择了我。奋斗在文博事业的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为了这份热爱,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视我们祖国和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加油!
作者简介:柳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