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汀江
当下中国的孩子很苦很累,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要“赢在起跑线上”,上小学、中学以后压力就更大了,人生似乎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考上好大学”。为了这个目标,一切其他事情只能靠边站,以后再说。可是,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能等以后再说吗?除了学业,其他事情真的可以都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吗?
当孩子面临巨大压力,家长真的就能袖手旁观,只要默默祈祷他考上好大学就行吗?万一没考上呢?或者即使考上了但是孩子精神状况不佳呢?孩子以后的人生怎么办?这并不是我们以后才要考虑的问题,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到时候再来面对这些可就来不及了。再看看眼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情绪不稳定、状态不佳怎么办?因此,为人父母必须有所作为,要巧做孩子的“心理减压师”。家长该如何为孩子疏导压力呢?
少点励志不是不要励志,而是适可而止。为什么倡导少点励志?因为很多家长太爱励志,对孩子励志得太多了,孩子不厌其烦、不堪重负,早已对这样的励志厌恶至极。
来看看一些家长是怎么对孩子进行励志的:“你看看我那朋友的孩子,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现在活得多舒服。”“你看看你表哥,小时候学习那么好,现在的工作就好,买房买车不用愁。”“你看看你姐姐,跟你同一个爹妈生的,一路当学霸,现在在外企多光鲜。”……这哪里是励志啊?从这样的励志话语里,只看到家长功利化教育的狭隘。这不是励志,这是误导、是攀比、是虚荣。这是误导孩子以为人生的目标就是找份光鲜工作然后买车买房就达到目的了。这些只是维持我们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却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唯一目标。我们还要有更高尚的精神生活不是?我们还要有高层次的艺术享受不是?这是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希望孩子比得过别人,希望孩子能够满足家长的攀比心、虚荣心和控制欲,这不是真的励志,这样的励志越少越好。
怎样的励志是真爱?家长要帮助孩子去找到一个让他感觉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让他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长远追求。这话并不高大上,也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人生理想和职业倾向一定要多么“高贵”。谁能说光鲜的影视明星就一定高贵,大汗淋漓的快递员就一定卑微?孩子喜欢的、擅长的、愿意为之努力的人生目标就是高贵的。只要孩子能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活出自己,这样的人生就会幸福、就有意义。
对孩子多点肯定,鼓励孩子去成为自己——这样的励志在我看来就是好的励志。励志的同时其实已经在给孩子减压了:“我亲爱的孩子,你是如此独一无二,你大可不必和他人比较,你尽力去做你自己就好。你也不必想着为爹妈争光,只要不害人害己害社会,在自食其力的前提下努力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你尽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度过你无可替代的人生!”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大爱、真爱!
许多家长都热衷于为孩子设计、规划人生:“学金融学投资很赚钱,你以后就去学金融吧!”“信息技术哪里都用得上,你就学这个吧!”“当律师好,体面又赚钱,你去学法律吧!”有的家长只看到一个个看似光鲜的职业,却没有看见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做什么,他们一概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知道要为孩子规划好未来。可是那是孩子的未来,不是你可以越俎代庖去规划的啊!你得问问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
成尚荣先生有一篇短文《让孩子跳出对他的设计》,我读了很多遍。作为一位八十岁高龄的教育大家,作为一位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自己又是做教育的,要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的确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我甚至可以听出成先生在字里行间的无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为儿子的学习和发展走向纠结过、郁闷过。即使现在他已在相对稳定的公司工作,说实话,我心里仍然没有彻底释然。究其原因,是他没有按照我对他的设计走。可是,他坚定无比地走自己的路,因为适合不适合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
让我佩服的是成先生非常具有反省精神,不仅接纳了孩子的自我选择,而且对自己曾经的“设计”做出了很中肯的自我批评:“回顾这一切,我在深思一个问题:适合的教育与教育的设计。教育需要设计,孩子的发展也需要设计。问题是,设计一定适合孩子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吗?如果不适合,就应当让孩子跳出来,让他自己选择。适合,说到底就是了解、尊重孩子的人性或个性。”
成先生这一席话,说的就是要接纳孩子——尤其是当孩子自己的选择与家长的设计大相径庭时,更需要家长放下自己的执着,去接纳孩子。接纳的前提是尊重,是孩子无论选择什么,家长都不以世俗的眼光去评判高下优劣,而是发自内心尊重孩子的选择。
请家长放下焦虑,少点短浅多点长远,多看看孩子二十岁以后的人生。有家长笑了:我现在怎么看得到孩子二十岁以后的人生?我也笑了:所以你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啊,风物长宜放眼量。考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考不考得上大学也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不少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只是过多地关注孩子的现实性,而很少关注他们的可能性。孩子的发展潜能很大,是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个体,是个日新月异的变化体。家长切莫目光短浅,只看到孩子现在学习成绩平平,就早早下结论:我这孩子以后就这样了,没啥出息了。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多得是,怎么能让一考定终生呢?最近网上流传一张图:“15岁=人生?”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陈默老师在近期给学生家长讲课时再一次用到这张图。她告诫家长,千万不要和孩子说:“中考决定人生。”孩子才15岁啊,一生那么漫长,怎么就被一次考试决定了呢?用陈默老师的话说,很多人六十岁开始创业还打开一片新天地,我们为什么就要给孩子背上沉重的枷锁——说什么中考考砸了,人生就完蛋了呢?
是的,人生很长,家长要少点短浅多点长远,不要只盯着孩子现在的成绩和排名,要从孩子一辈子完整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同时还要多教给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比如,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对规则的尊重、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强壮的身体和积极的运动习惯,以及善于合作、乐于助人、持之以恒……这些都是孩子一辈子用得上的好品质,并会让你的孩子将来无论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成为一个受欢迎、有成就的人。
在升学压力巨大的现实环境下,家长要做孩子的减压人,对孩子少点励志多点肯定,少点设计多点接纳,少点短浅多点长远,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完整的、幸福的人,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