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健 苗培壮
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整合力量,互联网对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持续影响。它带来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近年来IP电视剧的创作热潮。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等互联网版权内容的影视改编不仅为电视剧带来了稳定的内容来源,而且带来了全产业链开发的可能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市场规模,并产生了跨领域的效益。同时,IP转化也给电视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很多IP电视剧在视听品质、价值表达、艺术水准方面广受批评。虽然关于IP电视剧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但仍然缺乏基于统计基础上对于整体现象和特征的分析。本文将对2015年至2019年热播的IP电视剧展开统计分析,探讨互联网对电视剧领域带来的变化,以及IP网剧在过去五年的时间内所呈现出的创作和产业趋势。
中国影视行业的IP热与互联网密不可分。IP的本义是知识产权,但在中国当下影视产业语境中主要指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和影响力的其他媒介形态,如小说、游戏、动漫等。有人用“网生代IP”来更加精确地指代IP热与互联网环境之间的附着关系。对影视行业来说,IP意味着一个固定的用户群,是产业链条中最容易得到共识的“价值硬通货”。由于IP在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经过了互联网用户和娱乐市场的筛选,本身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粉丝数量都有很好的基础,因而有助于生产主体降低风险,提升效益。IP转化还推动了电视剧制作的“高概念性”,具有IP基础的电视剧生产更有可能提升投入规模和推广资源,获得更多话题和关注,进而形成现象级作品。
本文选择以2015年为统计起点,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电视剧和网络IP的实际发展情况。从时间维度来看,2011年因《步步惊心》对于网络文学的成功改编而被一些学者和从业者认定为“IP剧元年”。2014年,互联网视频平台凭借自制剧开始在电视剧领域中占据显著位置,网络平台的垂直整合能力为电视剧产业链带来了新的模式;台网互动也成为电视剧传播的常态现象,拓展了电视剧的增量传播空间。因此,有学者也将2014年称为是网络自制剧元年。2015年,针对电视台的“一剧两星”政策和“限娱令”的正式落地让网络自制剧获得了更多发展空间,制作投入和流量优势让这些电视剧在品质和传播方面被更多观众所认可。这一年,网络剧的产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全年约有600部、7000集网络剧问世。一系列的IP改编电视剧,如《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琅琊榜》等,也让IP成为2015年影视行业的热门现象。其中,《花千骨》成为首部网络播放超过200亿的电视剧,被称为“超级IP剧”。此外,2015年也是互联网和电视台之间围绕电视剧播出发生主动权改变的一年,搜狐视频的《他来了,请闭眼》成功地实现了对于卫视的“反向输出”,网剧品质得到了传统电视平台的认同。因此,综合以上情况,本文选定2015年作为本文统计研究的时间起点,统计自2015年至2019年五年间网络热播IP电视剧的产业与艺术特征。
我国影视行业的IP转化长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系列化和有序开发,确保IP的品牌延伸性和可持续性,促进IP的价值最大化;二是IP转化过程中的文化净化和视听品质与价值观升级,提升市场规模和口碑质量。在上述两方面挑战的共同作用下,一系列学者总结和研究了网络电视剧IP转化的形态风格、产业模式和文化特征。这些基于个案和特定时间截点的特征归纳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它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在过去五年内是否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是IP剧在产业运作方面的特征。在近五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IP已经形成了逐渐稳定的市场格局。除了传统文学中的IP资源如孙悟空、狄仁杰之外,中国当下最大的IP资源就是199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网络文艺,尤其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在叙事上较多采取非线性方式,虽不以深度见长,但更加贴近当代青年的情感需求。围绕这一核心IP资源,互联网公司展开的产业整合与产品开发已经形成一套成熟机制。在网络文学和网络视听完成了产业层面的融合的基础上,对于IP的开发与高概念电视剧的策略紧密捆绑,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顶尖IP电视剧陆续出现,2019年爆红的《庆余年》就是腾讯影业与阅文合力开发的成果。但是,资本的逐利性也带来了题材扎堆等问题,网络IP带来的流量迷信以及流量明星的出现,以及角色同质化现象泛滥,都影响了IP的改编品质,引起了观众的反感。IP改编还存在被资本“格式化”的危险,无序囤积和转卖IP资源带来的价格虚高和开发失序问题,最终影响的是文化产品的品质和粉丝群体的忠诚度。针对上述的产业现状,本文的统计研究将分析热播的网络IP电视剧的改编来源和生产资源集中度等,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是IP改编在形态与风格方面的偏好,这也是影视艺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传统电视的观看空间主要是家庭开放空间,电视屏幕的叙事和视听强度较低,因此中国电视剧艺术中有很强的家庭故事题材的传统,并形成了日常经验的审美视野、生活戏剧的叙事模式和主流意识的表达取向。但由于播出平台和目标观众的差异,网络电视剧与上述形态和风格呈现出显著差异,体现出碎片化、多元化、非线性、去中心等特征,具备了贴近网生代文化特征的“网感”气质。这种“网感”气质还体现在网剧的题材偏好方面,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爱情、友情、亲情等内容广泛地成为了现代题材甚至是历史和古装题材的主要表现对象,同时也让电视剧在美学风格上更加浪漫、幽默和明快。除了“网感”,“二次元”也是IP电视剧形态特征的关键词,意指这些作品中的架空、想象、虚构的艺术风格。很多网络小说的网剧改编都极力渲染二次元美学中架空世界观基础上主要角色身上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品质。因此,网感和二次元的形态风格在IP转化中究竟如何呈现,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IP剧的核心特征,是本文希望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本文的第三个研究问题是IP改编的价值观特征,探讨IP剧在观众接受层面的文化基础。互联网推动电视剧从一次性收视到观众参与性传播的转变,扩大了电视剧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深度,提升了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文化功能。作为当代流行文化的电视剧主要受到三方面的价值影响,一是来自国家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的要求,二是来自资本和市场对于受众价值需求的迎合,三是来自社会文化的消费主义和集体心理的白日梦。作为主流观众的青少年对于网络电视剧逐渐发展出明确的价值需求,第一是关于爱情和友情的需求,第二是关于自我实现的需求,第三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实现的需求。在管理部门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激励下,近年来热播电视剧在价值观方面都自觉地向“三观正”的标准看齐,主动承担社会文化责任。本文希望通过对主题和观众评价的分析,来观察网络IP电视剧的价值观取向和文化特征。
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文对于2015年至2019年这五年间的IP改编的网络热播电视剧进行统计,以网络播放量最高的230部电视剧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其中IP转化的题材类型、制作团队、出品方、剧作口碑、原著信息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更加清晰地把握形态风格、产业特征与价值导向等方面的问题和趋势。
在2015年至2019年的230部互联网热度最高的电视剧中,属于IP改编的有115部,恰好占50%。在这115部IP网剧中,72部改编自网络小说;29部改编自非网络首发的小说,如古典名著、杂志连载小说等;其余14部则为漫画改编和经典影视翻拍。具体至年份,每年IP电视剧的网播量相关数据见表1。由表可见,热播网剧中IP转化的现象随年份呈增长趋势;具体至平均播放量,IP电视剧虽随年份有所波动,但均大幅领先于同年非IP电视剧,显示出IP电视剧在热度方面的巨大优势。IP电视剧的热播不仅与IP本身能够提供成熟的故事、引人的叙事相关,更与整个IP改编行业的产业特征及IP在更广阔的文化消费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关系密切。
表1 IP改编电视剧年度概况
网络热播IP剧的上述形态特征与它的生产方式、尤其是由市场需求和产业规律带来的集中度密切相关。IP电视剧的生产不仅遵从一般电视剧的生产规律和传播规律,而且还具有自身特征。接下来笔者将围绕IP原著来源、热门作者、制作主体等市场要素展开分析,探讨其集中度。
头部网络文学网站是大部分热播网剧的IP来源。由表2可见,即使包括了各种非网络文学来源,晋江文学城仍然以绝对优势成为电视剧改编IP的最大来源,26%的网络热播IP电视剧原著来自晋江文学城。
表2 IP电视剧的原著来源
原著作者是IP改编电视剧的重要创作主体,正是这些作者为电视剧提供了类型题材与基本的故事情节。在115部IP电视剧中,有两部或两部以上著作被改编的作者共有16位;与115部IP电视剧涉及的共计91位原著作者相比,产出多部著作的作者占比不大,IP来源的作者集中程度不高。表3涉及的七位作者中,猫腻、顾漫、唐七与天蚕土豆均属于都市言情或古装奇幻类小说的写作者,阿耐则是《大江大河》《欢乐颂》等高口碑非典型网络小说的作者,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市场对类型多样化、质量有保证的IP电视剧的较强需求。
表3 IP电视剧的原著作者统计
在出品方方面,华策影视(含旗下剧酷文化、辛迪加影视等影视公司)出品了最多的IP改编的剧集,与“爱优腾”(“爱奇艺、优酷、腾讯影业”三家的合并简称)共同构成IP电视剧出品的头部集团,由表4可知,超一半的IP剧集由这四家出品。结合类型与题材,这些生产主体出品了大量古装奇幻剧、都市爱情剧等类型剧,叙事上也多为灰姑娘或大男主/女主叙事,这再次印证了IP电视剧产业有着一定程度的集中度。上述统计结果展示出,头部生产主体更加倾向于生产已经被市场认可的题材与类型,来规避可能的市场风险;或者说,规避风险的市场选择和IP电视剧的形态固化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表4 IP电视剧的出品方统计
明星演员也是电视剧生产的核心生产资料。在这一领域,流量明星带来的问题是最常为行业所诟病的一点。本文统计了IP网剧的主要演员的集中度情况,具体选取115部IP电视剧每部剧演员表排序的前三名进行统计。在共345人次的演员中,主演IP电视剧多于一次者共有66人,其中46人主演了两部以上的热播IP网剧。尽管选取演员表前三名容易忽略部分出演多部剧集但并非主演的演员,但这一数据仍说明,IP电视剧在演员选取方面存在一定的集中、但程度较为有限,不存在某几位演员完全垄断重要IP的情况。当然,这也说明演员行业竞争较为剧烈、更新换代较快。
从表5的统计可知,热度较高的演员们出演的电视剧类型也基本以古装奇幻、都市爱情为主,其他类型较少。演员的集中同样体现出IP电视剧产业在扩大市场效益方面的努力:特定类型的演员有助于将单一“男频”或“女频”的IP原著转为面向更广受众的电视剧。例如,古装玄幻剧《青云志》《青云志2》,集齐赵丽颖、杨紫、李易峰三位领衔主演,演员的自带流量已能保证剧集获得较高的播放量与市场效益。
表5 出演超过三部IP电视剧的主要演员统计
网络电视剧既延续了传统电视剧的题材和故事类型,也有新的变化。由于网络文学不受约束的想象力和去结构化的创作机制,由其转化而来的IP电视剧多为各种类型的混合,如常见的古装奇幻剧、都市爱情剧等。为了将IP电视剧的类型划分清晰,本文以时间尺度为第一层标准进行古装剧、年代剧和当代剧的分类,再参照《电视剧类型》中的13种类型,以奇幻、爱情、悬疑等题材进行第二次分类。由上页表6可见,古代奇幻(27部)、现代爱情(20部)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类型,二者加在一起共占IP电视剧总数的40.87%,这符合网络文学的类型分布规律。此外,除直接标明以“爱情”为主题的35部IP电视剧外,相当一部分电视剧虽属其他类型,却在实际剧情中有着篇幅颇多的以爱情为主线的情节内容,部分剧甚至是以其他主题包装爱情核心,如2018年网络播放量排名第12的悬疑刑侦剧《如果蜗牛有爱情》,虽以悬疑刑侦为名,实则绝大多数情节内容与爱情相关。经统计,有32部属于此类“爱情+”的情况,与原本标注为爱情类型的电视剧合计共有67部,占IP改编剧总数的58.26%。此外,悬疑类IP电视剧虽感情线较弱,但仍能吸引大量观众。其中,《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悬疑冒险类作品本身IP知名度高、吸引力大;《白夜追凶》等悬疑刑侦类作品则在叙事上别出心裁。二类均跨越“男频”“女频”的限制,成为这几年的一个趋势。
表6 IP电视剧的题材类型分布表
在题材方面,IP网剧较为集中在爱情母题上。这既与改编选择和原著剧情有关,也与IP转化为电视剧后的目标受众有关:网络文学有着较为严格的“男频”“女频”划分,“男频”为男生频道简称,多以玄幻热血类小说为主,男性读者多于女性;“女频”为女生频道简称,多以爱情时尚为主,女性读者多于男性。在网剧的市场定位方面,单一定位男性或女性观众的市场效益不足;为了使奇幻等男频主题破除“男频”“女频”的限制、拥有更广泛的受众,爱情线的加入便成为IP转化扩大受众群体的举措之一。
在叙事方面,IP电视剧人物类型化的趋势比较集中,这典型地体现在“灰姑娘”以及“大男主” / “大女主”叙事模式中。在大量的IP网剧里,主人公要么家境贫寒、或因变故处境窘迫,进入“灰姑娘”叙事;要么出身高贵、可以轻松获得各种资源,成为大男主/大女主叙事。此外,大量IP电视剧充分利用了“网感”“二次元”等要素,在故事设计方面涉及多重时空,不仅覆盖人物的多个年龄阶段来体现多元的时空和人物变化,而且有的还加入神界、魔界或穿越等各类与异质时空相关的情节,让故事的时空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具体而言,以上三类叙事特点在115部IP电视剧的分布及其在当年IP电视剧中的占比如表7。
表7 IP电视剧的叙事模式 (表中兼有多种叙事者已重复计算)
将兼有以上要素的剧集考虑在内,115部IP电视剧中有近半者有着相似的叙事模式——IP电视剧在叙事特征上的集中度可见一斑。例如,2017年网络播放量第一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杨幂饰演的女主角为神族,因变故堕入凡世开启一段姻缘,后再度回到天宫封印妖魔——不仅有看上去复杂独特的时空架构,甚至还将大女主(神族身份)与灰姑娘(堕入凡尘)叙事结合,再辅以“感情+奇幻”的题材叠加,堪称IP改编的“标准格式”。
以古装奇幻、都市爱情为主要类型的IP电视剧满足了观众的哪些需求,在网络热播的同时获得了怎样的观众评价?结合题材和叙事类型来看,IP网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爱情题材能够满足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不论是灰姑娘逐渐成长,还是大男主/大女主叱咤风云,其叙事模式都投射出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青年人的社会价值观则在角色的基本设定和最终追求中得以体现。当然,迎合受众需求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受众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观众口碑证明受众对电视剧价值取向的认可度,而豆瓣评分是评价国内电视剧集口碑与质量较有公信力的数据。本文对IP电视剧的热门类型及其播放量排名与豆瓣评分进行统计,结果如表8。
表8 IP电视剧类型的平均播放量排名与平均豆瓣评分
从主要类型和观众评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能够粗略发现观众对不同类型电视剧的认可度:IP电视剧的类型分布集中于古装玄幻、古装爱情、都市爱情、青春偶像。但无论是平均播放量排名,还是平均豆瓣评分,几类剧集均属较低位置。即使资本与市场为迎合受众、在价值需求上对IP电视剧进行了一定的净化和提升,但并未完全获得观众的认可。相反,豆瓣评分较高的“古装其他”与“现代其他”正包含历史剧、家庭剧等数量较少、但具有创新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类型。其中,历史剧《白鹿原》播放量排名2017年第七,豆瓣评分8.8,为同年IP电视剧前十名中最高;家庭剧《小欢喜》播放量排名2019年第四,豆瓣评分8.4,也为同年IP电视剧前十名中最高。拓展类型与题材,在价值取向层面反映历史与社会、传递更能够引发当代共鸣的价值观,是IP电视剧在互联网时代已实现较好的传播与收益情况下,进一步向“叫座又叫好”迈进的重心所在。
在网络播出平台崛起和网剧逐渐成熟的过程中,IP转化成为近年来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现象,引起了管理部门、行业主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综述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2015年至2019年这五年期间网络播出量最高的115部IP网剧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热播网剧中IP改编的数量恰好占50%,且随年份呈增长趋势,并在播放量领先的头部电视剧中占有更大比例。从产业角度看,“晋江文学城”贡献了最多的IP资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多;而“爱优腾”加上华策影视这四家头部影视集团是大多数IP转化的生产主体,几乎每家每年都会出品三部或者更多的网络热门IP剧。原著作者和演员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八位男女演员出演了四部或更多的热播IP剧,而被改编最成功的原著作者则包括了阿耐、猫腻、顾漫等。从题材和叙事来看,古装奇幻剧和都市爱情剧是占比最高的类型,二者加在一起超过了IP剧总量的40%,是IP改编的首选。爱情母题成为IP改编过程中跨越不同类型的一个显著的叙事要素,而人物的类型化则带来了较高比例的灰姑娘和大男主/大女主叙事模式和网感风格。
网剧IP转化的上述统计结果,对IP转化和网络剧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启示,揭示了当下IP转化的哪些深层次规律?首先,这有助于观察过去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是如何通过产业和文化的力量影响了剧集生产。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电视剧提供了新平台、拓展出更广阔的市场,而且也强化了观众的主导权。同时,互联网语境下的受众不仅仅是剧集的观众,而且在互联网平台上同时消费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他们的偏好和选择是在数字文化的整体影响下形成的。网络剧集IP转化的若干特征正是这种总体性的文化影响下受众主导权得到增强的重要体现。从产业特征上看,在网络文学领域居于头部的晋江文学城提供最多IP,在影视领域居于头部的华策影视和“爱优腾”进行了大量改编,这表明互联网作为一个融合平台为网络文学IP的影视转化提供了核心的产业资源;同时,无论是赵丽颖本人从小城市走入演艺圈的灰姑娘故事,还是杨紫童星出身的“大女主”经历,都与IP电视剧的模式化情节之间构成了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文本,成为网络观众的消费对象。互联网IP剧集在类型与风格方面也与传统电视剧形成了鲜明差别,这种差别被形象地称为“网感”。具体而言,IP电视剧在类型上多以古装奇幻剧、都市爱情剧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悬疑剧;传统电视剧中常见的家庭伦理剧、年代剧或革命历史题材剧在IP电视剧中均较为罕见。同样常见的还有成长主题,灰姑娘、大女主的流行叙事。以上因素都让IP电视剧带有了所谓的“网感”,也可帮助解释其为何有着高于传统电视剧的网络热度。
其次,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辩证,决定了固化与创新成为IP转化的双重力量,共同决定了它的未来走向。网络剧集的IP转化是当下社会文化中重要的意义生产与流通的方式,体现出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与文化意义之间的复杂关联。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并非简单地追求娱乐,而是具有情感、创造力以及内部驱动力的个体,他们希望在消费过程中寻求自我实现。 对于IP转化的网剧来说,一方面存在着“格式化”的趋势,试图短暂地满足受众需求,实现其商业价值;但另一方面也不断创新,寻求深层次地满足受众的自我认同需求,实现其文化价值。从发展趋势上看,“格式化”的题材与叙事组合在2017年、2018年达到顶峰,体现出较强的形态固化趋势,也引起观众和评论界的批评。不过,2019年以来,固化的趋势有所下降,多元和创新为IP电视剧带来新的增长点。如果以电视剧类型分布为多元性的指标的话,从中可以看出,2015年至2019年每年上榜(每年网络播放量最高的前50部电视剧)的IP电视剧所覆盖的题材类型分别为10类、8类、10类、11类、12类,这从一个侧面展示出IP电视剧的类型正在逐渐丰富。2019年,传统家庭题材电视剧如《小欢喜》、新题材古装悬疑剧如《长安十二时辰》等的IP改编剧播放量名列前茅,而刚刚过去的2020年这种题材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