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语境下我国动物馆舍的类型与创新
——以成都北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馆舍为例

2021-06-10 15:19王瑶
建材与装饰 2021年16期
关键词:熊猫馆馆舍熊猫

王瑶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235)

1 动物园、动物馆舍与文旅

动物园作为城市公园中的专类公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完成了从笼舍展示至沉浸式展示、从皇家官办到公益科普、从传统公园向保护中心的转变。至21世纪初期,我国在动物园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样化的成果,而大量动物园设计实践仍基于原有选址和传统模式,以满足科普教育、动物繁育保护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主。与此同时,野生动物园作为另一种园区类型得到大力发展,虽然人与动物位置互换,但二者之间仍是看与被看的二元关系。近年来,随着商业、文化、旅游资源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以更多样灵活的方式整合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文旅”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注入动物园设计。对人而言,在一站式的园区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舒适度、休闲感、文化周边等需求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对动物而言,其在园区中的角色从展品向IP转变,而动物馆舍作为游览闭环中的核心节点空间,其主题性、故事性的需求对流线、空间和甚至建筑造型均提出新要求,如表1所示。

对应不同标准,我国动物园可分为若干类型:以选址划分,可分为城市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按经营模式划分,可分为公益型、教育科普型和娱乐型。动物馆舍按照展览方式划分,可分为馆养式全隔离型、情景式半隔离型和亲临式无隔离型。根据中国报告网的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动物园约185家,其中野生动物园49家,城市动物园136家,以圈养为主,主要面向市区居民进行科普教育服务,如图1所示。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动物园设计需要建筑、规划、景观等专业的综合考量,动物馆舍的建筑设计需要协调游客、饲养员、动物三者间的关系,对参观游览、动物饲养管理、动物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找出兼顾高效的解决方案。其基本空间模式可概括为三种类型。

图1 展览模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1 以人为主体

传统的城市动物园因空间受限多采用“笼养”的方式,不同科属分开饲养、集中管理、公开展示。动物馆舍成为独立景点供游客参观,采取较为通用的规划游览动线和建筑空间布局。在这类动物园中,环境营造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人工痕迹明显。人的行为自由,动物的行为受限,人与动物之间的隔离较为明确。

1.2 以动物为主体

野生动物园和保护区用地规模较大,自然本底优越,人们以乘车游览的方式穿行于动物“领地”中,建筑以后勤和接待中等功能为主。园区规划围绕动物的需求展开,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和野生环境景观,强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建与保护,注重原生态的体验感,弱化人工痕迹。动物的活动自由,人的活动受限,人对动物的观察距离较远,路径固定,而配套服务功能无法贯穿游览过程,也造成游览舒适度不足。

1.3 双主体——生境营造,沉浸观览模式

沉浸式无隔离展示方式是1993年《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中提出的21世纪动物园的发展方向,兼顾游客与动物的不同需求,在为动物提供原生态安全空间的同时,让游客身临其境,进行全方位、近距离、多角度的观赏。这类动物园既是动物的家园,也是游客的乐园。

表1 动物园发展历史沿革三阶段(表格来源:作者自绘,资料来源郑淑玲《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

表2 项目基本信息(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作为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交集,动物园逐渐从公益型科普教育的单一定位向兼顾文化旅游商业的复合定位转变,从橱窗式参观向沉浸式参观转变,从点式参观向连续参观转变,从人与动物二元对立(二者选其一)向二元和谐(二者兼顾)转变。伴随而来的是动物馆舍设计的系列化创新。

2 熊猫馆舍:充分融合文旅概念的动物馆舍类型

熊猫的稀缺性和强烈的地理文化特征决定了其独特的IP优势,截至2018年1月,我国动物园熊猫馆舍共63个[1],在全球13个国家的15个动物园设立了熊猫展示馆。在较大量的关注下,熊猫馆舍成为将动物IP①与文旅有机结合的重要建筑类型,并在国内外不同语境下有着广泛的实践。根据不同的建设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建筑所采取的回应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表2所示。

2.1 符号:哥本哈根动物园熊猫馆

哥本哈根动物园熊猫馆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太极“阴阳”图案形成空间组织的基本架构,针对熊猫的独居特性,为两只熊猫分别设计了相似而独立的自然环境。两个场地作为“阴”和“阳”的两部分,相互区分并环绕,在局部结合处设置熊猫交配地点;同时通过地形设计,形成立体式的观赏空间,使熊猫可以自然而多角度面向游客[2],如图2所示。

图2 哥本哈根动物园形态生成分析(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建筑创新地将熊猫适宜的生活场地形态与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场地结合,使熊猫馆舍在哥本哈根动物园众多动物馆舍中建构了识别性。符号化的策略使熊猫馆舍在异国环境中得以被快速解读和识别,类似案例如荷兰兰雷纳的欧维汉动物园(Ouwehands Dierenpark)熊猫园,其充满中国传统皇家园林特色的景观设计也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2.2 暗示:沈阳森林动物园熊猫馆

沈阳森林动物园熊猫馆为四只成年熊猫提供生活休憩场所。建筑体量较为分散,以有效营造适宜熊猫生活的场地生境。通过弱于体、隐于境和消于景三种方式,建筑暗示了人与动物、建筑、环境四者之间的和谐关系[3],如图3所示。

该项目位于国内,熊猫馆舍的文化符号识别性让位于为熊猫创造更宽裕的场地的需求,建筑与文旅概念的融合表现为系列化的建筑暗示手法。原竹成为这一暗示的重要载体。建筑大量采用原竹材料,削弱体量感,隐于景观。场地再现四川竹海山地场景,还原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使游客有置身于熊猫野生环境中的感受,享受竹海之趣,如图4所示。

图3 熊猫馆建筑群(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图4 竹海概念生态外观(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2.3 气候:澳门熊猫馆

气候差异是澳门熊猫馆面对的重要课题。营造室内仿生环境有着功能性和文化性的双重任务。建筑共设有两个面积各约330m2的室内展示区。展示区呈扇形布局,主桁架跨度25.2m,最大弧长41.2m,屋面采用ETFE充气膜结构,半透明的材质为室内活动区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室内场景设计以贴近熊猫自然生活环境为原则,结合地形设置陡坡,形成全画幅的仰视观赏视角,满足大客流的参观需求。除基本的绿化措施外,还为熊猫提供瀑布、水池、攀爬架、秋千等娱乐丰容设施,形成丰富室内小环境,如图4~图7所示。

“非本地动物的在地化表现”是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熊猫馆舍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即通过系列化的策略使熊猫适应当地的生态人文环境,并被有效认知发挥文化交流作用。哥本哈根动物园熊猫馆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形式原型,帮助游客建立认知;沈阳动物园熊猫馆运用竹材削弱建筑体量感,重塑动物栖息地场景,暗示熊猫生境元素;澳门动物园模拟熊猫原生栖息地微气候,塑造代入感。策略以及相应的手法地选取均具有多功能特征,他们在完成文旅功能的同时,也高度符合熊猫地生活习性,在建筑形式和对熊猫以及人的两方面需求上取得平衡。

3 成都的熊猫馆舍:大量实践与重点创新

成都是大熊猫的故乡,熊猫样本较多、气候适宜,随着成都大力推进熊猫之都的建设,大量的熊猫馆舍实践也为熊猫馆舍的设计提供机遇和挑战,从而为动物馆舍的类型创新提供条件。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某熊猫馆舍项目方案,以四只熊猫为一个组团,共设置三组首尾相连的馆舍,每个馆舍包含一个室内主题展厅和四个室外活动展示区。结合地堡、壕沟等多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形成由一条室内主动线和网状室外环线组成的整体游览结构。借由网状参观路线,馆舍与环形科普展厅、主题餐厅、熊猫驿站和休息区相接连,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参观体验,如图8所示。

图4 澳门熊猫馆外观(图片来源:澳门日报)

图6 室内展示区

图7 熊猫室内活动区(图片来源:中评网)

图8 游览策划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临时性

熊猫馆舍整体建筑空间形态是由地形和多条服务路径自然挤压而产生的结果,建筑谨慎地介入生态环境中,供熊猫生活地建筑采用覆土建筑形式凸显对场地的占有性,游览动线采用吊脚楼或阁楼形式,呈不稳定地临时性特征。

环境场地呈现南低北高均匀起伏的地形特征,由兽舍和室内展馆组成的三组模块单元顺应地势从山体中伸展而出,面向南向低洼处,与人在低处仰视熊猫的视线需求相匹配。兽舍内室、室内展厅和户外展场形成双向动线,交替出现,如图9所示。

参观流线形成连续的单层楼阁,在场地低区轻盈靠近参观模块空间,并结合地形蜿蜒转折,与熊猫户外展场和周边环境有机互动,室内外展区在参观流线上交替出现。参观廊在节点处放大成为熊猫展厅,增加空间的收放趣味。建筑立面以素竹模混凝土、耐候钢板和夯土墙体为主,旨在营造契合熊猫生长环境的建筑气氛,整体建筑形态由地而生,消隐于自然景观中。

图9 形态生成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有效隔离

减少游客对熊猫生活的干扰,确保熊猫健康是熊猫馆舍的重要功能之一。熊猫馆兼具兽舍和展示双重任务,存在两个相互平行的使用者,分属于两个平行的空间。建筑空间设计借用场地自然高差形成双首层的空间结构,将后勤通道隐藏于南侧主体建筑的低区,底层为饲养员提供完善的服务空间和物资暂存场地,二层则为参观者提供了舒适、连续的参观驻足空间,参观者动线与后勤动线平行并置且互不干扰,如图10所示。

图10 功能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弱化对边界的感知

在有效隔离的基础上,弱化隔离措施的实体感,以及边界的感知,也是这一类建筑中动物与人的共同需求。设计从游览体验出发,通过无缝衔接的场景转换、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和立体式互动模式实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模式。参观者从场地高区进入候场前厅,主要游线由室内展示区与室外展示区串联,以熊猫主题餐厅和熊猫驿站作为结束。为了应对蜂拥而至的游客,设计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设置多条相互交织成网的参观路径疏导人流,打造丛林探险般的体验模式。这一设计方式同时弱化建筑与景观的边界,场地的起伏、壕沟、通道均需要同时考虑动物和人的双重视角,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参观层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成都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工程丨熊猫馆舍

图12 各层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项目功能:科研、展示、商业、文化

用地面积:35万m2

建筑面积:5120m2(12只成年熊猫)

设计时间:2020.07—2021.04

建成时间:2022年(预计)

设计范围:建筑、室内、展陈、策划

5 结语

生境、故事线与陌生感的兼顾,作为综合策略。

熊猫馆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IP文旅建筑的类型,成都的熊猫馆舍则是这一类型建筑的充分表达。从成都熊猫馆舍的实践与创新中可以看到熊猫馆舍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建筑类型通过动物生存环境模拟、游览故事线创作、游客陌生感营造等方面将动物与文旅开发紧密结合,其设计核心是动物与人各得其所,均得到充分尊重。通过对熊猫馆舍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对文旅语境下更大范围的动物馆舍设计提供参考。

注释:

①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独特识物。

猜你喜欢
熊猫馆馆舍熊猫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炎热夏季观赏羊驼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技术
5月13日起去浙江图书馆不用再线上预约
青海:熊猫戏初雪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2019年开放藏书千万册
我爱“熊猫”
熊猫来了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芬兰动物园拟限制参观熊猫馆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