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君,赵素霞
(乌拉特前旗人民医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
幽门螺杆菌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发生感染后会引发患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关联密切;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感染性疾病,可通过人与人间的口-口、粪-口进行传染,也有少量医源性感染[1]。患者临床根据感染发病部位,而表现不同的症状:早期感染者多无明显症状表现,以上腹疼痛、 憋胀不适、反酸嗳气、晨起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为典型症状表现,可引发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发展为胃癌、MALT 淋巴瘤等[2]。
在萎缩和肠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实施根除治疗,对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药物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临床应用广泛[3]。本文,通过对比三联药物疗法与奥美拉唑四联疗法的相关指标数据,观察分析奥美拉唑四联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选择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研究的目的需要和样本所实施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法,将所选样本均分为对照组(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三联药物疗法)和观察组(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橼酸铋钾四联药物疗法);所有样本均有腹痛不适、返酸及嗳气、烧心等临床症状表现,结合临床14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均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有患者均要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样本平均年龄(41.50±6.50)岁;男女比例29 ∶11;样本选择中,排除有相关药物过敏史患者、有肝肾功能及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哺乳期女性患者及有其他影响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患者及家属对参与本研究知情、并愿意接受相关问卷调查,同意使用患者资料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相关资料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14d 的持续药物治疗,并在完成治疗完成并停用抗生素、制酸剂及铋剂药物1个月后复查,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4]。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三联药物疗法,具体用法用量:阿莫西林胶囊,1.0g/次、2次/d;奥美拉唑肠溶肠溶片,20mg/次、2次/d;枸橼酸铋钾胶囊,0.6g/次、2次/d[5]。
1.2.2 观察组患者采取克拉霉素+替硝唑片+奥美拉唑肠溶肠溶片+枸橼酸铋钾片四联药物疗法,用法用量:克拉霉素,0.5g/次、2次/d;替硝唑片,0.5g/次、2次/d;奥美拉唑肠溶肠溶片,20mg/次、2次/d;枸橼酸铋钾片,0.6g/次、2次/d[6]。
1.3.1 治疗有效率
根据患者服用相关药物后1个月的临床症状表现及改善时间,及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以相关症状消失,且14C- 尿素呼气试验检测CO2值低于50,为治愈;以相关症状有明显改善,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CO2值为50-60,为有效;以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未完成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为无效[7];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进行组间对比。
1.3.2 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口干、纳差四种[8];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出现各类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进行统计,并计算对比两组样本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使用SPSS20.0 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计量资料分别用(%)、(±s)表示,进行χ2、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下表统计数据所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90.0%,13/20),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对比[n(%)]
两组患者临床出现各类不良反应的观察统计显示,观察组公出现1例口干症状患者,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纳差症状患者出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4例,25%)。P<0.05,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关系密切,因此,根除Hp 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联合铋剂(枸橼酸铋钾)、抗生素(阿莫西林)组成的三联药物疗法,与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铋剂(枸橼酸铋钾)、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替硝唑)四联药物疗法两种药物治疗方法中,四联疗法使用克拉霉素、替硝唑两种抗生素药物,在充分发挥枸橼酸铋钾对幽门螺杆菌菌体的杀灭作用与奥美拉唑的抑酸作用的基础上,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的抑制作用更强,灭菌效果更加显著,因而能够实现更好地根治Hp、减少不良反应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相关数据对比,也对奥美拉唑四联疗治的临床疗效,给予充分证明。
综上,使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橼酸铋钾四联药物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且较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有效率和安全性均有明显提升,值得在此类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