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 李德南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生活经验在人类经验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可是与此同时,城市文学在中国,还始终是相对隐匿的存在,还没有完成与现实相匹配的书写。而城市文学对于塑造、表述我们时代的独特精神,对于营造、勘探同时代人心中的“我城”,均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自身亦具有丰饶的美学价值。城市文学理应与科幻文学等文学类型一样,成为当下和未来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各种文学类型的相映、相生中共同发挥其重要力量。最近几年,文学主潮并没有按照乡土文学、城市文学、科幻文学的顺序来缓慢推进,而是呈现加速的迹象。这种加速的状态,如果在较长时间里得到进一步的持续,可能会导致一种极端的状况,那就是城市文学和乡土文学很可能会被科幻文学的浪潮所覆盖,成为一种相对隐匿的存在。另一种可能的状况则是,文学等领域的加速状态都有所减缓,城市文学和科幻文学都成为常见的书写方式,一如在过去,乡土文学是常见的书写方式一样。城市文学在当下,并不十分高光,其存在却十分重要。
王莫之也是一位城市书写的实践者。他出生于1982年,著有长篇小说《现代变奏》《安慰喜剧》,中短篇作品发表于《收获》《花城》《上海文学》《小说界》等刊物。王莫之的寫作,扎根于上海这座城市,注重对这座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进行描绘、想象或探求,又不为地域所限,而是有着更为宏观的、更具普遍意义的视野。
为了更好地理解王莫之的小说创作,本期特意邀请了批评家傅华和唐开金参与写作评论。在《上海失意人咏叹调——读王莫之小说》一文中,他们指出,王莫之的写作聚焦于有着不同身份的“上海失意人”——乐迷、乐队成员、碟贩、插画师、电影放映师、夜宵车司机、编辑、作家,认为这些人和所有都市人一样,在同一时代经历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情况的困境。而在对这些人的叙述中,王莫之既尝试把那些曾经根植于几代人的身体,且与之共存的弄堂、烟火、音乐文化的肌理组织渐次剖示,又逐渐消解上海的地域性,还原都市人而非仅仅上海人的普遍现实。文中对王莫之以音乐来透视社会变迁的分析,极为精彩,对理解王莫之的小说创作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