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珍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一般用于治疗严重的骨性关节炎,通过人工关节代替损坏关节以改善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但是由于手术损伤大、出血多,术后容易伴随股四头肌肌力异常,并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极不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正常恢复,因此,术后加强患者干预至关重要[2]。肌力训练是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干预方式,其有效性、科学性获得了广大学者的一致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肌力训练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3]。对此,本研究将强化肌力训练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探讨对其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临床诊断为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资料完整;意识清晰,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重度骨质疏松;有膝关节手术史;严重内科疾病;长期使用镇痛剂。按照性别、年龄、病程、手术侧别组间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49~76岁,平均60.92±6.28岁;病程1~16年,平均7.04±3.69年;左侧手术19例,右侧手术41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7~75岁,平均62.47±6.83岁;病程2~15年,平均6.72±3.86年;左侧手术23例,右侧手术3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接受膝关节被动运动、双下肢气压治疗、下肢生物反馈等康复训练。
1.2.1 对照组患者可接受股四头肌肌力测试后行常规肌力训练。肌力测试:患者取平卧位,模仿下肢肌力抗阻训练,膝关节屈曲45°稳定10 s左右测定长伸、屈膝最大肌力。每次测定10遍,取均值,根据实际测定值确定肌力训练方案。早期一般以慢速抗阻训练为主,依据患者行走、站立恢复情况并参考抗阻训练难易程度决定下次训练强度。同时利用等速肌力训练系统练习肱四头肌向心性收缩,10遍/组,3组/次,2次/d,各组间休息1 min。持续训练2个月。
1.2.2 观察组患者引流管拔除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强化训练。①关节角度回归训练:患者取平卧位,由康复治疗师帮助屈曲膝关节到合适角度,保持5 s后缓慢伸直下肢,随后叮嘱患者闭眼,根据自我感觉自行屈曲膝关节至原先角度,康复治疗师协助纠正。3次/组,每天8~10组。②平衡训练:准备大小适宜的软垫。站立练习:患者双脚站在软垫上,膝关节微屈,保持平衡,身体尽可能不晃动,若中途失去平衡则重新调整,过程中除指导人员外需另外保证1名以上的看护人员,防止发生意外,30 s/组,每天8~10组。上下平衡练习:患者距软垫约50 cm站立,患肢弓步向前踩在软垫上,身体尽可能保持稳定,平衡后收回下肢,6次/组,每天5组。③自行车训练:指导患者健侧、患侧交替发力,循序渐进加速或增加阻力。④步行训练:指导患者直线/Z形前行、后退以及转弯、侧走等,25 min/次。首次训练从最简单开始,随后依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难度。上述均1次/d,持续训练2个月。
(1)股四头肌肌力: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肢肱四头肌肌力,徒手肌力检查,参考标准为Kendall百分比分法[4],0级(肌力完全丧失)~V级(肌力正常),得分越高表示肌力状况越好;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本体感觉功能,选择30°、45°、60°3个角度,嘱咐患者凭感觉自行屈曲到相应角度,统计与实际角度的误差绝对值;6MWT:测定两组干预前后6min步行距离。
(2)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量表(HSS)[5]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得分,包括屈曲畸形(10分)、关节活动度(18分)、行走功能(22分)、稳定性(10分)、疼痛(30分)、肌力(10分)6个部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股四头肌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小于对照组,6MWT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6MWT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屈曲畸形、关节活动度、行走功能、稳定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疼痛、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全膝关节置换术属于比较复杂的骨科手术,范围广、创伤大,容易引发炎症,导致患处及周围软组织肿胀,顺应性降低,不仅增加患者自觉疼痛,而且增大关节活动阻力[6]。且术后多伴有肌力不足的现象,有学者研究发现[7],膝关节屈曲0°~30°开展股四头肌等速训练有利于肌力增强及关节恢复,肌力训练也普遍被认为是早期康复训练的重点。
在本研究中,通过先对患者进行肌力测定,随后根据实际结果有区别地制定实施肌力训练计划,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以患者个体承受度为底线,最大限度锻炼肌力[8]。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小于对照组(P<0.05),6MWT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肌力训练可有效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肌力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后,发现这可能与肌力训练帮助锻炼患者膝关节附近肌肉协同收缩有关,通过闭链运动募集式改善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群,以达到减轻疼痛、稳定关节的目的,最终提高肢体活动能力[9-10]。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11],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除了存在肌力、疼痛问题外,还包含有关节感觉缺失问题。常规肌力训练虽能有效缓解患肢活动受限的情况,但患者本人往往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周围肌力容易出现不协调现象,这极不利于术后恢复。关节位置、运动、加速等感知都属于本体感觉,它作为枢纽同时负责传入与传出活动,通过感受拉力、张力、压力等变化输出为信息传递给神经中枢,让大脑掌握肢体各部分的位置、动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对关节活动的感知与控制[12-13]。由此可见,这对提高患肢关节的平衡性、稳定性、协调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4]。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屈曲畸形、关节活动度、行走功能、稳定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肌力训练可有效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观察组通过关节角度回归练习、平衡练习,在锻炼肌力的同时不断刺激感受器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大脑对患肢行为信息的感知,有利于中枢神经协调、稳定关节,兼顾了物理训练与生物训练,因此能达到较为理想的预后效果[15-16]。自行车训练中逐渐增加阻力、提高速度,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肌肉群,有利于增强肌力[17]。步行训练通过直线、曲线、转弯等练习,能有效促进关节活动性的提高[18-19]。同时进行以上训练方式,可达到相互促进、综合提升膝关节功能的目的[20]。另外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猜想可能是因为样本数较少或干预时间短所造成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强化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功能,促进膝关节正常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