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红芳 范春兰 韩净
呼吸衰竭属于重症疾病,很可能引发不同类型呼吸系统疾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的通气功能,很容易使患者出现生理紊乱等不良症状,引发低氧血症,出现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1]。呼吸衰竭致病因素较多,所表现临床症状为损伤肺部换气功能,导致患者很难进行正常呼吸,从而引发低氧血症,无法正常排出二氧化碳。在治疗呼吸衰竭患者时很可能突发病情,若未尽快做好相应处理,会使患者表现出呼吸骤停等不良症状,需做好有效的护理监护。临床高度重视呼吸衰竭患者,通过在呼吸衰竭患者重症监护期间实行有效措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预防发生不良症状[2]。本研究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过渡期护理干预,分析其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重症监护期间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医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呼吸衰诊断标准。排除条件:伴有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出现严重心肌梗死或肺出血[3];伴有严重肺出血、肺大泡、纵隔气肿。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45~79岁,平均62.25±2.14岁;患病时间0.4~6个月,平均3.27±0.42个月。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4~78岁,平均61.13±2.06岁;患病时间0.3~6个月,平均3.10±0.5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包括观察病情、监护呼吸机治疗及吸氧护理等。观察组在重症监护期间实行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过渡期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如下:
1.2.1 多学科协作模式干预
(1)创建呼吸衰竭护理小组:开展研究前系统化培训组内成员,只有考核合格者才可参与本次研究。多学科团队的小组成员包括临床药师、营养医师、精神心理医师、临床康复医师、呼吸医师等,每间隔7 d开展1次组内会议,精细化评估患者精神心理、营养、康复、护理及治疗等,并评估所实施的各项护理方案,之后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清晰了解其心理问题,并实行相应治疗,防止患者处于过度紧张的情绪,对治疗造成不利影响。护理人员还应为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鼓励和安慰,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自愿配合临床护理工作。
(3)重症患者呼吸道护理:实行呼吸道护理措施,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若患者已经清醒且未实行机械通气治疗,应对患者咳痰情况给予正确指导,可轻拍患者背部直至患者完全排除痰液,若痰液黏稠,可实行雾化吸入治疗。若患者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护理人员应依据实际需求实行无菌吸痰,若痰液黏稠难以吸出,可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湿化气道,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化痰平喘药物,通过联合用药获取更明显的治疗效果,或是为患者采取排痰仪机械辅助排痰,从而缓解患者肺炎症状,预防发生相关并发症。
(4)呼吸功能和咳痰训练:指导患者练习吸气、呼气,维持大约15 min的训练时间,在患者明显舒缓临床症状后展开适当的上肢、腹部运动练习,维持大约10 min的训练时间。之后告知患者咳嗽方法,行3次连续咳嗽,防止因咳嗽情况严重而损伤患者。除此之外,还应为患者讲解咳痰训练的正确方法,先吸气再咳嗽,之后屏息片刻,前倾躯干,屈曲两侧手臂,于两侧胸壁下方位放置双手,内收后施加压力,用力咳嗽时收缩腹肌,完成吸气后进行3次连续咳嗽,停止咳嗽呼出剩余气体,再次吸气反复练习咳嗽动作。
1.2.2 过渡期护理干预
(1)培训小组成员:本研究负责人为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负责整理数据,并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辅助下集中培训过渡期护理小组,相关内容包括过渡期基础知识、实施方案及相关注意事项,共进行8学时培训。
(2)过渡期护理小组定期床旁访视:设置8 d的过渡期,第1天是从重症监护室出室的前1 d,至出重症监护室后的第7天共8 d。过渡期第1天是由重症监护室和呼吸病房的2名过渡期护理人员共同回顾患者前期住院病历。过渡期护理人员可在此期间于重症监护室床旁访视转科前患者,并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注意事项,由2名过渡期护理人员共同护理评估患者的现阶段状态,依据患者及其家属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制订符合患者的针对性护理计划。病房过渡期护理人员初步接触待转出患者。过渡期第2天为转出重症监护室的第1天,由责任医师、责任护士将患者护送至呼吸内科病房,与病房护理人员、医师交接病案。由2名过渡护理人员辅助病房责任护士制订重症监护室转出第1天护理计划,之后再由2名过渡护理人员于过渡第1、2、3、5、8天于患者床旁访视,若出现护理问题,应与责任护士共同修订护理计划。
(1)临床指标评估:于干预前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2)肺功能评估:于干预前后,采用肺功能分析仪[4]检测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相关项目: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及所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值(FEV1%)。
(3)治疗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5]。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中位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前,两组心率、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心率、呼吸频率及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对照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干预前后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的FEV1、FEV1/FVC、FEV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d)
引发呼吸衰竭的主要因素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若患者处于重症呼吸衰竭,很可能引发呼吸困难或发绀症状。很多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并发呼吸衰竭,该疾病在向一定程度发展后,会损伤心肺功能,特别是向重症呼吸困难发展,促使患者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6]。现阶段,主要以机械通气法给予呼吸衰竭患者有效治疗,确保患者体内潴留气体紊乱情况得到良好改善,稳定代谢情况,维持呼吸道通畅,但在治疗期间会有很多不良情况出现,需在重症监护期间实行有效护理,经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过渡期护理给予患者辅助干预,从而实现明显的治疗效果[7-8]。
多学科协作模式通过运用多学科护理团队评估患者状况,制订针对性护理计划,定期会诊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可减轻专科护理局限性,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实行该护理措施还能增强患者耐受性,预防不良反应,确保安全治疗[9-10]。过渡期护理也可被称为转移护理、延续护理,是经有效的行动设计,让患者在医院各个科室均接受到连续性和协作性护理,近几年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11-12]。本研究将过渡期护理应用于重症监护室这一时期,给予危重患者护理干预,并不是转出重症监护室就结束,而是连续性地实行护理干预,有利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保证各个阶段的护理效果,加快患者康复速度[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实行护理干预后明显改善心率、呼吸频率、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可维持稳定的肺功能指标(P<0.05)。可见,于患者重症监护期间给予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过渡期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恢复骨骼肌肉力量,加强传导肌肉细胞信号,进一步提升患者抗氧化能力,改善肺功能指标,平复患者负面情绪,维持稳定氧分压水平,保持正常心率和呼吸频率[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实行护理干预后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P<0.05)。可见,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过渡期护理干预的良好实施,可促进咳痰、排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机体微循环,减少重症监护室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恢复各项临床指标,保证患者安全[17]。
综上所述,呼吸衰竭患者于重症监护期间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过渡期干预,有利于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肺功能指标,缓解不良症状,保证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